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互联网 +”“动态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1-04-22陶雪芬金银秀王玉新
陶雪芬,金银秀,王玉新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学校的课程与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重新架构,原有的学习和授课方式需要颠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也随之要发生一些改变,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创新。针对“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策略研究在近几年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1 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活动存在平面化问题,亟需通过合理措施打造立体化课程,让学生在立体化环境中进行化工专业知识的学习。
刘细发[1]研究的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其教学理念是以成果为导向,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从而有效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陈叶仙[2]借助“互联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自编讲义重新架构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科技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动态课堂。唐智彬[3]在他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论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一文中提出,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关注的基本上都是专业层面,缺乏将专业层面的培养标准细化到每一门课程和具体的教学环节的相关机制与途径。
以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均能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活跃气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因为改革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从与专业培养目标甚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的角度做深入改变,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动态教学研究现状
几年前,研究员阿纳斯塔西娅.奇珊塔斯在纽约一所女子学校进行过的一个实验证明,以过程为目标逐渐过渡到以结果为目标的学习小组取得的成绩远高于单纯以结果为目标的组。
陈娥[4]提出职业教育首先要重点关注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理清学生学习行为、技能训练与背景之间的联系,描述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发展个人能力以及培养过程的轨迹,进而获得能够体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证据。在确定学生学习程度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和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基于评价结论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学习建议与方法指导,同时,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反思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资源的分层性和针对性,设计具有灵活性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
郭文革[5]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通过充分分析教学目标,理清课程内容结构,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合理编排,明确学生的课程参与、评分的要求。从学生实际与教学需求角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日程等,明确教与学双方的责任,并据此分配学习和教学时间投入。袁振国[6]提出“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学习者需要怎样学就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在一个知识、数字可以像水一样自由流动的数据世界当中,学会“如何学习”将是“终极生存技能”,这是现代社会超越其他一切技能的关键能力。对一个社会而言,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教育形态,使信息和知识能够共同作用,并培养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悉尼协议》范式下进行专业建设,在其核心理念指导下制定各级培养目标和能力指标,针对各级能力指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是打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各个层面、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统筹与衔接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化工专业动态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以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为试点,根据化工企业各岗位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点对应工具表
3.2 教学设计与方法
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载体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更弹性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学生有机会去印证所学,以及证明他们的学习成果。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对“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培养,引入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
(1)反向进行教学内容和项目载体设计
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制作大量微课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端APP对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如针对羧酸与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脱水成酯这一知识点,制作了关于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醇的命名、醇的物理性质、醇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亲核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系列微课,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对此进行自主学习。
(2)分组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按照“优良良合”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学生完成了某一知识点的系列微课学习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将所学知识输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如上述羧酸与醇的脱水成酯,在学生自学了必要的微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羧酸的极性,自然而然引出H+与羧酸中带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结合,使羰基碳原子的电正性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醇分子中带孤对电子的羟基氧原子对其进攻,最后脱去一分子水形成酯。
在这里,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整合进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在他们既有知识与准备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3)技能训练
在学生掌握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需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此加深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且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明白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有技能性的仿真练习和小试实验来打磨技巧,提高技能水平。
如羧酸与醇脱水成酯,在上述小组讨论结束后,安排一次“乙酸乙酯的合成”实训课,通过该实训课,加深学生对酯化反应的理解,了解提高可逆反应转化率的实验方法,熟悉蒸馏、回流、干燥、气相色谱、液态样品折光率测定等技术。
3.3 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对照课程目标,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定期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不断反馈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发现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并进行及时的修正。
4 结 语
通过建立一套可复制的“动态课程”教学体系模式,一方面实现《悉尼协议》范式下所有学习者均成长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满足化工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助力我国化工产业升级,为化工健康大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