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模式适应性 促区域“三农”发展

2021-04-24张江荣

云南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农校企实训

文 俊,张江荣,邵 权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212)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由于实训体系的缺乏和实训基地的规模较小,普遍存在“书本上养猪、黑板上种地”的脱离生产实践教学的情况,学生经常存在“理论后劲不足、生产实践不懂”的尴尬境况,高职教育特色彰显不足;学院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往往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校企之间缺乏深度合作的共赢点,合作不稳定,靠人情、靠热情,很难持久;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教学模式构建和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全方位的完整“育人”理念,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过程中“重技能、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沦为技术培训学校。

一、以学生为中心 立足五大功能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水平高低是社会认不认可的关键。2007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围绕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开始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年该专业立项为省级重点专业。2009年完成全院第一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立项为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院的育人模式探索由学院层面迈向省级层面,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拓展。2010年学院获得云南省省级示范校称号,同时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其他农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拓展。2014年学院接受云南省特色评估期间,开展全院大讨论,形成了学院“全真全程、四双五环”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专家一致好评。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群向专业集群拓展。

二、融合五大功能 形成农业职业院校育人模式

2017年学院获得省级优质校称号,在建设方案中,提出了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全真全程、共融共育”的育人模式。经过3年推广,该模式已突破农业类专业,向非农专业推广,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向合作办学的11所中职院校及省内农业类高职院校推广,获得广泛好评。在学院承建的“中国-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示范园”项目中,该育人模式向班迭棉吉大学农业类专业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基于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到涉农专业的育人模式,一开始向省内中高职涉农院校和东南亚辐射。

(一)在教学环境上构建“全真”

实现农业类高职院校理想的情景教学,在真实环境中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素养。按照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初步建成了以服务农业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循环+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二)在培养体系上强调“全程”

“全程”一是课程体系上体现产业链全过程,如农业生产的“种、料、管、防、营”五个环节学生全过程参与,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二是课程内容上,对应了岗位全部主要流程。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以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为导向,创新构建了“五环全真、四位全程”的生产全真、学习全程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环境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真实再现,教学设计围绕“种、料、养、防、营”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教学过程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师生通过全程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学习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

(三)搭建校、政、企、智多元平台,实现“共融”

服务“三农”发展,确立院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院校为行业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并积极参与社会人才的技术技能培养,企业发展促进行业产业的发展,行业产业发展反过来促进院校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院校、企业与行业不是单一存在,学院以命运共同体思维,将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企业与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思考与融合,形成深入产教融合的清晰发展理念。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不断摸索,在围绕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人才培训平台、产教联盟平台、技术技能推广平台、交流合作平台、技术技能国际输出平台等。

(四)育人凸显职教特色,构建“共育”体系

深化“三全育人”,打破“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高职培养模式,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学生行为管理、创业就业实现共同推进,双主体共同实现五维育人—“价值育人、专业育人、劳动育人、文化育人、创新育人”,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学院“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全真全程、共融共育’育人模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全真”的生产教学环境,构建“全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搭建“共融”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实现双主体“共育”的目标。整个育人模式形成闭环,基于这一模式开展育人,学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三、坚持创新引领 突破服务“三农”育人瓶颈

(一)突破了农业类专业教学环境构建的难题

长期以来,涉农专业教学环境构建是个难题。学院的基地建设以“全真”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体系为标准,强调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环境的高度还原,通过构建小而全的现代“校园农场”、“校园牧场”再现生产环境。学院目前在小哨校区拥有46.67 hm2(700亩)的校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涵盖了养殖、种植、水产、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环节,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农业课程实训教学;在马龙校区还拥有占地800 hm2(1.2万亩)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牧业示范园;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针对农业时令等问题,校内建立了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室,“全真”的农业教学实践环境让学生有了真正的体验实践机会。

(二)构建农业类教学过程“全程”立体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建设,农业类课程基于动物、植物生产过程的“种、料、管、防、营”五个环节或典型工作任务和“养防兼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进一步设计构建模块化的知识课程系统、能力课程系统、素质课程系统有机融合的“三系统”课程体系,整体系统设计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课程基础上,基于全产业链,尤其是后端的管理与营销,设立独立课程;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增加相关公选课程,既让学生懂技术,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管理)和“营”(营销)基础知识,也为学生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毕业生综合能力强,不仅受到就业市场欢迎,还涌现出了不少创业典型。

(三)“共融”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依靠就业市场需求办专业,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根据实践能力聘教师,按照学生特长输人才。学院与政府、企业、智库融为办学“多主体”,紧紧抓住社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利益共同点,共享办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办学,形成长效稳定的混合主体办学。学院与湖北美和易思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互联网产业技术学院,开办6个IT类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1900人,校企融合教学团队50人,500名三年级学生已开始到100多家企业顶岗,办学效果好,实现双赢。

(四)高职院校育人主体的突破,实现多主体“共育”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需要更多的企业、行业参与,才能够有切身体会。打破“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传统高职育人模式,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开发、学生行为管理、创业就业实现共同推进,双主体共同实现五维育人即“价值育人、专业育人、劳动育人、文化育人、创新育人”。案例:在学院互联网产业学院,企业师资团队采用“公司化”模式育人,班级就是“公司”,学生就是“员工”,学习任务就是“项目”,老师就是“老板”,小组长就是“项目经理”。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应用技能;同时,公式化的氛围又要求学生要按照“员工”的身份来遵守规章制度、完成工作任务。2种身份交织,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在过程中得到培养,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最后,通过1年的跟岗和顶岗,把学生最终培养为符合预定目标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毕业生。

四、服务“三农”职教地位更加凸显

学院全部专业开展“全真全程、共融共育”育人模式探索;育人模式对云南省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出重要示范作用,15所以上院校参考借鉴成果后取得显著效果;学院作为国家外交部、农业农村部和云南省政府援建的“中国—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项目的承建单位,输出育人模式,创造了柬埔寨水稻种植的历史单产记录,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一)课程讲在“大地”上,技术“种”在泥土里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显成效。2009-2015年获得9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项目、2015年获得云南省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立项(500万元)、2018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山地牧业示范园并入学院(占地800 hm2,已投入7亿元)。作为全省的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公共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目前学院配备有与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由126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78个,拥有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领先、占地达46.67 hm2(700亩)、种养殖功能齐全、包含校企合作全真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有10个省级以上校内示范性实训基地,园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近年来学生在各类重要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90项余,教师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项余。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从2011年开始连续8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6年成为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的院校。

(二)构建并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体制

育人模式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取得重大成效,获批省级以上专业及课程教学项目18项,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项目103项。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全程”理念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契机,修订形成了2017版和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获得了10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7-2020年获得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20个奖项、国家级2个奖项。

(三)“共融”理念形成聚合效应共促“三农”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产业学院2个、服务和推进中小微农业企业发展的产教联盟1个、乡村振兴职教集团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和校智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企合作逐步走深走实。同企业深度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76个,其中,3个为省级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的云农职·慧农时邦高原特色农业产教联盟,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贯穿到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架构中来,建立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三产融合”的高质量服务平台典型代表。

学院基于云南农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云南省农学会秘书长单位、云南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动作为发起成立了云南省乡村振兴职教集团,在校内设立了2个产业学院,分别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互联网技术学院,1个校企共建的双创学院,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及研究,成立了1个校智合作协同创新中心。

(四)形成了多主体、多形式参与的“共育”人才体系

学院与湖北美和易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的互联网技术学院,实行共同教学、共同学生管理、共同创新创业、共同安排实习就业,实现了教学无缝对接、教材共同开发、教室共同建设、教师队伍共同构建的多位共建共享,双主体育人获得突破,在校生达到1900人,在全省高职院校混合式举办的二级学院中规模处于前列。

(五)“三农”服务有成效

通过育人模式的改革,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区域“三农”不断提供人力支撑,同时不断提升学院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学院获批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及社会服务平台17个,构建了“四站五室”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云南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全省原种猪繁育80%以上的冻精液由学院原种猪繁育推广中心提供、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繁育80%以上的冻精液由学院种畜繁育推广中心提供、80%以上的油菜新品种由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油菜综合试验站选育。2015年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全省职业烟农的相关培训任务,目前已完成近8万户的培训。2014年以来,结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承担全省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烟农培训、中职教师骨干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等培训项目,培训各类人员累计10万人次以上。

通过不断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加强服务“三农”,服务区域发展水平。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近5万人,其中培养高职专科毕业生15届2.8万人,成为了云南省重要的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云南的“三农”工作及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诗意花庄

猜你喜欢

三农校企实训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