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山史再度刷新!
2021-04-23河未
河未
K2,是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侖山脉主峰乔戈里峰的简称,其中“K”指代喀喇昆仑山脉,“2”表示它是该山脉第2座被考察的山峰,同时也有世界第二高峰的含义。K2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境线上,海拔8611米,攀登难度和危险程度都极高,在全球14座8000米以上海拔的高峰中,被公认为最难以征服的一座,因此获得了“野蛮巨峰”的称号。
虽然K2的攀登难度极高,但在人类登山史上,成功登顶的记录却也并非寥寥可数;那么,为何此次尼泊尔登山队在冬季登上K2,能引发全世界的关注?这一次登顶究竟意味着什么?
攀登K2难在何处?人类挑战“杀人峰”的历史
在国际登山界中,登顶K2被视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能够达成的,无一不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登山家。甚至于有人认为,登山者能够向其发起挑战,都是一种勇气和实力的证明——K2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影响力,极高的攀登难度是主要原因。
攀登K2的难度在哪里?首先是海拔和地形。在对一座山峰进行地理考察时,有两个经常出现的概念:“地形突起度”以及“绝对海拔和相对海拔”,它们往往被用以衡量该山峰的独立性,并作为判断其攀登难度的重要标准。作为世界第二高峰,K2在喀喇昆仑山脉中地形突起度最高,超过4000米;与此同时,K2的绝对海拔为8611米,而北侧峰底海拔为3892米(人类驻扎、起攀的北坡大本营所在),从而产生了超过4700米的垂直高差(即相对海拔),在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中,位居第一!这意味着,攀登K2所上升的实际高度是最高的。
那么,“野蛮巨峰”的考验,是从3892米开始?并非如此。实际上,就连想要到达起攀点,都绝非易事。在我国目前开放的山峰中,K2的进山路线是最长的:从新疆南部的叶城出发,乘汽车沿新藏公路到麻扎,再沿简易公路前行25公里来到达拉村;而从达拉村开始,还要进行为期6天的徒步,在高原地带穿越90公里的行程,方能抵达大本营所在地。
到达大本营之后,登山者需要面对的,便是极端陡峭、险峻的4700米攀登高度。K2的整体形状呈金字塔型,冰崖壁立,锋利的山脊间布满了雪崩的槽溜痕迹,触目惊心。尤其是北坡路线,平均坡度超过45度,如同刀劈斧削一般。此外,K2的周围还覆盖着皑皑冰川,这些冰川面积广阔,其中有大量或明或暗的冰裂痕迹纵横交错,显得支离破碎,在频繁的雪崩、冰崩、垮塌、滚石等自然现象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极为复杂多变,登山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遇重大事故。
因此,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登山者想要登顶K2,除了要具备超乎常人的实力、经验、毅力和勇气,运气也很重要。回顾人类挑战K2的历史,从1902年一支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失败开始,此后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有登山队伍进行尝试,但均未能成功。直到1954年,一支意大利登山队伍再次向K2挺进,他们沿着巴基斯坦一侧的东脊线路,耗时近100天后,在7月31日,队伍中的2位成员终于成功站在峰顶,摘下了人类首登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之王的桂冠。
然而,意大利人首登成功后,接下来的K2并没有迎来频繁的登顶热潮,反而是陷入了20余年的沉寂期;直到进入80年代,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的登山队伍带领下,挑战K2和完成登顶的人数开始陆续增加。2004年7月,我国西藏登山探险队的3名成员,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8611米的绝巅……
在2021年的今天,人类挑战K2的历史已经有100余年,登顶K2的人数记录已经超过200人,相当于平均每年都有2人成功。但与此相伴的是触目惊心的死亡人数——仅仅在1954到1999年之间,死亡人数就达到了57人之多,其中有22位是登顶后下撤途中遇难,3位登顶的女性全部遇难。最可怕的一场灾难发生在2008年8月,17名登山者从巴基斯坦一侧登顶返回时遭遇雪崩,其中11人遇难,成为K2乃至世界登山史上最惨烈的登山事件之一。就此,K2又有了“杀人峰”的称号,在全世界依旧向它投来崇拜、向往甚至敬畏的目光时,也在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首次冬季无氧登顶K2人类登山历史的新篇章
2021年1月16日,尼泊尔登山队成功在冬季登顶K2的消息,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媒体纷纷感叹:人类登山史,再度翻开新的篇章!
那么,为何此次登顶,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如前文所言,在登山过程中,除了主观条件——登山者本身的能力之外,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山峰本身的难度、线路的选择、登山的季节和天气、各种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成为决定登山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即使是攀登同一座山峰,难度截然不同,登顶的成就自然也各有高低。这里用登山界所看重的“3个首次”,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點,分别是“首次登顶”“首次冬季登顶”“首次无氧登顶”——而这次尼泊尔登山队,便同时拿下了其中的两项成绩:首次在冬季登顶和首次无氧登顶。
这样的登顶方式难度在何处?登山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高海拔地带极端的低温与缺氧。与绝大多数位于北半球的高峰一样,冬季的K2很难有晴朗天气,极其寒冷,气温甚至低于零下50摄氏度,在利刃般锋利的寒风席卷下,风雪呼啸,不仅视线总是被云雾笼罩,脚下还布满深浅难测的积雪与冰川,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行进的安全。此外,相比低温和严酷的天气,缺氧所带来的威胁无疑更加致命,随着海拔的上升,高海拔的氧气会越发稀薄。而所谓的“无氧登顶”,是指在不携带氧气的情况下,登山者凭借自身的经验来控制和调整呼吸节奏,从而完成登顶。
由此可见,无论是冬季登顶,亦或是无氧登顶,都绝非易事。而这支尼泊尔登山队,却是在K2本身的攀登难度、危险系数都极高的基础上,同时将两者完成,这无疑增加了此次攀登的传奇性。
可以说,从技术角度而言,此次冬季登顶K2,代表了人类登山整体水平的又一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历史角度而言,在此之前,K2是全球14座8000米以上海拔高峰中,唯一一座尚未完成冬季登顶、无氧登顶的高峰,直到2021年1月16日,这一人类登山史的巨大缺憾,终于被填补。
在登山界的评价中,此次冬季登顶还有另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回归了登山的宝贵精神和本质,即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于攀登的精神”。之所以会有这种观念,与近年来登山界被普遍认为越来越商业化有着很大关系。
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例,目前,登顶珠峰早已不是一种“稀罕的成就”,而是日趋商业化、产业化,即使是没有多少户外经验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金钱,被“足够安全地带上”峰顶。几年前甚至有新闻报道,由于前往珠峰的“登山爱好者”太多,导致珠峰的山脊上竟出现了人挤人的拥堵现象!夸张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对大多数登山热爱者而言,登顶珠峰或许已经失去了必要和意义,而此次尼泊尔队伍登顶K2,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攀登”。
艰难而伟大的攀登过程夏尔巴人创造的奇迹
讨论此次冬季登顶K2的伟大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并非是2021年1月16日尼泊尔登山队成功站上顶峰后,他们登顶的消息才引发世界关注;事实上,早在2020年12月中旬,“来自尼泊尔的登山队伍将要挑战K2”的消息就已经在国际上流传开来,而在此时,K2峰脚的广袤冰川中,已经有一群人类的身影,正缓慢、坚定地一步步朝它迈去。
人们对此次攀登的关注程度,是随着攀登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的。在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21年1月15日夜间,“登山队伍已经出发,正式发起冲顶”的消息使得全世界都开始全神贯注,1月16日午间,讯息传来:“他们已越过最危险的‘瓶颈段,距峰顶仅有400米!”2小时后,讯息再度更新为:“距离峰顶仅剩200米!”随后又是数个小时的消息静默,无数人翘首以盼。终于,在当地时间下午5点,来自巴基斯坦的新闻正式引发了沸腾:“一支10人规模的尼泊尔登山队伍成功登上了K2峰顶,他们创造了人类登山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随后,这支由10名尼泊尔人组成的登山队伍安然下撤,几天后,他们出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接受采访。值得一提的是,这个10人团队其实是由3支不同的队伍组成,其中一个团队是由国际著名的登山家明玛G带领,在采访中,明玛G完整地讲述了此次攀登的全部过程,透露了更多外界所不知的细节。
“实际上,我是从2020年11月就开始筹备这次攀登的,”明玛G表示,“12月7日,我们一行三人就到达了巴基斯坦,在获取了登山许可证并准备好一切后,我们于13日正式徒步进山。”在背夫们的帮助下,12月18日,明玛G团队到达BC大本营。出于天气原因,两天后才正式到达C1的他们,又在修好前往C2的线路后被迫返回BC营地,直到29号,才经过攀升到达7000米营地。正是在这里,明玛G团队、Nims团队以及另一位夏尔巴人Sona结成伙伴,他们互相帮助,并最终决定一起攀登。“2021年1月初的十来天,迫于天气我们只能呆在帐篷里,直到1月13日才再次前往C3,15日下午到达C4,当天夜里我们开始冲顶。”明玛G说:“16日下午4点43分,我们10人在最后1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肩并肩,一起唱着国歌,同时走上峰顶。”
正如明玛G所言,此次冬季登顶K2,被视为尼泊尔人和夏尔巴人的伟大成功。在这10位尼泊尔登山者中,有9位都是来自著名的高山民族——夏尔巴族群,这个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伟大民族,在近现代登山史中一直以“最可靠、最强大的登山助手”著称,可以说,没有夏尔巴人,就没有现代登山运动。但这一次,夏尔巴人不再是以“助手”和“陪衬”的角色出现,而是作为真正的主角,创造了登山界的历史与奇迹,站在了K2的绝高之巅。正如此次登顶的另一位领队Nims在社交媒体上写的那样:历史为人类创造,历史为尼泊尔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