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35远景目标: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时代使命

2021-04-23刘红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刘红凛

【摘要】要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2035年远景目标,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特点与目标要求,也要从党的初心使命角度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还要深刻认识实现远景目标面临的国内外挑战与突出问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在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下,根据新发展要求来审视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还要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相辅相成的高度统筹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之间的共建与同频共振。

【关键词】2035年远景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1.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既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又勾勒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2035年远景目标,就是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深刻认识2035年远景目标,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显著特点、基本内容与目标要求,也要从党的初心使命角度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连贯性、继承性与发展性,还要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深刻认识实现远景目标面临的挑战与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下,有效实现以代表型、使命型、责任型、先进型、现代大众型无产阶级政党等为显著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之间的共建、互动与同频共振。这要求我们,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更要根据“四个全面”要求,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要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相辅相成的高度来统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性质与基本特点

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模糊的“时髦”概念,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发展进步密切相关。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核心要义在于社会生产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自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迈进蒸汽机时代、机械化时代,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随着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先后从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迈进当今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这一发展历程,都可称之为“现代化过程”。就各国发展而言,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结合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与社会特点,各国现代化道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或曰三种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可能存在的民族主义现代化。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国情与党情、国体与政体等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本质,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根据我国国情、党情与政权性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概括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少具有六大显著特征:第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民族复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第二,我国现代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强国的历史转变过程。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第三,我国现代化建设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发展过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可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三部曲与阶段特征。第四,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由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根本宗旨与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从根本上看,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第五,我国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与物质文明为基础,致力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要求有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认识与深化过程。第六,我国现代化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与西方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明显不同。从历史上看,近代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受害者,也是反对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坚定斗争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既从未对外主动挑起过战争和冲突,也从不向国外输出“中国模式”。依靠自力更生、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這是我们的庄严选择,也是我们对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

从党的初心使命角度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接力与拾级而上

从初心使命角度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大任,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点,从党在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与奋斗目标便可见一斑。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就是要“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4]从政党代表性角度看,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5];“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6]。因此,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不仅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更是代表型、责任型、先进型政党,也是现代大众型无产阶级政党。

从政党类型学角度看,无产阶级政党是现代大众型政党的典型代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最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始终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代表型、使命型、责任型、先进型、现代大众型无产阶级政党,而且始终应该坚持这“五型”的有机统一,其中,先进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特性与复合特征,根据美国学者纽曼的“代表型政党”与“整合型政党”二分法[7],是无法有效解释的;无论是将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界定为“代表型政党”还是“使命型政党”,都难以充分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质与先进性本质。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角度看,经过28年的革命斗争与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尤其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党就致力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要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使然,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与执政责任使然。在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历经百年战乱与殖民掠夺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民族复兴?其根本任务与基本途径,就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历史发展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把“稳步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作为执政后的总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九江工农业生产时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从接管国民党政权的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盯住生产建设,不遗余力地抓好这一个中心工作。要让历史证明,我们不仅能够领导好革命战争,而且也一定能够领导好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8]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构想,认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9]1964年底,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强调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主题,明确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与“四个现代化”新表述,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定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10]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础上,进一步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丰富发展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为主题,明确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的重大政治判断,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12]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涵、目标与任务的认识不断深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新增社会“和谐”要素,强调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增加环境“美丽”要素,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定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3]。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持续接力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既要求接续接力与长期努力,更需要制定与实施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只有通过一个个具体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才能不断拾级而上,为实现中长远目标创造条件。在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线与总目标,我们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发展,不仅制定与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勾画出“十四五”规划发展蓝图,逐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且明确制定并不断细化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步骤。

1964年底,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同时,就初步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设想。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左倾”思想与“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紀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细化与校准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客观上形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三步战略”与“小三步战略”。所谓“小三步战略”,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14],其中,“温饱问题”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已经在1995年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0年底已经实现。所谓“大三步战略”,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大步”,从而形成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大三步战略”。这一战略目标规划,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继承与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5]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

正确认识2035年远景目标的历史方位、基本要求与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们党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所造就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等伟大成就基础之上[17]、沿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拾级而上的,也是置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之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相辅相成的。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也就是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35年远景目标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规划都位于这一时间跨度之中、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也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9]因此,正确认识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的基本要求,既要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发展要求,否则,就容易脱离实际。

2035年远景目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有整体性要求,也有具体要求。从整体性要求看,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这一整体性要求,是建立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四个自信”基础之上的;没有“四个自信”,便难以谋长远。从具体要求看,2035年远景目标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队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和平外交等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经济建设方面,要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要求是建立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21]

政治建设方面,要求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基本要求是建立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基础之上的,要求到2035年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并且以完善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这一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的,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人民的思想行为之中。

社会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础之上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求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一基本要求是建立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之上的。

根据国外有关机构预测,到2028年乃至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大国的兴起与兴盛、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克服千难万险。要深刻认识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关系、党内与党外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2035远景规划的基本要求来认识,更要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审视。

从国情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22],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差距、东西部差距、贫富收入差距等较大,可持续发展、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压力大,科教兴国与科技强国任重道远,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制建设都有待完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够协调问题,等等,仍是制约实现远景目标的主要国情因素。就党情看,如何有效应对“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始终维护党内团结统一与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如何造就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何有效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等历史性课题等,如何有效解决好干群关系与党群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克服“为官不为”现象,如何有效提高领导干部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克服新的“本领恐慌”现象,等等,都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世情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东升西降”之趋势,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关系、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关系、中美竞争与合作关系、我国地缘政治与周边和谐稳定关系、各国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构建国际政治新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都是实现远景目标面临的突出国际问题。

从科技革命看,马克思把科学视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3],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4]。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即蒸汽机的发明与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电子技术与自动化革命、信息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都引发了相应的工业革命,先后造就了英国、德国和美国、日本和美国等世界强国以及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世界科技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哪一个国家能够占领科技制高点、引领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哪一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面对当下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我国如何有效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克服核心技术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等,无疑是决定2035远景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要害”所在。

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各项建设

我国国情与党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执政地位决定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关键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5]。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有着类似看法,他在2013年的一次讲座中曾经指出,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打败中国,只有中国才能打败中国。因此,我国要实现2035远景目标规划,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我国制度优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际环境与矛盾变化等来统筹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战略定力,树立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要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要从治党治国治军相辅相成的高度来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首先,必须站在新高度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于2014年12月首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6]这“四个全面”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中分别作出了相应的具体安排。在这“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具有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27]。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然要“升级换代”。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8],从而形成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一新的战略布局,也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举措。需强调指出的是,随着战略目标的升级,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战略举措的要求必然有所提高。这要求我们,既要着力解决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老大难”问题,也要适应新的战略目标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努力做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相辅相成。

其次,必须根据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今天看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既有一个“时间差”,也明显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内容要求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主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行战略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9]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文明的概念与战略部署,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才明确提出,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0]社会建设与社会文明概念与战略部署,则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才明确提出,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31],同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及要求。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与战略部署,则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才明确提出,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32]。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基本要求看,直到党的十八大才完整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因此,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33],既要有效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更要着力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建设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社会建设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有效解决好各项建设之间、各项文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最后,必须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相辅相成、治党治国治军相辅相成的高度来统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我国,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执政地位、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决定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4],“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我国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政治原则。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相辅相成的高度来进一步系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要求来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使之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以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以世界一流的军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以强大有力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其中,党的建设最为关键,因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建设必须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要求我们,既要树立整体的、系统的“大党建观”,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间的关系,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并协同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克服“就事论事”乃至“九龙治水”现象,切实增强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创造性与实效性;还要注意以代表型、使命型、责任型、现代型、先进型为显著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之间的共建与互动,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都是置身于国家和社会之中的。在我国,只有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有效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之间的互动、共建与同频共振,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与能力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与一般项目“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基本理念、基本方略与基本要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9ZDA008、19BDJ002)

注释

[1][15][16][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4、22、23、10页。

[2][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377页。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47、540页。

[7]美国政党政治学者纽曼(Sigmund Neumann)曾以政党功能为标准,将政党划分为代表型政党(Party of representation)与整合型政党(Party of integration)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以代表社会中个别团体或特定选民的利益与意见为基本任务的政党,也被称为掮客型政党;后者是指坚持某种主义来积极整合、动员选民的政党。(参见Sigmund Neumann,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pp. 404-40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5页。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4页。

[10][11][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3、660、671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3页。

[14]根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与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即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即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達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推进状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7]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页。

[18][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98、898页。

[20][28][3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5、6、7页。

[21][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9、639页。

[2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3页。

[26]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27]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20页。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页。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责 编/张 晓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中国新现代化论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