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低年级孩子走进生活

2021-04-22武东红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儿童

武东红

曾经以为,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何况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懂得在这门课程中学会生活的经验,学会如何生活呢?通过自己这两年对孩子们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我发现自己是有些错误了。现就对这两年的教学来谈一下品德课程中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一、学会吸引学生的目光

曾经看到陶行知先生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低年级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学会更好地使用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典型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不在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许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强调情境教学。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四、多让学生参与实践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特定的情景,小学生尤其容易激动,即使效果很好,一旦下课后走出教室,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不稳定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行动阵地。创设情境进行活动的同时,可以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巩固和发展了课堂教学的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在设计《我爱我家》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我爱我家》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我爱我家》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亲,个别孩子甚至对家长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父母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我爱我家》系列活动之二《我的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父母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面对终日为自己奔波劳累的父母,他们甚至觉得最辛苦的是他们自己。因此设计亲子游戏,激发起他们了解父母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家长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回答,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父母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因此,常常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育,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道德与法治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

总之,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儿童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