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说数学”比“做数学”更重要
2021-04-22许长春
许长春
摘要:在现代教学模式下,各阶段的教材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属于时代的教学精品.初中数学教学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逐步得出了“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的结论。
一位初中老师告诉我,他教初一时,有个一直为学不好数学而苦恼的女孩问他什么叫自然数。他没有说教,只写了一些数让这个孩子把自然数找出来,看她全找对了,就肯定她——已经懂了。这女孩既高兴又惊异地问他:“老师,难道不用背自然数的定义吗?”老师又肯定地回答:“不用。”接着,这个女孩要求老师给她补习一下分数的加减法,直到学会了才罢休。后来,这个女孩判若两人,仿佛治好了心病似的,对数学的恐惧感消失了,不到一年,她的数学成绩从不及格上升到优等生行列。我想,这位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引导,就是“会做数学”比“会说数学”更重要。
一、为什么说“说数学”比“做数学”重要
从对数学课堂的大量观察中,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让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这是否本末倒置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迷恋集体作业的方式了?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经常看到的是老师很快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这就是所谓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老师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也许是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吧。可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不安。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建议是: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其中谈到把“做数学”转为“说数学”例如,“一次函数”一章,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配套习题供学生练习,笔者在此列出具体设计框架,每种题型大约3~5道为佳。
让学生“说数学”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会做不一定会说、不一定理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说数学”的方式,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綜合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会讲出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讲出思路的由来,有的学生会归纳总结出规律,还有的学生会提出新问题,所以会说一定会做。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内化,还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纠正错误,明确思路,培养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敢说、多说,还要说得明了,说得精彩。大胆让学生说,数学课堂会是另一种局面。
二、“说数学”说什么
数学是可以探究和体验的,让数学课堂成为说数学、做数学的课堂。要让学生通过争辩,通过实践,获取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数学知识以外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有效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分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向老师请教,数学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分式的概念,而是写了一些有理式让学生从中找出分式,学生却都找对了。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已懂的分式概念。学生感到非常惊讶,问老师,难道不用背诵分式的概念吗?老师告诉学生背诵只是更好的理解知识,如果理解又何必死记硬背呢?学生感觉明白了很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时十分重要的。
三、怎样“说数学”
在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学生再分成四个小组,如甲、乙、丙、丁等组,每个小组内部是自由结合的三个成员,教师根据小组协作的最终成果进行打分.在每个小组上台演示的时候,甲1、乙1、丙1、丁1负责计算平方根,甲2、乙2、丙2、丁2负责计算立方根,甲3、乙3、丙3、丁3负责二次检查前面两位学生的计算结果,并向教师报告该组整体计算情况.在上述案例中,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且每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数学计算过程,不会出现“有人做计算,有人看计算”的现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实数”,还能亲自动手练习计算过程.这样的“手把手”教学效果会比教师在讲台上口焦舌燥地“无形讲解”强上百倍。老师对课题作了简要的小结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当堂练习……
总之,这样的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串始终,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让人感到踏实、放心。老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从做中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这里,“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从这里,我们还能体验到:改变“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倾向,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