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协调思路下旅游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与实践
2021-04-23麻春晓黄莉玲严志强
□ 麻春晓 黄莉玲 严志强
1 引言
全域旅游是指在各个行业的积极配合下,充分发挥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并让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其中的,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并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1]。全域旅游的重点和着力点在乡村,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挖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潜力,是我国旅游转型、村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7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报告,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超过28亿,营业收入超7400亿元。
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提出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2]。在编制旅游型村庄规划时,应以强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为原则,一方面应将旅游元素自然地导入村庄,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整治环境,以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需注重村庄定位、体现村庄特色。
传统旅游型村庄规划编制存在“重增量规划,轻有效配置”“重外在展示,轻内部肌理”“重全面齐全,轻特色发展”“重村屯个体,轻全域整体”“重技术规范,轻公众参与”等问题。例如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缺乏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旅游用地和其他产业用地的互相协调、旅游设施与村庄其他设施的共享、旅游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共生等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或规划重心偏向于建设用地区域,而忽视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规划,使得整体的村域空间管控难以实施,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缓慢,村庄人居环境无法改善[3];忽视村庄在镇域层面的定位,缺乏镇域或县域尺度下多个乡村旅游形态互相统筹。
2 新形势下旅游型村庄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中,提出“规划逻辑—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单元—规划过程”全域协调思路(见图1),并实施“构建管控体系—探索内部肌理—挖掘村域特色—把控区域全局—建立参与机制”的规划工作流程。
图1 规划思路图
2.1 科学构建管控体系,合理配置村庄资源
对于旅游型村庄的空间管控而言,应确立底线思维模式,把村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促进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例如,村民想以河岸边的美景为依托开设农家乐,可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保护、建设规模大小等因素下,将部分非建设用地调整为可建设用地,使村庄河流景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2.2 深入探索内部肌理,体现村庄实际需求
重视村庄规划前期调研工作,深入村庄内部,了解村庄社会经济情况、资源禀赋、空间结构、风土人情等现状,在旅游型村庄规划中,应特别侧重明确本村是否适合发展旅游、可以利用哪些资源发展旅游、乡村旅游受众群体是哪一类人群等问题。
2.3 充分挖掘村域特色,突出规划重点亮点
2.3.1 产业发展特色化
对于村庄的产业发展规划,应从镇域甚至县域层面进行研究,避免同一区域乡村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在上位规划的指引下,综合考虑村庄产业特色化发展,选择适宜的发展类型,带动村民致富。尤其若将旅游业作为特色产业,需考虑区域内是否有同类型村庄相冲突,村庄的资源禀赋是否有足够的特色来支撑旅游业发展。
2.3.2 景观营造特色化
景观作为旅游型村庄景点的载体,需要挖掘村域内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做好景观与景观之间的协调互补。
2.3.3 分类分级的村屯建设指引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点带面”进行,但规划设计难以具体覆盖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应根据各村屯不同的情况,采取“分类分级”的方法制定村屯建设指引。例如,将旅游发展重点的村屯定位为精品示范型村屯,指引村屯往旅游线路中的“中转站”和“补给站”节点重点发展。
人车诚信评级系统通过从外部获取评分正相关、负相关的数据,对人或车辆进行一定规则的信用评分计算,并基于信用评分进行信用评级。
2.4 合理把控区域全局,促进村庄整体发展
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鼓励关联度较高的多个建制村的村庄规划范围由原来的单个行政村转向镇域或连片区,说明树立全局的理念已成为规划的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指导下,一方面要对村域范围的资源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与乡镇的协调,在村庄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方面与乡镇统筹考虑[4]。对于旅游型村庄而言,更需借助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等资源,进一步拉动本村庄的旅游发展,从而带动村庄的整体发展。
2.5 重视建立参与机制,满足村民合理诉求
2.5.1 规划技术手段贴近村民实际
加强调研阶段与村民的沟通,主动向村民宣传规划的目的和意义,访谈村民关注的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让村民参与到规划中,真正落实村民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5.2 规划内容通俗易懂
编制更加“接地气”的规划,提高村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加深对规划的认可,制作规划示意图和效果图供村民更好地理解村庄规划的目的和实施效果,并与专业图纸内容相互对照和补充。
2.5.3 拓宽村民参与模式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建立分级渐进决策机制,即“政府—村委会—村代表—村民”的模式。在政府组织引导规划的情况下,由村委会和村代表(知识分子、致富带头人)共同制定初级规划决策,村代表再向村民传递规划决策。利用村代表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共同制定村庄发展目标,又能通过“带头人”的效应引导村民表达自身诉求,从而渐进式地参与到规划中来。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拓宽村民参与规划的途径,发起对规划线上建言献策,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参与规划的各个环节。
3 广西德保县燕峒村村庄规划编制实践
3.1 村庄现状概况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村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除了实地调研和村干访谈等基本流程外,还运用网络问卷、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多次进行补充调研,了解村民诉求和村域现状。
3.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城乡要素流动性差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燕峒村是燕峒乡政府所在地,紧邻燕峒乡集镇,距离县城22km,交通便利,是城镇、乡村、旅游区的交会点,但城乡之间要素缺少流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低。
3.1.2 特色产业初步显现,产业间缺少联系
燕峒村现共有村民2376人,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6.54%,面积2107hm²,属于大型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规模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空间支持。
受村庄名人、致富带头人的影响,村民们的产业发展意识较先进,发展壮大产业的积极性较高。以水稻—烤烟种植、林下养鸡为主的种养殖业基础牢固,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合作社以太平屯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磨霞洞旅游开发为引导,着力打造以“神奇溶洞 四季花海”为核心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凸显。但存在各产业空间上距离较远、产业链上缺少延伸等问题,村民只能通过贩卖初级农产品获得收入,缺少增收途径和措施。
3.1.3 特色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燕峒村地处喀斯特峰丛洼地,峰林、溶洞、地下河广泛分布,区域内燕峒河蜿蜒,芦苇零落丛生,与岩洞连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磨霞洞作为水上溶洞,更是村庄的一大特色名片,旅游开发价值高。目前,磨霞洞洞口打造荷花池景观,旅游资源可成片开发(见图2)。
对燕峒村同类资源中较为突出的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其中三级资源有3个,占所有参评资源中的30%;二级资源有3个,占所有参评资源中的30%;一级资源4个,占所有参评资源中的40%(见表1)。
燕峒村乡风朴实,传统节日氛围浓重。“牛魂节”于每年农历五月举行,是日,乡间各户染五色糯米饭,宰猪祭礼供奉耕牛。村屯内设有土地庙,每到传统节日和盛大庙会时有民间舞龙舞狮队进行表演。此外,燕峒村还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猪血肠、卷筒粉、大粽粑、五色糯饭、彩糍粑等特色美食久负盛名。
目前村域对外对内道路宽度不足,大型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村内;交通通行线路未成系统,景观资源节点联系松散,成环成线效果不佳。景观的互动性、可参与性不足,加上现代建筑风貌单一,景观肌理紊乱。
总体而言,燕峒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组合度较好,但资源单体等级较低,需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2 “抓产业、落空间”有机利用土地资源
3.2.1 构建三产融合体系
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导,粮食种植、禽畜养殖、农产品加工为基础,拓展水稻—烤烟轮作、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促进土地多种利用经营模式和产业链的延伸(见图3)。
3.2.2 以产业为基础构建村庄空间结构
图2 燕峒村磨霞洞景观资源
表1 燕峒村旅游资源评价表
图3 燕峒村三产融合发展策略
为了合理规划布局生产、居住、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将燕峒村分区进行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五区”的村庄空间结构。综合服务中心、省道213交通轴线以及滨河生态观光带和山林漫步休闲带有机结合,为村民生活交流和游客休闲旅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交通网络;在村域中强调“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理念,在保护山林、农田的基础上,选择山间平地设置户外拓展基地。
3.3 “大区域、大线路”融入全域旅游节点
在县域尺度上,根据上位规划的指引,燕峒村位于德保“一城两廊四组团”的“燕峒—龙光山水观光旅游组团”中,对接县域的游览及服务节点包括城关镇—红叶森林公园—曼贝侬小西湖乡村旅游区—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云山公园—谷金生态旅游区—吉星岩景区—德保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区、矮马王国—龙光壮乡田园文化旅游区。
在镇域范围内打造一条黄金旅游路线(吉星岩景区—矮马王国—燕峒村磨霞洞—龙光梯田)(见图4)。
在村域尺度上,结合村民发展意愿,在村域范围内规划观光骑行游线、休闲慢行游线、滨水游玩游线3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游玩路线。3条游线都涉及自然人文等多样的旅游资源,游线上景点选择富于变化,分布紧凑,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见图5)。3条旅游线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游玩的参考,通过绿道的建设,也将各村屯串联起来。
图4 燕峒乡内黄金旅游线路
图5 燕峒村旅游线路规划图
表2 燕峒村节庆活动策划
表3 燕峒村居民点布局结构一览表
规划对四季风光进行了旅游节庆活动策划,“春赏百花、夏探溶洞、秋享丰收、冬摘脐橙”,每月有不同的观赏景色和体验活动(见表2)。
3.4 “提目标、分类别”整合居民点职能
根据各村屯不同的规模、空间发展潜力等因素,对各村屯进行定位,规划为精品型、集聚提升型、设施完善型和保留控制型,引导村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同类型村屯的规划建设重点不同,引导村屯分级分类发展。各村屯的类型定位和履行的职能如表3所示。
4 结论与探讨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旅游型村庄规划,要以全域统筹和凸显特色为理念,扎实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进旅游型村庄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构建合理的管控体系;从村庄的整体和优势出发,规划村庄定位和产业发展;从村庄内部肌理和村民诉求出发,规划居民点布局和人居环境提升措施。旅游型村庄规划的编制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实践,在规划后续的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招商引资、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推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