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品花
2021-04-22陈超群
陈超群
左:茶花。中:蜡梅。右:阿拉伯婆婆纳
茶花
都说云南盛产茶花,如今江南也可见茶花似锦。春节回老家常州过年,发现不少人家的前庭后院,甚至行道公园,处处开着茶花,单瓣的、重瓣的,白的、粉的、红的,春意融融,很是好看。想必它们各自都有着风雅的名字,只可惜我一个都说不上来。这时候我就想起了金庸笔下的段誉,要是段誉在此,定能侃侃而谈品评一番了。
最早对茶花产生深刻的印象,就是源于《天龙八部》中段誉在曼陀山庄评茶花一段。“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绝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夫人可曾见过?”“比之‘十八学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颜色的花生于一株,‘八仙过海是八朵异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风尘三侠是三朵,‘二乔是一红一白的两朵。”
虽然有专业人士提出,段誉这是吹牛,现实中的“十八学士”并不是十八朵花朵朵不同,而是每一朵花大致有十八层花瓣,但这一段吹牛毕竟镇住了王夫人,也令我对茶花心生向往、浮想联翩。
茶花,又称山茶花,原产于我国,隋唐时代普及百姓庭院,宋代开始大受追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记载。比起段誉对茶花品种的关注和熟悉,现实中的古人更热衷于赞美其耐寒的特点和勇敢的品质,明代邓直在《茶花百韵》中称茶花为“十德花”,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它“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
到了18世纪,茶花开始传入欧美,在西方文化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在1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茶花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象征。巴黎的交际花玛格丽特外出总带一束茶花,所以被称为“茶花女”,她通过茶花对杜瓦的爱慕表示了正面的回应,然而遗憾的是,她没有得到她向往的爱情,最终孤独病死。在她死后,杜瓦带着深深的悔恨在她的墓前献上了一束茶花。这部悲剧成了不朽的经典,也将东方茶花不羁、勇敢、浪漫的形象根植于西方人的心里。
对茶花产生特殊情愫的还有时尚界不朽的人物可可·香奈儿。将山茶花饰品随意地系在发际、别在胸襟,是香奈儿装饰的经典象征。實际上,在香奈儿的世界中,无论是时装、高级珠宝,还是腕表,山茶花的元素无处不在。据说,香奈儿钟爱山茶花,是因为她最爱的情人送她的第一束花就是山茶花,而香奈儿从茶花中获得了不竭的灵感。在香奈儿看来,山茶花象征着奔放的激情与浪漫主义情怀,同时又素雅清新不失尊贵气质,是“女性需要自由与独立”思想最好的象征。
春节期间看到茶花开,就翻出《天龙八部》段誉论茶花一段应景来读,这次除了又为段誉的高谈阔论惊叹了一番之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一章的标题“为谁开,茶花满路”。如果不读原著只是看电视,是不会与这句话相遇的。“为谁开,茶花满路”,让我突然体会到了一种繁华掩盖下的凄凉,那是王夫人对云南大理那个人无望的等待。满路茶花的背后,是一个深藏心底的“谁”。再想,玛格丽特、香奈儿的茶花,不也是在心里“为谁开”的吗?茶花的绝代风华,本就不止在茶花本身吧。
梅花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人们十分钟爱梅花,爱到要把梅花贴到脸上,比如章子怡在电影《十面埋伏》中惊艳的妆容,又如唐画中的仕女,眉心也有一朵花。这种妆容有一个专门术语,叫作“梅花妆”,又叫“寿阳妆”。
为什么叫“寿阳妆”呢?不得不说一下梅花妆的发明者——寿阳公主的故事。据《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公主在梅树下睡着了,春风弄梅,落英缤纷,暗香浮动,恰好一朵梅花不偏不倚就落到了公主的眉心。神奇的是,五片精致的花瓣绽开在眉心之间,像长上去的一样弄不下来。三天后,用水洗才把眉心的梅花洗去了。宫女们觉得梅花点缀额头新奇而美丽,就争相效仿。这就是“梅花妆”的由来。
梅花妆很快从宫廷传播到了民间,年轻女子纷纷以此为时尚。但由于梅花有季节性,不能经常摘来贴花,女子们就想办法用其他材料比如很薄的金箔代替,有的也用纸、粉代替。问题来了,因为那些替代材料统称为“花黄”,所以不少人认为,正宗的梅花妆是黄色的,由此猜测飘落到寿阳公主眉心的梅花是黄色 的,所以梅花妆的梅花指的是“蜡梅”。这个推断颠覆了我印象中对梅花妆的想象,令我大为吃惊,于是对蜡梅和梅花作了一番辨识。
蜡梅和梅树虽然都有“梅”字,却没有太大关联,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而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植物。蜡梅是金黄色,而梅花则有白色、宫粉、深粉、淡绿等多种颜色。如果说梅花妆必须是黄色的,那蜡梅看上去更符合要求,但蜡梅花瓣一般有十余片,与《太平御览》中“成五出花”的记载出入甚大,而单瓣的梅花恰是标准的五瓣。
从开花时间来看,蜡梅开花较早,一般是隆冬腊月;而梅花稍晚,大约在初春开放。能在户外树下睡着,从常理上推断应为天气稍暖的初春。
再者,“花黄”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贴在额头或脸上。这说明“花黄”并非单指黄色。
由此可见,梅花妆的梅花,应是蔷薇科杏属的梅花;但同时,梅花妆的色彩却并不一定是梅花原色,而可能是根据不同的化妆材料作了相应的变化,如金色、黄色、红色、绿色。
二月在江南有幸看到了梅花开,徜徉在梅花林中,细想着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觉得十分美好。遗憾的是游人太多,多了春意的热闹,少了那份清雅,而且人工培育了较多的重瓣梅花,单瓣的已难得一见了。这时候再有春风吹落一朵梅,十之八九是重瓣的,要是遇着个佳人,“落到眉心住”,必是另一番妆容了。
阿拉伯婆婆纳
很欣赏城市自然笔记作家涂昕在《采绿》中对阿拉伯婆婆纳的描写:阿拉伯婆婆纳眨着湛蓝色的眼睛,我猜它们是大地派出的使者,怀揣着察看春天步伐的任务。一开始只是零零星星冒出几株,不出几日,它们就越来越多,蓝眼睛此起彼伏地扑闪,仿佛是春天的万象太引人贪恋,大地的好奇心一发不可收,争先恐后地张望这个世界来了。
阿拉伯婆婆纳是华东地区春天常见的野花,与紫斑堇菜、点地梅一起,是我童年最熟悉的野花。曾经想过很多种对阿拉伯婆婆纳那蓝色小花的描述,比如像一粒粒蓝宝石,或者像一匹绸缎上的小蓝碎花,都不如“蓝色的眼睛”那么传神。宝石或者布匹上的印花都是死的,而眼睛是活的,是春天萌发的活力。
在这个二月,我在太湖边上又遇见了阿拉伯婆婆纳,一大片蔓延开去,蓝色的眼睛眨啊眨的,看得我满心欢喜。它们还记得我吧,一个放学了总是流连于野外不回家的女孩子,多少次蹲在它们跟前,对着它们你忽闪一下眼我忽闪一下眼。这个女孩还曾经多少次想摘一大把这蓝色的野花回去,和紫斑堇菜、点地梅、蒲公英扎成一个蓝紫白黄五彩缤纷的花束,可惜它们光朝着我眨眼睛,就是不肯被我摘下来。只要轻轻一碰,蓝色小花就掉下来了,或者就算侥幸摘到一支连茎带花的,走回家却发现小蓝花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是掉了。
就是这么特别的小野花,只愿扎根在春的大地上张望着这个世界。如果你想抓住它,却只能回忆它划过你的目光。
小蓝花的这个“抓不到”的特点多少有点与众不同,多少有些神秘感,童年时不知道它的名字觉得它神秘,后来知道了“阿拉伯婆婆纳”这个名字更觉神秘。查得阿拉伯婆婆纳原产于亚洲西部及欧洲,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本属植物众多,其中还有我之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看到过的穗花婆婆纳,但其名字的由来却如一团迷雾。
有的传说是它的根在泥土里网状分布,很像老婆婆纳的鞋底;有的传说是一位叫作“阿拉”的老头躺在草地上想念自己的老伴……六岁的女儿看到我电脑里的摄影图片,说大概是因为花瓣上深蓝色的条纹像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