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及路径研究

2021-04-23张永锋

航海 2021年2期

摘  要:国际航运中心作为上海“五个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与基础性支撑,“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聚焦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判新发展格局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关键词:集装箱吞吐量;集聚区;航运服务;战略链接;航运治理

0 引 言

2020年是上海落实国务院2009年19号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考之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和现代航运服务业“双轮驱动”,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各类要素高度集聚,初步具备了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在新华·波罗的海“2020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且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十四五”港口与航运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有了较大不同。同时,着眼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发展,如何更好适应当前形势也是一个重要的新议题。

1 发展现状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上海已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了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为强化上海“四大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面向2035年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1.1 航运要素集聚度显著增强

上海已发展形成北外滩、陆家嘴洋泾地区、洋山—临港、外高桥地区、吴淞口地区、虹桥地区、浦东机场地区等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批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全球排名前十的班轮公司、排名前五的邮轮企业、全球主要干散货与油品企业、全球前五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4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家均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1.2 海空枢纽国际地位日益稳固

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稳固。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连接度连续保持全球首位。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拥有2个机场、4座航站楼、1个卫星厅、7条跑道、5个货运区,客货设计保障能力达到1.2亿人次、520万 t。2019年,上海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1.22亿人次、405.78万 t,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四位、第三位;国际客货吞吐量多年位列我国境内机场第一位。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具备四船同靠设施能力,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邮轮母港,邮轮准点率和安全率达100%。

1.3 现代航运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全国占比近1/4,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伦敦和新加坡。上海航运交易所成为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成为国际市场风向标,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BCFI)挂钩协议使用比例超过50%。上海海事法院和海事仲裁服务机构共同打造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专业便利的诉讼机制,海事仲裁服务全国领先。上海率先成功实施邮轮船票制度,并在全国推广。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基础编制的《邮轮港服务规范》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上海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打造中国航海博物馆等航运文化品牌,航运文化辨识度和认同度不断提升。

1.4 航运市场营商环境显著优化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十大业务板塊、87项功能模块,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高,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累计18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获批入驻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构建“五位一体”的行业综合监管体制。航运重点机构名单调整机制建立,加大航运高端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力度。

2 存在问题

2.1 枢纽服务能级对标世界一流仍有差距

在枢纽港建设领域,上海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集装箱干、支泊位配比失衡影响水水中转业务发展;铁路与港区、内河港区与海港间衔接不畅,高等级内河航道、公路集疏运网络部分区段瓶颈影响了整体效益发挥;海上搜救等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机场地面运行和空中保障能力难以满足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要;受航权、时刻等资源约束,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两场机场之间、两场与长三角之间未建立快速交通衔接,浦东机场对长三角的辐射服务能力受限。

2.2 现代航运服务要素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仍有距离

在现代航运服务领域,与成熟的国际航运服务要素市场相比,上海在航运发展软环境方面尚有差距,外汇监管、融资成本、税收制度、法律体系、人才机构引进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和综合能力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仍存在市场主体规模小、分散度高的情况,对外服务能力有待培育。航运金融、法律、信息咨询等衍生服务具有较强的国内竞争力,但国际市场辐射能力仍较弱;航运技术、平台和标准创新等领域发展迅速,但是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3 “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思路

3.1 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阶段判断

第一阶段:自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至2020年要素集聚与资源配置阶段,强调“基础设施+航运服务”“双轮驱动”。国务院于2009年4月14日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阶段:2021—2035年國际航运中心提升服务能级与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内涵提升与创新发展、智慧绿色发展。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发展目标,至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与《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发展目标,至2035年,主要港口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全球港口绿色发展、智慧发展,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至2035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港口生产智能化、航运物流高效化、航运服务精准化、航运要素数字化,基本建成全球卓越的智慧绿色引领的国际航运中心。

第三阶段:2036—2050年,国际航运中心全面引领与话语权提升阶段,智慧绿色型国际航运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产业链向现代治理、制定标准、提升话语权转变。至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应该从部分引领到全球引领阶段转变,从提高影响力向制定标准、提升话语权转变,打造全球引领型国际航运中心。

3.2 “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

各方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节点和战略链接作用,形成枢纽门户服务升级、引领辐射能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有力、资源配置能级提升的航运中心发展新格局,2025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

3.3 “十四五”时期具体目标

——枢纽服务品质世界领先,建设智慧高效、服务完备、品质领先的国际集装箱枢纽、世界级航空枢纽,形成在长三角港口群、机场群的龙头带动效应。

——物流集疏运体系协同高效,构建开放融合、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的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基本建成高质量一体化集疏运网络。

——亚太邮轮经济中心初具规模。邮轮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亚太邮轮企业总部基地初具规模,邮轮船供物资分拨业务覆盖亚洲市场,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

——航运服务品牌效应凸显,以航运科技、信息咨询、法律仲裁、融资保险、教育研发、文化会展等业态为重点,依托北外滩、陆家嘴—世博等核心承载区,实现航运服务要素加速集聚,服务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服务辐射能级显著增强,国内示范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

——绿色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低碳环保、智慧高效的航运产业新生态,形成航运新基建框架体系,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服务和管理深度融合,培育航运服务新业态,形成航运发展新动能。

——航运治理体系融入全球,形成安全、法治、高效的航运保障体系,口岸综合效率和市场营商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航运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航运中心的文化辨识度以及社会与国际的认同度显著增强,航运人才发展环境更具国际竞争力,逐步培育形成全球航运人才高地。

4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

4.1 继续深化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强化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上海港核心和引领地位,统筹岸线资源,优化港区功能,完善港口布局。高水准推进洋山深水港区建设运营,建设上海临港新城东港区公用码头二期工程,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以江浙为两翼、安徽为腹地的长三角港航协作架构,沪浙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沪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沪皖加强江海联运航线对接,提高港航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建立规划统筹、管理协同、信息共享、市场融合的区域港航一体化治理体系。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推进实施长江口辅助航道建设工程,提升长江口航道通航能力。规划建设苏申内港线、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河海直达通道建设。开展黄浦江上游经临港新片区内河航段直达洋山港特定航线、长江至临港新片区沿岸江海直达特定航线开通可行性及配套管理措施研究。规划建设临港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布局内陆集装箱码头(ICT)。推进沪通铁路(太仓—四团)段项目,建设外高桥铁路进港专用线,研究临港地区海铁联运铁路专用线建设可行性。

4.2 强化国际空港枢纽的辐射能级与货运功能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支持规划和合作共建南通新机场,开展青浦大型通用机场规划前期研究并适时启动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硬件设施,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规划建设T3航站楼综合体。持续提升虹桥机场运行效率,改造绕滑道系统,建设最具人性化的精品枢纽机场。支持航空公司通过闲置时刻利用、开发客运新产品等举措,加大境内航线运力投入,推动境内航空市场加快复苏并恢复增长。提升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拓展洲际航线网络、巩固亚洲国际航线网络、发展高品质国内航线网络,提升中转和空地联运服务水平。提升航空货邮中转功能,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和综合物流服务商建设国际性转运中心。

4.3 优化完善国际一流邮轮母港及产业链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丰富邮轮旅游产品供给,加强与境外港口合作,鼓励开发多点挂靠邮轮航线,积极争取邮轮无目的地航线试点。深化邮轮船票制度试点,搭建邮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可向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积极拓展邮轮产业链,以邮轮自主设计建造和本土邮轮船队发展为突破重点,支持宝山国际邮轮产业园、外高桥造船基地等打造邮轮配套产业平台,培育本土邮轮修造产业集群。建设邮轮船供物资分拨中心,推动实现国际货柜转运常态化,发展邮轮船供“全球采购、集中配送”模式,支持本地企业积极有序参与邮轮船供,吸引邮轮公司在上海建立国际邮轮物资配送中心。

4.4 优化七大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空间布局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进一步优化上海七大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打造洋山—临港地区航运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高地,北外滩地区 “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陆家嘴—世博地区科技研发与平台经济服务品牌优势,外高桥地区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吴淞口两侧区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经济中心,浦东机场地区国际航空枢纽和“一谷一园”产业布局,虹桥地区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和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

4.5 提升現代航运要素服务与辐射能级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完善港口综合服务。推动实施沪浙船用保税燃料油跨港区供应模式,建立飞机船舶备件、邮轮食品等物资供应的便捷通道,推进海员俱乐部等船员服务设施建设。拓展航运信息服务。深入建设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推动国际口岸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国际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进一步提升“上海航运指数”品牌影响力,创新现货订舱、二手船舶等交易业务,探索搭建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易平台。创新航运金融服务。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引导和鼓励航运企业国际海运费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大力发展船舶融资租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专业子公司和特殊项目公司开展船舶租赁业务。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船舶管理服务创新试点,支持金融机构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为航运服务企业提供跨境资金收付便利。提升海事法律服务。完善国际海事司法高端智库、国际海事司法交流平台辅助功能。深化海事审判精品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海事审判精品化、国际化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海事司法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设亚太海事仲裁中心,引导鼓励市场主体选择上海作为首选仲裁地。发展现代航空服务。深化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吸引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航空功能性机构集聚。推进大飞机产业园和创新谷建设,推动总装交付、关键配套、生产支持、运营维护、科技研发等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飞机科创中心。丰富航运文化服务。打响“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品牌,继续支持举办“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国航海日”“亚洲公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等活动,提高中国航海博物馆等航运文化场所运营水平。

4.6 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智慧引领新优势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深入调研、统一开发,提高对于平台运作和维护的标准、规范,打造具有较强领先优势、便捷、高效、快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上海智慧口岸建设,完善口岸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口岸全程运营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和功能对接,推进上海口岸成为国际贸易网络的重要枢纽节点;推广自动化码头技术应用,推广自动化码头技术应用,深化集装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长江口航道数字管理平台,探索内河高等级航道管理数字化转型,鼓励开展“智能航运”示范应用。

4.7 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现代治理体系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拓展地方特色功能应用,搭建单一窗口“第三方应用市场”;开展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依托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平台并探索政策外延;深化航运领域对外开放,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提升国际合作深度与广度,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修订,提升在航运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服务全球的综合能力,提高在国际海事治理方面的贡献度。

5 结 论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支撑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引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形成、融入全球供应链与航运治理体系的重要阶段,需要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注重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重点吸引要素集聚向同步注重互动交流转变,由相对独立向系统融合发展转变,由传统服务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更加重视提质增效、内涵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国际航运中心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禹.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三强[J].中国航务周刊,2021(01):25.

[2] 刘友梅.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N]. 联合时报,2020-11-17(005).

[3] 真虹.见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十年之约”[N]. 中国水运报,2020-09-13(001).

[4] 甘爱平,张鸣雷.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航运结算中心建设[J].中国港口,2020(08):55-57.

[5] 朱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奋进新时代[J].中国远洋海运,2020(08):2.

[6] 徐凯.新基建如何赋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中国船检,2020(07):23-24.

[7] 王丹,彭颖,柴慧,谷金.“十四五”时期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学发展,2020(06):50-55.

[8] 王丹,彭颖,柴慧,金佳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评估及未来方向[J].科学发展,2020(05):40-52.

[9] 张婕姝,陈靖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政策的量化评价[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20,41(01):116-121.

[10] 刘长俭,张晓晴,孙瀚冰. 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N]. 中国交通报,2019-11-08(003).

[11] 张鹏飞,单德赛,郭芳英子.浅议国际航运中心[J].世界海运,2019,42(10):1-5.

[12] 唐坚.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助力长三角湾区经济提升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5):95-98.

作者简介:

张永锋,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国际航运研究所所长,青岛分中心、北京分中心副主任,交通运输部水路运输管理领域青年专家,上海市虹口区青年联合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