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医素质及其培养与提升
2021-04-22严灿吴丽丽骆欢欢
严灿 吴丽丽 骆欢欢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党和政府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判定,素质是根本。重新界定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中医素质的内涵,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中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贯穿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同时,从思想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融合、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中医素质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中医药;中医素质;培养与提升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粤教高函〔2018〕179号);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9)
[作者简介] 严 灿(1970—),男,安徽六安人,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情志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022-04 [收稿日期] 2020-05-15
2002年,笔者在高等中医药教育界最早提出“中医素质”这一概念,并对它的内涵进行定义[1]。10年来,国家层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纲领性文件的相继制定和出台,促使我们对未来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全新审视。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判定,素质是根本。
一、中医素质内涵的重新界定
首先,这里讨论的中医素质特指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素质是独立公民个体或者某些特定社会实践领域的专门性人才,借由接受后天环境或者教育训练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获取的,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特点的基本品质,对独立个体在真实社会实践中的综合性成长具有显著且深刻的影响干预作用[2]。基于新形势、新格局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素质的内涵应包含以下方面:①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②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③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包括坚定的中医信仰和灵动的中医思维、合理广博的知识结构、精深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实践技能;④具有不断提升的创新素质;⑤具有健全的身心素质(图1)。
上述素质具有内在统一性和交叉性,相辅相成。比如,医学人文精神既是思想素质的体现,又是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一切创新活动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因此,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创新素质的塑造又有助于专业素质的提升。总体而言,思想素质是主导和根本,专业素质是关键,身心素质是基础。
二、培养提升中医素质的路径与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中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贯穿中医药院校教育全过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培养。通过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育当代中医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以及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思想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融合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养[3]。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问题[4]。相对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更是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注[5]。在整个医学教育中,思想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在目标设定、实施路径以及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虽然二者的地位有所不同,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思想素质的培养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本源,人文精神的塑造则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因此,思想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于人文精神的长期塑造而言,是源头活水和持久动力。人文精神的塑造涉及文、史、哲、艺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可以成为思想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而且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思想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的融合,对于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将文化精髓渗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6]。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三仁”(仁德、仁术、仁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理论来源之一。“三仁”理念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提倡的医德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之上,也是“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来源[7]。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之一。
2.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中医药文化不僅是关系到生命的文化,而且是关系到每个人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的文化[8],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倡导“大医精诚”的道德理念,坚守“悬壶济世”的使命信念[9]。所以,人文精神是中医药学的特质之一。
3.在中医药院校整合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教学资源,编写具有创新性的教材,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相互渗透,成为有机整体。
4.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如文化活动日、文化社团、文化媒介、文化交流等,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鲜活的教材,促进二者自然而然地融合。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以文育人的渗透式教育,已成为公认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隐性教育途径[ 10 ]。
5.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调查发现,社区服务或临床实践是医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医德教育方式之一[ 11 ]。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公益讲座、义诊、扶贫、支教等,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延伸,更重要的是能切实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双万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必须建设一流的课程,即“金课”。如何建设金课,应当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2 ]。
1.教学设计。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入高阶学习内容,体现课程的挑战度。通过设计各类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加强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一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中西医学知识,又要有古代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人文等多元知识的融合。课程教学不能仅限于讲授基本理论,更要反映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高阶思维与实践技能。
3.教学方法。打造一流课程必须倡导“课堂革命”,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创新性并能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体现合作性学习理念。多种教学法的组合要得到广泛运用,如课堂讲授(LBL)、基于团队式学習(TBL)、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BL)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
4.教学形式。一流课程应采用“线下”“线上”以及“线上线下相混合”等教学形式。基于慕课或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挑战度,而且能够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式、个性化学习,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而为切实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真实依据,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也是实施创新的基础。笔者曾撰文从多维度解析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3 ],本文仅就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涉及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和形式,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丰富第二课堂,加强创新教学团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传统中医教育重视理论的推演和知识的再现以及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历代医家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将科研课题案例分析作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切入点。
(五)身心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身心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心素质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开设身心素质教育课程,掌握应对身心问题的科学方法。比如,在中医药院校开设“情志与健康”“饮食运动与养生”等课程,建立健全三级身心健康教育网络。三是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四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适时要求学生接受心理咨询。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重要文件的制定与颁布,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需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大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本文重新界定和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中医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和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严灿,潘毅,邓中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4(1):55-56.
[2]张新志.浅谈素质教育及医学素质教育改革[J].心理医生,2018,24(9):340-34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2018-05-02.
[4]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 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5]姚继红,吕莉,高东雁,等.突出创新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42-144.
[6]马科,张丽,唐利龙.中医药文化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5):285-286.
[7]张旭平,张艳清.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视野[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2):16-17.
[8]张功,王刚,陈琳琳,等.浅谈中医学理论的社会文化属性[J].环球中医药,2009,2(6):448-450.
[9]张金耀,马小允,王欣.中医文化影响下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11):121-123.
[10]管琪琪.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J].文教资料,2018(3):121-123.
[11]汤小荣,旷徐,郭帅良,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8):25-26.
[12]吴丽丽,严灿,刘凌云.“双万计划”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金课”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6):539-641.
[13]严灿,吴丽丽,刘凌云.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J].高教学刊,2020(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