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分析

2021-04-24陈淑娟

艺术品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业化

陈淑娟

我国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凝聚了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生活与发展中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得到全面有力的保护。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市场产业化以及教育学术性保护与传承是主要的保护形式,而如何正确运用这些形式使得民间艺术持续大放异彩,值得思考。

一、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面积辽阔的国家,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居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展出了大量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们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导致许多民间艺术的发展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进而面临遗失的危险。基于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专门的保护,其中,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保护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当前我国确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对非遗进行保护的体系,这些措施的利用,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市场产业化保护与传承

当前在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采取了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规划,目前该规划对我国民间艺术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民间艺术培训班、民间艺术博物馆等的创立,就是通过产业化渠道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典型案例。而为了达到保护民间艺术文化的目的,就必须在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开发的同时,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二者关系进行科学的探究。

(三)教育学术性保护与传承

教育事业的开展与文化事业的进步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为了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就应该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力量,通过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更多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被更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了解、所接受,这就有助于增强民间艺术的民间知名度,使其得到更大的社会关注。而通过专门的教育措施,还可以使得民间传统艺术相关知识通过教育的渠道得到传播,使更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树立较高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达到更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积淀,使得民俗文化得到切实的传承。当前,许多教育机构开设了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各地区政府也陆陆续续建设了一系列的民俗民艺教育基地,还有许多少年兴趣班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作为教育内容,这些都直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意识不足

整体来看,民间艺术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专门负责保护传统,任务就是原汁原味地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的“DNA”;而另外一批人专门负责创新。由此可见,保护和创新表面上是矛盾,但实际是统一的,保护的目的在于创新。但是当前许多参与艺术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对正确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不足,导致在保护过程中顾此失彼,或者片面追求创新元素的设计与添加而忽视了细水长流的对原有的文化精华进行珍藏。保留民间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博物馆化”,这是一种保护民间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但市场上很急功近利的开发,却毁坏了传统的面容,对大多数已经很脆弱的标本性种类或项目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信息化保护措施的使用不足

要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全面而有力的传承,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繁琐的工作,这包括对各类非遗项目的全面的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进而对其优秀的文化内涵加以研究与传承。在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必须借助专业的设施与技术,尤其是现代化智能设备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但结合当前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看,由于财政紧张、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保管民间文化材料的各类设备配备不足、实用价值不高,使得各类文献资料的存储、古迹的抢救等效率不高,信息采集不够全面、准确性不足,甚至有不少记录、整理完成的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也不能出版,已经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有许多已经老化、发霉、粘连、消磁、被蛀虫腐蚀,这些不良现象都毫无疑问地会影响民间传统文化的正常延续与传承。

(三)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不当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保护与传承方式也会在渐进的变化中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目前促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非遗的文化之魂不能丢,非遗的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丢。在手工艺的产业化进程中,不仅需要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的努力,也更需要作为保护主体的社会相关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把握。今天非遗保护中令人忧虑的一个现象仍然是“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如单一地把非遗看作是经济资源,有经济效益的就予以保护,其他的则视而不见。然而,立足于“赚钱”的开发,只能让人们看到伪民俗的表演、看到简单划一的刻板产品、看到不得要领的广告语。由于认识片面,常常是在加强保护和利用的名义下的一些做法反而让非遗遭到损害。

三、民间艺术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民间艺术进行全面保护

无处不在的民间文化艺术仅靠政府保护是不够的,因此在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方面必须调动人民积极性。例如青海某地区通过让村里的小学生、老艺人们参演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不仅使演员们展示了他们的才艺,也使演员们在身着古代藏族武士装、酝酿远古时期庄严肃穆的氛围的感受中传承着古老民间艺术。该地区政府还通过从民间、社会流传资料中征集、整理艺人传唱时记录的方式完成对“青海下弦”这一地方曲种的保护和传承,全民参与配合有助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更好更快地进行。

(二)建设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

在现代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古老的民间艺术式微了,抢救和保护优秀艺术形式刻不容缓。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有利于用数字化手段增强保护力度。当前,已经有不少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承担建设的各类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上线。以皮影戏为例,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藏皮影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皮影领域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数字化采集、管理并实现永久保存。项目采集了4.8 万余件皮影图像资源,涵盖全国各地、各流派的皮影造型;采集有1366 册影卷,提供在线全文下载;还录制了各地的皮影开场锣鼓表演节目和口述史节目。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除常规检索方式之外的更丰富的地图展现功能,为学者提供了更先进的数字人文研究方式。

(三)利用互联网拓展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事业的开展,都早已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在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方面,同样需要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大量运用。具体来说,借助互联网工具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地区的文化管理部门及市场上的文化经营单位可以对特定的文化信息进行科学的编制与多元化的呈现,使其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而借助互联网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民间艺术信息的传播效率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传播空间能得到广泛的拓展,其对群众造成的影响力自然可以得到有力的强化。因此,任何致力于民间艺术传承的单位与个人都要重视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作用,对其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运用。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间艺术的科学产业化发展

为了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形成有力的保护,地区政府单位除了做好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项基础工作外,要适当加大经济投入水平,促进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主动与社会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向其争取大量的社会资金,以此作为基金,促进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从事民间艺术实践与研究的人员应该得到必要的关心与照顾,应该拨出适当数量的经费用于其物质条件的改善,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心无旁骛的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各地区的政府单位与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搭建相关的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基本的培训活动,帮助文化传承人不断增强其专业素养,为民间艺术的顺利传承奠定智力与人才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群众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意识不足、信息化保护措施的使用不足、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不科学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建议,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民间艺术进行全面保护,建设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拓展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间艺术的科学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业化
47家上榜!山西公布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名单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艺术篇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红色动漫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化研究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