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学部评议研究所的历史考察

2021-04-24王丽娜

科学文化评论 2021年4期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机构,曾组织评议组首次对60多个院属研究所进行了学术评议。评议内容包括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课题设置、科研队伍结构、实验体系建设、学术管理情况等。通过学术评议,评议组给研究所提出发展建议。此次学部评议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实施“专家治院”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研究所的发展,也开启了国内对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评议的先河。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学部 学术领导 学术评议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9年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科技史和中国科学院院史。Email: wangln@ucas.ac.cn。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学术领导,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学部对院属研究所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术评议。学部组织评议组评议研究所,也是中科院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实施“专家治院”,将科研管理模式由以行政领导为主逐步转向以学术领导为主,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学界对于此次学术评议活动鲜有研究,而考察学部评议中科院院属研究所的历史,对于研究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术评议与评估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史以及当代中国科技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全国科技事业的拨乱反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在计划经济时代,科技领域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管理体制。这种科技管理体制,强调科技活动的计划性和集中性,在新中國处于封锁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化的管理,高效地调动资源和人才,最大程度集中资源用于国家科研规划和紧迫需求,从而迅速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科研任务,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与此同时,这种“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存着不少弊端。在科研院所里滋生了一些行政领导较强,学术领导较弱的现象。特别是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工作遭到严重干扰,许多领域的工作被迫中止。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很快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心任务。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断,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全国科学大会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扫除了干扰科技工作发展的思想障碍,高度肯定科技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大会同时也提出改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工作,“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是使我们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所必需的”[1]。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是我国科技工作一次全面的拨乱反正,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和严重束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而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加强学术领导,科技管理体制由“以行政领导为主逐步转向以学术领导为主”,实施科学管理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科技事业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院加强学术领导的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科院也存在着“以行政领导为主”的管理模式。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批判“专家路线”“专家治所”,以及把“加强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同依靠科学家对立起来”等做法和观念,对中科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历史原因所导致的“以党代政”,党委对日常业务工作的管理和干预过多的现象,使得科学家在领导组织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也极大地影响着中科院科研事业的发展。

1. 加强学术领导的措施

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建立起以学术领导为主的科研管理体制,也是中科院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议题。早在197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方毅、李昌等中科院领导便积极谋划,开始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院所学术领导,逐步推动管理体制由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学术领导为主。

为加强学术领导,中科院在1977年开始探索实施了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并迅速恢复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又积极推动周培源、童地周、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在1978年出任中科院副院长[2]。中科院在1979年11月讨论通过《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的几项规定》,提出中科院的领导工作实施院长、副院长负责制,并建立起院务会议制度[3]。

此外,恢复学部工作,增补学部委员,充分发挥学部对中科院的学术领导作用,建立起以学部为核心的领导体制,是这一时期中科院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转变管理体制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

在中科院建院初期,为加强学术领导以及推动全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55年6月中科院成立了四个学部。学部成立后,曾在学术领导和组织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包括:组织学部委员和有关科学家参加1956—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评定自然科学奖金;审议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方向任务、规划与年度计划;审议中科院研究所机构的设置与调整等。然而,反右斗争开始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知识分子政策不能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中科院的组织领导出现了“以党代政”“以政代科”的情况。尤其是到“文革”初期,学部被视为修正主义科研路线的产物、专家路线的产物,被彻底砸烂,许多学部委员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学部工作全部停顿[4]。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科院开始积极推动学部恢复工作。1979年初,中央批准学部恢复重建。在认真调研和讨论后,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5月31日,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学部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学部是中科院的学术领导机构。并积极推动学部委员增选和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召开。

2. 学部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机构

1981年中央在给中科院的批复中明确指出:“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5]要把中科院真正办成全国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就需要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而学部里则集中了全国最为优秀的一大批科学家。

1981年5月,中科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正式通过《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明确规定:“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学部是学术领导机构。”[6]学部被赋予对中科院极大的学术领导权。

据此章程:各学部“对本学部范围内的院属研究机构实行学术领导和一定的科研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审议各研究机构的方向、任务和科研计划;评议研究所的工作;组织、协调、检查重要科研项目;组织重要的国内和国际性学术活动;评议或鉴定重要科研成果;评议研究员和相当于研究员的高级技术人员的职称;对人、财、物的分配方案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议、检查和提出建议[6]。

由此,学部对于中科院的院属研究所具有一定的学术“管理”权,即学部“管”研究所。其中,评议研究所,是学部对中科院院属机构实行学术领导和科研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3. 健全学部办事机构

为加强学部职能,推动学部开展学术领导工作,中科院同时谋划了院部机构改革。在此次改革中,健全学部在中科院院部的办事机构,是一项核心内容。

1980年9月,中科院向国务院呈送了改革报告,将中科院院部的23个职能部门调整为18个,在院部机构中恢复了学部设置,即物理学数学部“物理学数学部”不久后改称“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7]。原来中科院院部机构中设置的专业局与学部合并,五个学部分别设立办公室,作为学部办事机构。

1981年1月呈送中央的工作汇报中,中科院表明,“学部是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术领导机构又是对所属各所进行科研管理的机构。各学部设主任、副主任和常务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8]。为了更好的组织技术科学方面的工作,1982年9月,中科院又将“技术科学部”分设为“第一技术科学部”和“第二技术科学部”。

各学部办事机构的设立,在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学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发挥各学部的学术领导、组织以及协调作用。

三 1981—1983年学部评议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的具体情况

1. 评议研究所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评议工作进行前,先由各学部召集常委會讨论确定评议组成员名单,安排评议各研究所的具体时间。每个评议组由2—3名学部委员担任正、副组长,成员包括学部委员以及同行专家。各评议组大致由10—30名成员组成。每个研究机构的评议时间大概在7天左右。确定评议计划后,会提前通知被评议机构准备相关材料,包括研究所发展状况、课题任务情况、实验室建设、科技队伍情况、科研成果情况等。

进行学术评议时,被评议的研究所负责人需向评议组做详细的工作汇报。各评议组在具体了解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的基础上展开。评议工作一般分为几个环节:阅读材料、组织参观、汇报座谈、个别交谈、酝酿讨论等。最后评议组成员提出评议意见,进行讨论,形成学术评议纪要。之后,评议纪要需经过各学部常委会审核,然后下达研究所执行。被评议的研究所,需在半年后进行情况反馈。

评议组在评议研究所时,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情;研究室的方向、任务是否明确;课题设置和选择是否恰当;科研队伍的水平、质量和建设情况如何;实验体系建设情况如何;学术管理的水平和成效情况;科研成果的水平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所长及主要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及能力等等。根据各个研究所的具体情况,在具体进行评议时,学部也会进行内容调整,对研究所的考察重点会有所区别。

2. 各学部评议研究所的具体情况

各学部在1981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对中科院研究所的评议工作。首先启动该项工作的是化学学部。1981年7月27日,化学部对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了评议。至1981年底,五个学部各选择了一个分辖的院属研究所进行评议。

截止1984年1月,各学部组织评议组先后评议了42个研究所(以下均为简称)。其中,数学物理学部评议了4个研究所(台),分别为物理所、上海原子核所、紫金山天文台、长春物理所。参加评议的学部委员、同行专家共106人,其中学部委员47人。化学部评议了10个研究所,分别是长春应用化学所、成都有机化学所、兰州化学物理所、广州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新疆化学所、大连化学物理所、感光化学所、化学所和化工冶金所。参加研究所评议工作的学部委员达87人次,非学部委员74人次。生物学部评议了11个研究所,包括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成都生物所、西北高原生物所、林业土壤所、上海昆虫所、上海生化所、武汉植物所、遗传所、水生生物所、植物所。地学部评议了9个研究所,即兰州地质所、地理所、南海海洋所、遥感所、海洋所、地球化学所、新疆地理所、兰州沙漠所和兰州冰川所。技术科学部评议了8个研究所,分别为金属所、上海光机所、长春光机所、半导体所、电工所、上海冶金所、沈阳自动化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

在评议过程中,各评议组对一些研究所承担的院重点课题和攻关项目也进行了具体评议。如1983年评议大连化学物理所时,评议组对该所承担的重点课题“催化基础研究金属担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搞选择性催化剂的之辈规律研究”“分子法激光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以及重点攻关项目“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用于氮氢气体分离”进行科检查和评议[9],对各项目组提出了加强协作交流、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建议。

评议组通过具体深入了解研究所的发展状况,给研究所的发展提供学术建议,从而加强了对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学部的评议工作进行不久后,便得到积极的肯定和评价。中科院院长卢嘉锡1982年曾谈道:“近几年来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搞好同行评议,是发扬学术民主的一个好办法,是加强学术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以后,我们首先抓了评议研究所的工作,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样做,就能逐步使学术上的重大问题,都能由科学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被评议的研究所感到很有帮助,我们通过评议研究所也就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对研究所到底如何实行学术领导。”[10]

四 学部性质的改变与中国科学院院部机构改革

1. 1984年学部性质的改变

学部成为中科院最高的学术领导机构后,在1981—1983年间,各学部积极履行学术领导职能,具体包括:评议研究所,评议学科领域研究专题,组织参与编制科技发展规划,评议审查中科院科学基金项目,组织评审中科院的重点科研课题,审议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请奖项目,评定审批中科院的硕士、博士学位,评审中科院的高级职称,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召开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落实科技攻关项目等。

各类工作的开展,消耗了学部委员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担任学部常委工作的学部委员多次提出,希望减轻他们在中科院的行政事务负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多为国家的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学部委员和学部主席团成员大多来自中科院外,要他们对中科院的业务管理进行决策,特别是像干部任免、经费分配之类的具体问题,也的确有困难[11]。

经过调查和讨论,1983年,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调查组和中科院党组一起向中央建议:改变学部的性质和工作任务,明确学部委员大会及主席团不再是中科院的决策机构。学部委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评议和咨询。学部主席团的职能是,通过学部委员大会与其他形式,组织学部委员讨论研究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积极参与这些问题决策的制订和咨询,并对中科院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学部委员仍然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11]。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的批准,中央书记处着重指出:“要使学部委员尽量摆脱行政事务的干扰,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关心和研究国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参加科技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活动。”[11]

据此,1984年1月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正式宣布,学部委员大会不再是中科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中科院开始实行院长负责制。此后,各学部逐渐退出了对中科院具体业务的管理工作。

2. 1985年学部工作机构的调整

基于学部委员大会性质的变化与职能的变更,以及中科院划清院部机构职能的需求,中科院在1985年7月进行了院部机关的调整。

調整的内容为:第一、第二技术科学部联合办公。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四个学部办事机构的职责进行调整,此后各学部办公室主要负责研究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对策,提出规划设想,组织对研究所的学术评议,组织对院级科学奖的评定等。

3. 1987年中国科学院院部机构改革与学部办事机构的撤销

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研究所自主权,中科院在1987年继续进行院部机构调整。

1987年7月3日,中科院向下属机构发布通知,正式在院部机构中撤销了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的办事机构。同时另行组建数理化局、生物科学与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局、技术科学与开发局。这四个业务局按照学科领域分别联系有关研究所,同时负责原学部办事机构的工作,数理化局对口数理学部和化学部;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对口生物学部;资源环境科学局对口地学部;技术科学与开发局对口第一、第二技术科学部。学部主席团下设的学术秘书室机构与职责不变,并负责组织学部委员和科学家对国家重大科技问题提供咨询[12]。

由此,中科院院部机构中各个学部的办事机构被正式撤销,此后,各个学部的工作事项和活动逐渐减少。

五 1984年之后学部评议研究所的情况

1984年学部的性质和职能变更后,关于学部如何给中科院提供指导和支持,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在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提出了具体的设想:(1)指导中科院围绕经济建设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工作;(2)继续参与对研究所的评议,中科院长远规划的审议,中科院重大项目的评审等;(3)通过学部委员,沟通科学院和产业部门、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的联系;(4)依靠学部委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11]。故而,学部评议研究所的工作并未停止。各个学部在此后的三年中依然组织了对中科院院属研究所的学术评议工作。

1984年评议的研究所包括:上海天文台、近代物理所、山西煤炭化学所、环境化学所、兰州渗流力学研究室[13],以及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14]等。

1985年评议的研究所包括:电子学所、固体物理所、上海硅酸盐化学所、福建物质结构所等。

1986年评议的研究所包括:青海盐湖所、声学研究所[15]、新疆物理所[16]、力学所、武汉数学物理所、武汉岩土力学所、武汉物理所、等离子体物理所等。

学部评议研究所的工作,受到了中科院以及各研究所的高度重视,被评议机构都提前部署,认真准备材料,以保证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些评议组还得到地方领导的会见和支持。如1983年10月学部委员唐敖庆带队的评议组,在评议大连化物所时,大连市市委书记、市长与副市长出席了评议活动[17]。1984年4月学部委员章综率领的评议组,在评议兰州的近代物理所期间,甘肃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副省长等领导会见了评议组全体成员,对评议工作表示欢迎和支持[18]。1984年7月学部委员陈冠荣带领的评议组在评议山西煤炭化学所时,山西省省长接见了评议组的全体同志,并一起合影留念[19]。

六 意义与讨论

学部评议中科院院属研究所的工作,始于1981年下半年,大致结束于1986年底。据中科院资料及学部档案记载,在此期间,各学部完成了60多个研究所(台)的学术评议工作。这次评议,也是中科院历史上首次对院属研究所进行的大规模学术评议。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项工作对于中科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议组对各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学科配置、课题选择、科研队伍、学术管理、实验体系等多项工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查和指导,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1. 评议中发现的普遍问题

从几十份评议纪要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研究所普遍存在课题分散、重复、陈旧的问题。各评议组专家根据科学发展状况、国内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需求的新形势,提出了指导各研究所调整与整合研究课题的建议。例如,1983年评议组评议化学所时指出,多种原因造成该所课题比较分散,希望该所领导能够认真分析造成分散的主客观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逐步克服[20]。1984年评议组对山西煤炭化学所提出:“当前煤化所重点、攻关任务安排過多,战线太长,力量太分散。……评议组建议所领导以改革精神,对科研任务和力量组织,认真进行调整和整顿。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与技术上的成熟程度做好课题排队,分清主次。选定主要目标组织各学科、各兵种协同攻关,集中力量,逐个解决,做好成熟一个,上马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当前所面临的各项重大科研任务。”[19]

二是研究所普遍存在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继乏人的现象,急需补充和培养新生力量,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改善科技人才结构。在1982年评议上海原子核所时,评议组指出:“原子核所和许多研究所一样,科研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级研究人员较少,只占全所研究人员的百分之三,而初级研究人员得不到补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的工作非常迫切。”[21]又如1984年的近代物理所,该所高、中、初级科技人员的比例为1∶12.1∶7.7,存在着科技人员结构不正常,比例失调,后继乏人的现象[18]。在评议大连化学物理所时,发现该所科技人员结构中间大,两头小的问题,不仅影响科技骨干力量的发挥,而且还会造成人才积压。建议该所拟定措施,促进人才流动,合理解决问题[17]。对于新疆化学所,评议组提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新疆化学所当时的民族科技人员仅占全所科技人员的12%,建议增加编制,适当扩大民族科技人员的比例[22]。

三是研究所普遍需要加强学术领导。在评议工作中,评议组发现,在各研究所里,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未能得到较好发挥,故而提出各研究所要充分有效地发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和活跃学术氛围。如感光化学研究所等。

四是提出各研究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根据中科院的在全国科技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评议组普遍提出,各研究所应多做些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

五是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评议组发现,各研究所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比较少,建议各个研究所要重视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 明确研究所发展方向

明确研究所的发展方向,是此次评议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研究所经过评议,不仅明确了研究方向和主要发展的学科,也摆正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例如兰州地质所从1956年成立后,方向任务一直不明确,经过评议后,确定兰州地质所以研究沉积圈为主要方向,以寻找油气资源作为主要任务,同时以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生物地质学作为此后探索的主要领域。又如地理所经过评议后,进一步明确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应有较快发展[23]。1981年评议物理所后,评议组认为物理所应该以凝聚态物理研究作为重点的学术方向,在全国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中应起带头作用,要主动加强与固体物理所以及高校的协作[24]。至于广州化学所,在听取了评议组建议的发展方向后,该所因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力量比较集中,至1984年已有七项成果进行了鉴定,有的成果有较高的水平和经济效益。其它的如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感光化学所、新疆化学所等,都表示评议工作对其有指导意义[25]。

3. 协助反映研究所存在的困难

在评议工作中,对于一些研究所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物资短缺等实际情况,各评议组也都及时向中科院领导反映,协助解决研究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评议北京3个数学类研究所时,评议组发现3个研究所的办公用房与研究生用房都非常困难,建议中科院机关在新楼建起前先拨些事业费用租房,以解其燃眉之急[26]。如大连化学物理所,使用的实验楼建于1908年,已经难以适应近代实验室的要求,图书馆极为拥挤,实验室和厂房布局也不合理,因此评议组建议该所领导作出基建总体发展规划,逐步改善研究环境[17]。又如化学所,实验室十分拥挤,已经影响到科研工作的开展,评议组提出希望院部抓紧安排基建,予以解决[20]。在评议新疆化学所时,评议组提出,新疆化学所地处偏远,交通困难,条件较差,各项费用开展较多,器材零配件需要较多储备,希望中科院在科研经费和器材的分配上给予适当照顾[22]。

4. 总结交流办所经验,促动其它学术评议工作

评议研究所的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总结办所经验,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评议组在评议地球化学所后,指出地球化学所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能成为全国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单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其主要经验是在于能够正确处理学科与任务,理论与实际的问题,紧密结合国家重大课题,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努力发展学科,善于及时抓住学科新的增长点,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科研队伍的培养。并认为该所的办所经验应在全院内总结推广[23]。又如化学研究所,评议组认为:化学所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是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即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解决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注意学科的积累和发展。这个经验也值得好好总结[20]。

总体而言,各学部组织的评议研究所工作,是一次非常好的学术评议实践,也带动了中科院的其它评议活动。效仿学部组织的评议工作,中科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也组织同行专家对全院的图书馆、出版社等部門进行了学术评议。例如,1983年中科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对中科院上海图书馆进行了学术评议,1985年对中科院兰州图书馆进行了学术评议,1986年对科学出版社进行了学术评议,1988年对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进行了学术评议。这些评议活动,加强了中科院对院内出版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学术领导,促进了全院图书情报和出版工作的交流与发展。

当然,各学部对研究所进行的评议工作,其效果的大小主要反映在评议意见是否能够落实,其关键在于中科院院所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遗憾的是,对于评议意见的执行情况,各学部未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检查和督促。此次评议工作,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化学部组织的评议研究所效果调查中,对于评议内容,有不少研究所提出希望加强专题评议;对于评议方法,也有研究所提出,不必采用统一的“评议纪要”形式,希望采用各评议委员书写评议意见与共同讨论形成“评议纪要”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充分的反映评议组成员的意见[25]。

七 小结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部对研究所进行学术评议,是中科院依靠科学家加强学术领导,建立“以学术领导为主”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院属研究所工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和督导,也是中科院调整和整顿研究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学术评议工作,也是中科院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加强学术领导,实施“专家治院”的具体实践。

此次评议活动,也为中科院进行研究所的学术评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科院在1993年再次启动研究所的综合评价工作,2004年中科院又开始探索实施院属研究所的国际评估[27],通过学术评议,不断推动研究机构的发展。

此次评议工作,既是中科院历史上第一次对院属研究所进行的全面学术评议,同时也开启了国内对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评议和评估的先河,在我国的科研评价工作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致谢 感谢王扬宗教授的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1978-3-22: 1.

[2] 王扬宗.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回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4): 351—361.

[3]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的几项规定[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79[R]. 1982. 155.

[4] 关于加强学部工作及院部机构调整的若干意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0[R]. 1982. 30—31.

[5] 中共中央转发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1[R]. 1982. 1.

[6] 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1[R]. 1982. 246—247.

[7]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部目前机构调整及人员编制问题的报告[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0[R]. 1982. 173.

[8] 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1[R]. 1982. 12.

[9]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评议纪要附件二对两个院重点科研课题和一个院攻关项目的评议意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384—386.

[10] 卢嘉锡在院计划会议上的讲话[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2[R]. 1983. 9—10.

[11] 卢嘉锡在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29, 30.

[12] 关于院部机构调整的通知[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7[R]. 1988. 89—91.

[13] 关于兰州渗流力学研究室学术评议会议纪要[R]. 1984.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84-15-2.

[14] 关于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学术评议会议纪要[R]. 1984.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84-15-1.

[15]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评议会议纪要[R]. 1986.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86-15-1.

[16] 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学术评议会纪要[R]. 1986.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86-15-2.

[17]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评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374, 377.

[18]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学术评议会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345—350.

[19]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学术评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369, 373.

[20] 化学研究所学术评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394, 391.

[21] 关于上海原子核所的学术评议会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3[R]. 1984. 406.

[22] 新疆化学研究所学术评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402.

[23]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工作报告[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4[R]. 1985. 73, 74.

[24] 關于物理研究所的学术评议会议纪要[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1[R]. 1982. 382—385.

[25] 化学部关于评议研究所工作小结[A].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中国科学院年报1985[R]. 1986. 313, 315.

[26] 关于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学术评议会议纪要[R]. 1984.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84-15-1.

[27] 徐芳, 龚旭, 李晓轩. 科研评价改革与发展40年——以基金委同行评议和中科院研究所综合评价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2): 17—27.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80s, as the leading academic i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AS organized review groups to conduct academic review of more than 60 institutes affiliated to the CA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ntent of academic review includ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stitute, the setting of research topics,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tea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ituation, etc. Through academic review, the academic review groups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to the institutes. This Institutes of Academic Review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CAS to rely on scientists to strengthen academic leadership and implement “experts governing the academy”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It wa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es of CAS, and it was the first domestic academic review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words: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AD), academic leadership, academ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