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2021-04-22王珂琳
王珂琳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选择出优秀的学生作品,丰富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方式,完善小学音乐的欣赏策略,并且合理的使用,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课程,更加的注重音乐欣赏问题,因此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学习小学音乐欣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原则和方式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促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
一、关于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融入新的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要求老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且老师把教材中音乐素材充分的表达出来,在音乐中渗透品德教育,能够渗透学生音乐的艺术性。
(2)情感体验的原则。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具有主动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的使用体验性原则,老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以学生的心理为基本点,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1]。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采取欣赏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感知力,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老师有效的掌握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实践性的原则。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审美的教学,不仅要鉴赏音乐,还要以学生的审美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对音乐进行欣赏,还可以和学生一同地参与到活动中,以玩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欣赏到音乐的美。
二、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
(1)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法集中的,并且集中注意力是有时效性的,不仅需要老师来起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上课活动中保持兴奋的状态,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同时,老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采取播放视频、图片,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尽快的融入新课程的学习。老师还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创建不同的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老师要选择合理的作品来展示。小学生是缺乏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关的教学策略,比如:选择一个作品来让学生欣赏,但是这个学作品需要具有层次感,其次作品要简单一点,不能够很难,要让学生的能力逐步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到音乐的美[2]。并且老师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整体的难易程度和课程内容向学生做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只接受简单的内容,来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力之后,再选取有难度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老师还可以打乱教材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丰富欣赏音乐的方式。很多音乐是具有比较优势复杂的旋律,涉及到很多思想情感,以至于小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學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视频和图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从各个维度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比如:老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深刻的去感受到音乐的变化,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去编排相应的音乐剧或者是音乐,实现自我的音乐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不仅要营造出音乐欣赏的课堂氛围,还要选择合适的欣赏作品,有效的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小学生音乐欣赏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少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软件:电子版, 2018, (06):317-317.
[2]黄宏宾.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17)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