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与敏捷性的平衡之道
2021-04-24王亚军
王亚军
在乌卡VUCA(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我们更关注这个世界的急剧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敏捷思维、快速决策、动态协作等被频频提及。诚然,企业必须敏捷才能在竞争中把握机会、行动、配置资源、调节策略,才能应对常态性的变化,才能活下来。
然而,在规模化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协作变得复杂、管理体系变得僵化、低效,管理成本水涨船高,这与敏捷组织在VUCA的环境下所需要的灵活性背道而驰。“规模”和“敏捷”似乎变成了一组悖论,大多数企业无法找到很好的平衡。
企业在成长和进化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实现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增长?当组织的灵活性被过多地关注时,往往容易忽略大规模敏捷组织所需具备的要素之一:稳定性。
大型组织需要建构起七个彼此支撑的要素,才可能做到企业级敏捷。这七个支撑要素具体包括:明确企业愿景和使命的长期方向感;用敏捷方法制定战略;战略要实现知行合一;形成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能力;激发协作意愿;学习和迭代;建立稳定系统。七个要素彼此支撑,助力大规模组织迭代升级,突破规模增长的瓶颈。
大规模敏捷组织背后需要一套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来支撑,包括组织规模、核心业务与管理流程、财务与人才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等,这套体系可以让组织在决策和行动的质量、速度、成本、柔韧性之间做出最好的权衡。
稳定系统,是根据高频的协作场景设计出的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和规则,侧重于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体现效率优先;与稳定系统互补的,是柔韧系统,侧重于灵活、柔性、韧性、创新等相对低频的协作场景。敏捷组织的稳定系统和柔韧系统可以互相配合,也可以互相转换。
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组织,应该对常规问题已经有了一套协同解决方案,经过长期运行已经固化在稳定系统中,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处理这些问题。如果面对的是新问题,就需要采用开放、灵活的协作模式,用柔韧系统来处理。
如果评估到这类问题未来会持续出现,那么在解决新问题时就要考虑可规模化的方案,考虑是否具有分形的特征。新方案得到验证后,就可以把这种柔韧系统产出的新做法,变成稳定系统的一部分。这样,稳定系统就实现了迭代更新。
反过来,如果由于外部变化导致稳定系统的某一部分不再适用,那就要对稳定系统进行修改或重构。在传统组织中,这种思考和重构之间的时间间隔会比较大,可能是3〜5年甚至更长,一旦发生就是一场很大的变革。而在敏捷组织中,这种思考和重构会持续、高频发生,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
大型敏捷组织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同时考虑敏捷和规模两个维度:在敏捷的维度,一线团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要有意愿、有能力、有資源做出最好的判断,执行并产生成果。在规模的维度,企业要尽量按照自相似分形的逻辑构建体系,这样才能在规模增长时,让内部协作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产出增长的速度,尽可能延后碰到规模瓶颈的时间。
稳定系统,是根据高频的协作场景设计出的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和规则,侧重于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体现效率优先;与稳定系统互补的,是柔韧系统,侧重于灵活、柔性、韧性、创新等相对低频的协作场景。
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大型敏捷组织的稳定系统有几个特点: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稳动型组织架构,在结构上平衡稳定和柔韧;管理规则化、数字化、产品化;有基于场景的决策模式和规则,加快组织决策速度;使用粗线条的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避免固化和僵化。
员工的薪酬是高度保密的信息,这是一般共识。但这里就有极端例子——奈飞坚持从市场上招聘最好的人并支付市场上最高的工资,甚至鼓励员工获取市场上的工资信息,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低于外部对标,可以向公司提出来。当然,企业内期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每个人都是同行业最优秀的人选,否则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换掉。
奈飞通过建立某种薪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对客观关系,解决了“公平”这个问题;反之,在薪酬不透明的组织中,薪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就可能发生扭曲,比如向自己喜欢的员工倾斜,而这种“喜欢”可能与企业价值创造无关。
在这里并不是建议敏捷组织都要薪酬透明,而是通过这样的案例,让我们在思考时更能突破传统思维。对于其他类型信息是否应该透明的问题,我们更没有理由墨守成规。
在组织中要建立信息尽量透明的环境,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在判断某个信息的知晓范围时,把“所有人”作为缺省值:如果没有非常有理、有据、有力的反对意见,这个信息就可以让所有人知道。
组织架构是解决分工与协作的要素之一,其他要素还有业务流程、员工能力、权力分配、激励体系、价值观、信息系统等。但是,架构往往是最为显性的要素,它体现在每个人的名片上、内部通讯录中、办公区设置上。
在敏捷组织的逻辑中,会弱化架构在组织效能上的重要性,而强调个体能力、技术平台、协同方法、激励体系的重要性,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来组建专业能力与协作能力都强的高绩效团队。
大型敏捷组织更适合采用“稳动结构”的组织架构模型,即稳定的专业职能组织与灵动的项目团队相结合,通过专业职能建立强大的行业竞争力,而针对不同的市场机会,由来自不同职能的专业人员按需组成灵活的团队。
其基本假设是一个组织的技术和专业能力的增长具有长期复利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构建出长期壁垒,而市场机会的增长则很难有长期复利效应,一旦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企业就必须在技术和能力上展开竞争。
稳定的专业职能组织,是敏捷组织中每个人的“专业之家”,负责每个成员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让员工更有归属感。灵动的项目团队,则是根据市场、产品、客户等机会来组成灵活团队以实现业务目标,把专业能力变现。
第一,规则化。管理者可以在三种不同颗粒度上来管理业务:原则、规则、制度。其中,原则最抽象,而制度最具体,原则的数量可以很少,但制度的数量很多。
原则、规则、制度这三种不同的颗粒度,越抽象越能在更多的场景下得到应用,但需要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花费的时间也更长;越具体越能被快速应用,但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难以灵活处理。
对于敏捷组织,管理规则化可以更好地实现效率和创新的平衡,既保证了广泛的适用性,又能根据专业或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化。其深层价值,在于能让知识型员工和领导者保持适度思考的状态,形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相反,如果企业使用太多硬性的规章制度,则会让员工逐渐养成听指令的习惯,进而降低学习能力和快速处理外部变化的意愿和能力。
第二,数据化。稳定系统要尽可能为决策提供实证和数据依据,而不是靠拍脑袋和猜测来做决策,否则决策模式很快会变成根据地位和权力为判断。
数字化可以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快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呈现,为各种决策场景提供及时、可靠、相关的数据支持。
企業不同类型的决策可以用决策场景来描述,根据决策的类型、形式、场所、参加人、规则等多个维度来定义场景。
以人才发展为例,常规的做法是每半年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并反馈优势、劣势和改进建议。但是,如果能根据员工在每个项目中的工作情况、每次绩效评估的大数据内容,同时结合不同角色的能力素质模型,给每个人的素质能力贴上相应的标签,如“抗压能力”“系统思考”“创造性”等,就可以更好地用数据描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优劣势,在未来的工作安排或团队组建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数字化转型是每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必经之路,但从实现企业价值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型,要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数据化决策。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数据化管理需要把一部分决策权从领导者手里让渡给模型和数据。
第三,产品化。管理产品化是要把员工当作客户,把“管理”从员工不得不听从的命令,转变成员工心甘情愿接受的一种产品,从而产生组织希望的结果。这种“管理”的本质是赋能,是为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目标提供的一种服务。
管理产品化的深层价值,是让“管理者”对一线更敏感、对管理结果更有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把自上而下的思维习惯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结合起来,必须对一线业务场景有更好的理解,迫使自己从管控者转型为赋能者。
在“企业即决策”的视角下,几乎所有管理类工作都是决策,而不需要决策的操作型工作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企业不同类型的决策可以用决策场景来描述,根据决策的类型、形式、场所、参加人、规则等多个维度来定义场景。
敏捷组织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决策流程,当团队面临需要决策的具体情况时,可以根据标准决策流程,很快把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组织起来,按照共同的方法进行讨论,按照规则决策,让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都有足够的保证。
比如,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战略决策具有模糊性、概率性、长期性的特点,不能期望通过一次会议就形成决策。因此,在频率上,可以有季度性议题和临时性议题两种。
一个新战略问题的初始讨论往往很模糊,需要开放的环境和更多的输入,视为“气态”模式,所需的场景最好具有相对放松的环境和氛围,参与人员多一些。之后的讨论相对聚焦,会产生一些假想但需要进一步验证,视为“液态”模式,参与人员可以减少。最后,形成真正的战略选择、策略路径、资源配置方案,视为“固态”模式,就可以进入执行和迭代阶段。
用来处理不确定性相对高的问题,其所需的基于场景的标准决策流程,与处理确定性高的常规业务问题所需的标准业务流程相比,都是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设计出的规模化工作方法,让组织能在处理大量问题的时候保证效率和质量。
如果在实践中发现有的问题难以通过标准决策模式来解决,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或者引入新的决策模式,不断迭代。
绩效评价和激励是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跨界协作优先于专业分工、赋能优先于管控的时候,如何通过激励让员工产生主动协作的意愿,就变得更加重要。敏捷组织通过在绩效考核中平衡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可以鼓励更多的创新、能力建设与团队协作。
但是,在把这个理念运用到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当中时,需要避免过度精细化,要尽量采用粗线条的方式,让团队聚焦在创造性地解决业务难题的工作上,而不是利益算计上。
过度精细化的绩效和激励体系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难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错误地假设人就像机械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不同的激励条件;强调物质激励,但员工行为实际上是被全面激励所影响;无法激励大家解决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削弱高层直面问题的能力。
对于大规模的企业而言,敏捷更需要稳定结构作为支撑,才能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