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2021-04-24张存英殷泽俊
张存英,殷泽俊
(师宗县彩云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师宗 655703)
近年来,随着师宗县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蔬菜生产由数量型逐步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并重。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保产措施,其内容、任务也发生了新变化,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证农产品总量供给,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
1 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1.1 发生种类增多
据2014年师宗县农业局植保站调查统计,蔬菜病虫害种类多达70多种,其中病害50多种,虫害20多种。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有:番茄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病毒病等;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等;辣椒根腐病、疫病;西葫芦、南瓜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温室白粉虱、美洲斑潜蝇、蚜虫、菜叶螨、棉铃虫、菜蛾、韭蛆等。常发病虫害种类较10年前增加7种,增幅8 %。在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中,病害重于虫害;冬春季节的霜霉病、灰霉病偏重发生,其他病虫较轻;在露地菜中,虫害重于病害,病虫发生季节性明显,冬春病害重,夏季和春夏之交病虫害并重,秋季虫害重。全年病害发生高峰为苗期的立枯病、猝倒病和6月份的疫病、枯萎病等,特别是辣椒、豇豆、黄瓜的疫病和瓜类的枯萎病等。
1.2 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加重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是高度集约化种植,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和设施蔬菜的连茬种植,种植密度高,土壤养分失衡,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和种类增多,导致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发病较为普遍,病株率达80%,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的猝倒病、立枯病病菌在老育苗地苗床发生严重;地下害虫有蝼蛄、地老虎等,也因设施土壤温暖、潮湿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1.3 病虫害发生变化,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近年来抗病蔬菜品种的大力推广,使得一些病虫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瓜类枯萎病通过嫁接技术得到很好的控制。但部分病虫如蚜虫、白粉虱、黄瓜霜霉病等持续严重发生为害,且抗性不断增强,仍是目前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生产安全,如棉铃虫集中为害蔬菜加重,白粉虱、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保护地蔬菜灰霉病、霜霉病、疫病等,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发生为害也逐年加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菜农综合素质偏低,盲目施用农药
菜农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病虫害和农药的辨别能力差,许多农民不了解农药的性质,当蔬菜发生病虫害时,不分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不管是病害还是虫害,见药就用,或者是看到别人用什么药,自己也用什么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药不对症,达不到防治效果,既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又对蔬菜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在病虫害暴发时“病急乱投医”,经常会出现打“保险药”“马前炮药”“马后炮药”等乱打药、打高毒剧毒药及错药或不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等现象。
有的农户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不换用其他农药产品,或加大药量,导致病虫害的抗性也不断增强,如在防治番茄病毒病时长期使用20%病毒A,而不更换其他的病毒药,导致防治病毒病效果降低。另外,在蔬菜的生长旺季,经常是几种病虫害混合发生,菜农为了节省资金和时间,不分病虫害的主次和种类,几种农药混合使用。不顾及农药的药性是否相合,是否是同类的杀菌谱、杀虫谱。
2.2 菜农对生产中的病虫害缺乏了解
露地蔬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虫为害严重,菜农对常见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凭多年的防治经验,但对大多数病虫害的生活史及为害特点不能辨认,缺乏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能,不懂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依赖、误用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较为普遍。
2.3 缺乏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国际上对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但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病虫防治中少用或不用农药,使蔬菜中农药残留既不超标,又确保蔬菜不因病虫为害而降低产量和质量。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产品在师宗县的蔬菜生产中的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一些大的蔬菜种基地积极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尝试。
2.4 缺乏用药知识,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在防治病虫害中,农民普遍缺乏农药使用知识,不按规定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错误的认为毒性越高,对防治病虫害效果就越好,在使用农药时不按农药安全标准使用,忽略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2.5 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规模蔬菜基地偏少,大多菜农种菜面积少、规模小、布局凌乱、田间管理粗放,加上菜农的素质参差不齐,病虫防治盲目性大,不利于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尽管当地农业植保部门在推广防虫网、黄板、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见效较慢等原因,菜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推广的速度不快。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公共交通工具正大规模电动化,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不断上升,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量私人的电动汽车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在此大背景下,电动汽车配套的充电设施以及充电政策逐步完善。原困扰电动汽车车主的续航里程、无处充电等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2]。如何更好地使用电动汽车完成远距离出行是当前研究的一项重点。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农业防治
抓住农业生产中关键环节,从技术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条件,避免病虫害发生或减轻病虫为害。采用如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适时播种、种子消毒、培育壮苗、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深耕晒垡、科学施肥等技术。
3.2 发展物理防治
3.2.1 设施防护
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阴、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夏秋季节,利用大棚闲置期,采用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先晴日高温闷棚5~7 d,使棚内最高温达60~70 ℃,可有效杀死土壤表层的病原菌和害虫。
3.2.2 诱杀
诱杀包括光诱杀、食物诱杀、栖境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等。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白炽灯、高压贡灯、黑光灯等进行诱杀。近年来,师宗县大部分乡(镇)蔬菜种植基地推广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效果明显。利用害虫成虫的昼伏夜出习性,人为在田间设置害虫栖境诱杀;利用害虫成虫补充营养的习性和对食物的优选趋性,在田间安置人工食源或种植蜜源植物进行诱杀;利用害虫寻偶交配的习性进行性诱剂诱杀等,将性诱剂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3.2.3 防虫网的隔离
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黄曲条跳甲、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昆虫传播而导致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3.3 推广生物防治
3.3.1 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
加强对益虫、益鸟等生物保护和利用。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等)对蚜虫、飞虱、叶蝉等害虫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寄生性天敌害虫有丽蚜小蜂(防治温害白粉虱)和赤眼蜂(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
3.3.2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
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可以有效的防治食心虫;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多种蔬菜的软腐病,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
3.4 控制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只能作为补充,而不是防治病虫害的首选。
3.4.1 优选农药和药械
针对不同的蔬菜病虫害,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选择一些特异性农药,如除虫脲、氯氟脲、特氟脲、氟虫脲、丁醚脲、米螨、虫螨腈等,并非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干扰昆虫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作用,使害虫缓慢而死,并影响下一代繁殖,这类农药对人畜毒性很低,对天敌影响小,环境兼容性好。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针对不同蔬菜和不同病虫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和技术,提高施药质量,减轻病虫为害。选用雾化高的药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选用高质量药械,杜绝“滴、漏、跑、冒”发生。
3.4.2 合理施药,严格安全间隔期
达标防治,减少普治,坚持按计量要求施药和多种药剂交替使用,科学合理复配混用,适时对症用药防治,克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和将同类药剂混合使用的习惯;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合理复配混用,可起到扩大防治范围,兼治不同病虫害,降低毒性、增加药效,延缓抗药性产生等效果;要严格按照农药施用技术规程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药,施药后,未达到安全间隔期的蔬菜严禁采收。
4 结 语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农业植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正确的引导,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广,需要加强对广大菜农种植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防治蔬菜病虫害的科学技术。蔬菜生产中最重要的是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从病虫害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以农业综合防治为基础,注重采用无污染的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措施,辅以合理科学的化学防治,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才能减少或避免各类病虫害在蔬菜生产中的发生,使蔬菜种植达到优质、高产、无毒无害的目的,使人们吃到安全、优质、新鲜的蔬菜。
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