邮轮还是游轮
2021-04-24涂山吴婷婷
涂山,吴婷婷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一、“邮轮”还是“游轮”的迷思
人类利用船只迁移的时间跨度远远超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发现新大陆之后的几百年里,更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输送了大量人口。早在17世纪,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规模非常有限,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欧洲向美洲新大陆迁移了5000~6000万人,邮轮出现在世界人口迁移的高峰时期,成为人口大规模迁移的主要运输工具。对于移民来说,邮轮承载了他们迁移的梦想,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最初呈现,正如勒·柯布西耶所说:“邮轮显示出了高服务大型建筑提供理想生活条件的潜力。”
邮轮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被引入中国,从一个全新的事物变成相对普及的旅游项目,被中国的东部沿海及内陆的发达城市居民所接受。但是到底叫“邮轮”还是“游轮”,似乎还有不少争议,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邮轮发展的历程,也是了解邮轮史特别好的切入点。
二、邮轮的发展历程
(一)运输航线上的“邮轮”
19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帆船从风动(图1)转向蒸汽机驱动,从与自然合作的方式转向通过燃烧石化燃料获取能量,采用蒸汽机带动明轮驱动的船只替代帆船成为跨越大西洋的主要运输船只。1830年代,塞缪尔·库纳德(Samuel Cunard)(图2)的船只开始经营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再到波士顿的运输航线,建立了英格兰和北美之间的邮件服务网络。1838年,他赢得了英国政府跨大西洋航线的邮件运输合同,建立了往返英国和北美的被称为冠达专线(Cunard Lines)的皇家邮政蒸汽船运公司,运送邮件及乘客,正是由于为政府运送邮件的初始功能,中文习惯称其为邮轮。冠达的第一艘邮轮“布列塔尼亚”号(图3)于1840年7月4日驶离利物浦,这不仅是冠达邮轮的重要起点,也翻开了邮轮历史的第一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远程喷气式客机大量投入使用,邮轮行业的发展几乎戛然而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后,邮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全失去了跨洋航行主力交通工具的位置。但聪明的商人把危机转化为商机,将船只改造为不再以交通为目的,而是以旅游休闲为目的的游轮,适应了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游轮产业作为体验经济的典范,成为数十年来为数不多的保持高增长速率的行业之一。
因此,使用类型学的方法可以将近两百年的邮轮发展史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分野,两个阶段各自具有明确的发展脉络。简单来说,第一个阶段为邮轮(班轮)阶段,主要是实现交通目的的旅行,属于人货混用型邮轮,定期开航;第二个阶段为游轮,不再提供货物和人员有目的地的运输服务,转变成为游客游玩和短期海上生活的载体。
图1 风帆动力货船“TRONGATE”
图2 塞缪尔·库纳德
图3 “布列塔尼亚”号
邮轮发展的早期,由于其运输的核心功能,在大西洋上开展着跨洋速度的竞赛,每条邮轮的建造目标几乎都是以赢取为最快跨越大西洋的船只所设立的“蓝绶带”奖。船只驱动方式革新和动力的增加使得“蓝绶带”奖不断地被不同船只领取,这个时期涌现了“大西方”号(图4)、“玛丽王后”号(图5)、“不来梅”号等有名的邮轮,跨洋竞速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最后的蓝色绶带的授予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搭船前往美国,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邮轮的历史轰轰烈烈地展开。1850年至1900年间,当时三家英国航运公司——冠达航运、英曼航运和白星航运——主导了跨大西洋客运产业。
(二)乘坐“漂浮宫殿”抵达大洋对岸
1905—1913年间的跨大西洋航运竞争奠定了邮轮发展的基本格局。此后,速度就不再是最主要的了(实际上,当时的邮轮与现代邮轮相比,船速已经相差无几),为了吸引更多的中产阶级出游,邮轮上开始提供更多的娱乐消遣服务,引入酒店标准和建筑师参与邮轮的设计,转向速度和水上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邮轮的内部设计及旅客的体验设计开始同步于陆地上豪华酒店的室内设计,使邮轮真正成为了一座漂浮的城市。头等舱舱房的格局也确立了,配套了内部卫生间的矩形房间开始成为标准形态,这就是日后邮轮客舱的标杆布局。
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Norddeutscher Lloyd,NDL)和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Hamburg-Amerika Line)是德意志帝国早期的邮轮及航运公司。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成立于1858年,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而成立于1856年的德国汉堡-每周航运公司则为北美洲以及通过子公司向世界其他地区提供班轮服务。两家公司很快成为英国在大西洋沿岸航线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人的竞争体现在提高乘客的舒适度上。19世纪初,德国邮轮的主要做法是把陆地上的宏伟酒店“搬”上船。这其中最重要的邮轮就是由阿尔萨斯建筑师梅维斯(Charles Mewès,1860—1914)所设计的于1905年下水的“维多利亚皇后”号(图6),从这条船开始,邮轮被称为“海上宫殿”。随后,冠达和白星(图7)两家邮轮公司加入到这一邮轮竞争转型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邮轮当然是首航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图8)。其全长约269.06米(882英尺9英寸),宽28.19米(92英尺6英寸),龙骨到舰桥的总高度为32米(104英尺),注册吨位46328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52310吨,主机功率46000马力,并创新性地安装三副螺旋桨,强大的动力使“泰坦尼克”号的速度达到了23节。4个粗壮的烟囱标示着船只的动力(实际上只有3个真正用于锅炉燃烧的排放,4号烟囱作为主厨房的排烟和通风之用)。更重要的是,“泰坦尼克”号头等舱区域的奢华、精致内饰(图9)和堪称空前完善的配套,包括2米水深的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一个壁球室,竭尽全力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服务,直到现在,邮轮上还有一种叫“白星”的特种服务级别。它的室内设计与之前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庄园式风格邮轮完全不同,而是采用了当时高档酒店设计风格,以伦敦丽兹酒店(Ritz Hotel)的帝政风格为参考。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高级家具、凡尔赛宫风格的头等舱休息室以及丽兹酒店风格的零点餐厅、巴黎林荫大道风格的咖啡馆等,首次提供给乘客一种“一座漂浮的宫殿”的感受。
一战之后,新的世界秩序伴随美国国力的提升而出现,旧大陆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减少,新富的美国人大多是欧洲移民的后代,访问欧洲的人数开始增多,邮轮乘客阶层结构的改变,提升了普通统舱和旅行舱位的配置水平。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巴黎汇聚了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精英,以“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为题的世博会,反映了战后十年法国在科学、艺术以及文化发展领域的巅峰状态,确立了法国作为国际风行的高级时尚、奢侈品设计和生产引领者,以及巴黎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1932年10月,创纪录的“诺曼底”号邮轮(图10)下水,用4天17个小时跨越了大西洋,赢得蓝绶带奖。“诺曼底”号的竞争力是更短的航行时间和船上更为豪华的内饰及服务水平。其更主要的成就,是由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阿尔瓦诺维奇·乌凯维奇设计的新型船体,这一船体在造船界被命名为“乌凯维奇”船体,船首水下部分及船身独特的造型能够大大减少船体侧面的兴波阻力,这是“诺曼底”号能够多次赢得蓝色绶带奖的最主要的支撑。更为先进的船舶推进技术的进步,反映在船速的提高、耗能的减少,发动机、排放装置及管道所占空间的缩小,为邮轮提供更多面积的公共空间和布局上的灵活性。“诺曼底”号上最宏大的创新设计是其沿着船的中轴线展开的头等舱的系列公共空间,带有当时世博会展场轴线布局的特征,在这近200米长、3层高(14米)的系列空间中,完全没有结构柱的包括前厅、宴会厅、大楼梯、咖啡厅等公共空间。墙壁上覆盖装饰玻璃瓦,运动竞赛、海洋主题的艺术浮雕,空间由38个高大的枝形玻璃吊灯和10个独立灯具提供照明,该空间比凡尔赛的镜厅还大,甚至有更多的镜子。700名头等舱乘客流连在这些空间之中,享受着项目的服务安排和餐饮的礼仪,在不知不觉中用4天时间渡过大西洋。
1927年下水的“巴黎”号及1932年下水的“诺曼底”号,法国设计师一直在重要的空间中持续使用发源于洛可可且混合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来传递奢华和高度细致的法国时尚内饰风貌,对来自非洲地区、法国殖民地、中国、日本和中美洲的法国殖民风格元素的灵活掌握,显示出了对全球文化的吸纳及自如运用,使新艺术运动成为全球化的形式语言,并持久地产生影响力。“诺曼底”号的内饰着意选择了新艺术运动风格(图11),配合当时最为先进的船体设计及造船技术,来传递时代的精神和法兰西共和国的成就,与著名邮轮“阿奎塔尼亚”号、德国的“不来梅”号共同成为国家形象的标志。
图4 “大西方”号
图4 “大西方”号
图5 “玛丽王后”号
图6 “维多利亚皇后”号
图7 白星邮轮资料图
图8 “泰坦尼克”号
图9 “泰坦尼克”号内饰
二战结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缩小,中产阶级成为主体的人口阶层,他们自由支配消费、旅行、娱乐和其他休闲活动的经济能力增强,成为消费社会的主题和对象。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了平等和权利,这时的邮轮通过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将技术发展整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冠达的“伊丽莎白2”号(后文简称QE2)(图12)放弃了传统的三级舱室的分级概念,采用更开放的布局,所有乘客在船上都可以自由活动和使用所有空间而不再受到舱室级别的限制。同时公共空间分级使用取消之后,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空间合并后重新安排,提供出更多的设施和空间供乘客使用。与此同时,现代邮轮在减重和空间利用效率方面的进步,为了在舒适和豪华的高标准下容纳约2000名乘客,还要为公共房间和甲板空间提供足够外部景观,邮轮比例变得更窄和更高;同时,为了提高操作灵活性,吃水也更浅,以消除QE2进入南安普顿母港时对潮汐的依赖,让邮轮尽量不受吃水的限制,可以停靠更多的港口。QE2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全铝合金的上层建筑,同时在空间高度利用上进行开发,采用预先开洞的梁以容纳复杂的管路,争取垂直空间利用的最大化。QE2是现代英国建筑设计的一个高峰,它通过现代主义风格成功地维护了QE2强烈而恰当的奢华感,在技术合作上不存在任何矫揉造作的多余内容,是一个完美的现代主义工业设计产品。
讽刺的是,为了迎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冠达在随后的多次改造中,以1930年代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取代QE2的现代设计元素,使之变成了一条复古装饰风格的邮轮,给无力承担当年冠达头等舱船票的中产阶级提供“独特体验”,这也成为冠达的盈利窍门。1960年代,大量的现代主义设计代表和促进了平等和商业繁荣,QE2可能是其中最大的产品,不过很快就被消费社会浪潮淹没了。2018年退役后,QE2在迪拜被改造为豪华浮动酒店(图13),继续其对冠达文化遗产的消费。
(三)“邮轮乘客”变成“游轮游客”
喷气式客机大规模商用后,便捷的出行给客运邮轮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此,邮轮公司纷纷转型到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发展阶段。70年代至今的船只继承了邮轮的躯壳和技术体系,但其服务目标和运行方式早已大相径庭,不仅造型风格有很多差异,更主要的类型学差异在于不同的目的、模式和服务对象(表1)。不再以交通和货物运输为目的,而是服务于旅游娱乐功能,往往由母港城市出发,经过一些停靠港口再返回母港,所以,称之为“游轮”可能更为准确。
表1 邮轮与游轮对比
图10 “诺曼底”号
图11 “诺曼底”号内部
图12 “伊丽莎白2”号
图13 QE2(“伊丽莎白2”号)停靠在迪拜
堪称游轮设计先驱的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成立于1968年,最初只有三艘邮轮。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大型商用喷气飞机航班启用对邮轮产业的极大影响,以加勒比海海岛作为游轮的目的地,开创了“游轮休闲娱乐”的巡游模式。第一艘皇家加勒比的游轮“挪威之歌”号(图14)在1970年10月交付,随后是“北欧王子”号和“太阳海盗”号,这两艘1.85万吨排水量的姐妹船装载870名乘客,每周从迈阿密出发,进行一周的热带海上旅行后,回到迈阿密。
这些游轮的设计完全不同于过往邮轮,表现为:非常直白地迎合美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品位,而非基于国家形象传播或现代主义思想等。游轮成功的关键在于乘客是否能感受到停泊在港口的游轮的魅力,巡游是一种放松、怀旧,甚至可能是过度放纵的旅行休闲方式,需要填充“华而不实”的娱乐元素,让乘客放松且进入欢愉的状态,正是这类逻辑和哲学支配着游轮的设计。皇家加勒比的游轮使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思路,以往根植于欧洲高级文化形态的音乐剧剧名,转化成为船上公共空间的命名,并形成空间主题。选择百老汇演出剧目或好莱坞电影主题的音乐剧,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在游轮上放低身段成为了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容。这里的娱乐设施非常华丽,有拉斯维加斯式的狂欢、迪斯科舞厅和赌场,气氛也很愉快,甲板上钢琴乐队在演奏,侍者们头顶着异国情调的鸡尾酒盘。为此,游轮上的公共区域的层高都比舱房区更高,明亮宽敞的酒店式内部装饰和大面积的柚木铺装的顶层宽敞丽都区的甲板必不可少。美国乘客对游轮上的休闲气氛反应良好,甚至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也被皇家加勒比的“飞行加游轮”套餐所吸引,跨洋参加游轮巡游。显然,皇家加勒比找到了一个制胜的方案。这艘船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在1978年,“挪威之歌”号进行了“加长”。船中部被“锯开”加了27米长的船体,其中包含400个舱位和新的公共空间以及扩大了的顶层阳光甲板。(图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邮轮进入现代度假时期,也进入了邮轮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的邮轮具备了齐全的生活、休闲、娱乐与度假设施,完全为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提供服务,成为了“移动的五星级饭店”“无目的的目的地”。邮轮不再是跨洋旅行的交通工具,而转变成游轮——集酒店、主题公园、购物中心为一体的游客旅游目的地。如今,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希尔顿、丽兹、万豪和假日酒店的连锁酒店、度假村和赌场或多或少地定义了奢侈的流行概念。当然,类似的美学也适用于商业运营的渡轮和游船的品牌化和室内设计。
从风格角度来看邮轮或游轮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船舱的风格来定义,英国旅游学者厄里将现代建筑分为三种:以现代主义作为原点,分别是回归(return)、前现代(pre-modern)和反现代(anti-modern)①(Urly,2012),这对于总结游轮风格发展来说也非常适合,实际上,邮轮风格虽然受到建筑风格发展的影响,但需要更多地从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等角度来理解,在不同时期,并非总是按照进化方式,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样的线形发展,更多时候是各种风格混杂在一起的一种生态。游轮作为后物欲时代的代表形式,其设计创新的重点不在于风格和功能,而在于反映时代精神的意识形态以及超感官体验的创造。
游轮的主体风格都可以归纳为“消费主义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涵盖上述三种外在的形式。可以说,无论其形式风格是现代之后,还是前现代抑或是反现代,在游轮领域里都可以归纳为“消费控制下的整个环境设置风格”。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环境是总体的,被整个装上了气温调节装置,安排有序,而且具有文化气氛。这种对生活、资料、服务、行为和社会关系总体的空气调节,代表着完善的“消费”阶段。”②
歌诗达作为老牌意大利邮轮公司,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展开加勒比地区的新游轮业务的头十年间,先后投入多条新下水的邮轮,包括歌诗达“浪漫”号及“经典”号等现在仍在运行的游轮(图16)。在当时,无论设计和海工,这几条船都是最先进的;此外,还聘请了当代意大利建筑师,如Genovese Pierluigi Cerri,Guido Canali和DeJorio工作室参加设计;使用最好的材料、家具和艺术装置,大量采用马赛克和大理石,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但是,问题来了,美国中产阶级乘客对此并不买账,因为这些真正的当代意大利设计令船看起来很简朴,和他们心中由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酒店和凯撒宫酒店所建立的意大利风格完全不同。因此,当歌诗达1997年并入嘉年华集团后,新管理层决定,所有后续的新项目都委托给法库斯。从那以后,每艘歌诗达的游轮都以意大利文化为卖点,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美国人眼中的意大利形象——比如复制的西斯廷教堂壁画和佛洛里安咖啡馆。歌诗达的游轮和之前乔庞蒂时代的邮轮风格大相径庭,但有趣的是,美国和意大利乘客都喜欢这样的风格——前者认为这就是意大利的风格,后者认为这是美国人娱乐化的消费风格。虽然一些意大利专业人士反对以这种方式来代表他们的国家文化,特别是歌诗达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推广了意大利当代最好的设计。
然而,法库斯设计的邮轮内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图17),船东对此也显然无能为力。这当然是游轮产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下逐利的本质反映,更是因为游轮上搭载的是新消费主义经济的典型。
图14 “挪威之歌”号
图15 “挪威之歌”号的卧室平面图
图16 “歌诗达”邮轮
图17 法库斯的歌诗达“协和”号邮轮设计
三、为何仍然称“邮轮”
显然,“邮轮”一词起源于这些庞然大物建造和运营的初始目的,行业发展的前一百多年内,邮轮都是作为邮件和乘客运输的交通工具而存在和被消费的。随着邮轮业内部竞争状况的加剧,为了争取更多的乘客,邮轮的装饰和设计向着越来越豪华和舒适的目标进化,在现代主义发展蔓延开来之后,乘客乘坐邮轮时的体验愈加舒适和多元化,但这并不能改变邮轮作为跨洋交通工具的核心功能以及多数乘客乘坐邮轮的首要目的。航空业出现之后,飞机开始作为跨洋交通工具,以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冲击邮轮运输,而后,航空业大发展带来的乘坐成本的降低和乘坐舒适性的增加,直接掐断了邮轮业继续作为跨洋交通工具发展的行业前景。不得不另谋出路的邮轮业,在消费主义和旅游经济的启发下,开始转向休闲旅游市场,彻底抛弃了自身跨洋交通工具的属性,转而提供运输乘客抵达休闲娱乐的目的地的服务,加勒比海上的早期游轮,就是作为乘客生活地和海岛间旅游的交通工具而存在的。随着旅游目的地消费机遇的过期,游轮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越来越多元和个性的当代游轮,把“乘客”变为“游客”,把自己当作了“旅游目的地”,上船即是旅行的开始,下船就是旅行的结束,并不一定要抵达某个目的地,整个旅程绝大部分都在船上度过,或者说,船上的部分才是游轮旅程的核心部分。
现代游轮从单纯向丰盛演变,经过消费的链接,到总体控制和安排游客的行为时间,建立气氛控制网络系统,逐步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梦幻泡泡”。一个海上的庞然大物,不再作为有旅行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而只提供欢笑和娱乐,至此,“邮轮”从内涵到外形,彻底转变为“游轮”。然而,直到今天,如嘉年华邮轮、地中海邮轮、冠达邮轮等邮轮公司仍然保留了“邮轮”二字,一方面,是基于历史和传统的自然遗存,游客可从中窥到邮轮悠远的历史气息和文化积淀,这也是行业品牌IP的一部分,可以持续作为特色元素被消费;另一方面,也有约定俗成的成分,不过,中国邮轮业的发展历史还略显短暂,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邮轮”二字也会随着它运送货物和乘客的功能一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图片来源:
图1:Caledonian Maritime Research Trust.clydeships.co.uk
图3:Science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prints.ssplprints.com
图4:Jone Speller’s web pages.spellerweb.net
图5:The Sunday Post.www.sundaypost.com
图6:The great ocean liners.thegreatoceanliners.com
图7:www.liners.dk
图8、图9:allthatsinteresting.com
图10:oceanlinersmagazine.com
图11:daniellaondesign.com
图12:Popsugar.com
图13:www.clydeships.co.uk
图14:beyondships.com
图15:fredcruises.co.uk
图16:cruisemaven.com
图17:Fincantieri.www.fincantieri.com
注释:
①John Urry.游客的凝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②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