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好型人格,一种不健康行为模式

2021-04-22

江苏卫生保健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好人心理咨询小孩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迎合别人,不敢拒绝,害怕表达自己……这类人被称作讨好型人格。这是一种将取悦别人置于自己需求之上的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识别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是为他人着想 把自己活成了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十分敏感,擅长察言观色,能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需要,然后第一时间满足别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极强。在亲密关系里,是贴心恋人;在群体里,是老好人,总为别人着想,很容易多做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因此,一开始他们很招人喜欢。

二是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害怕让人失望,于是不敢或很难拒绝别人。但讨好别人的代价是严重忽略自己,即便知道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上,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和谐。在人前,他们永远是善良、靠谱的老好人形象,但内心充满压力,总是想要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却又因为无法做到而倍感失望。

靠一味地忍让来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往往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容忍别人的“越界”行为,习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毫无疑问,无论讨好型人格看着多么善良、积极或有吸引力,他们隐藏的负面情绪更严重。讨好别人的人大多会迎来一个结局:拼尽全力对别人好,结果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得到,甚至被利用、被伤害。

越讨好,离幸福越远

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自尊以及安全感,必须依赖于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一般积极的付出是:我爱你,我关心你,所以我情不自禁对你好,我不以你的回报而活。但讨好型人格的付出是:我对你好,是因为我需要并且祈求你的认可,以此填补我的空虚。这种付出,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索取,一旦得不到,就会化为消极的破坏力。

此外,一味地讨好别人,其实是逃避虚弱的借口。如果结果不理想,他们会归因为遇人不淑,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不用对问题负责任,也不用解决自己的虚弱。在一段关系中,讨好不受用,那么就换下一段关系。

三招停止讨好行为

讨好型人格,往往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无条件之爱,让他们觉得只有自己符合父母愿望时才会被爱。为了不被抛弃,他们不敢再做真实的自己,养成了讨好的行为。长大之后,讨好成了一种关系成瘾,如果不改变,只会越来越严重。想要停止这个习惯,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自律。

1.觉察和接纳自己的讨好模式 不要害怕承认自己是一个习惯讨好别人的人,也不要再害怕承认讨好的背后是因为内心虚弱。只有觉察和接纳首先发生,才有可能让改变也发生。觉察自己在什么关系里、面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以及自己的动机是什么;然后去接纳内心那个虚弱的小孩,听听ta 在想什么,ta 在害怕什么。

2.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每次讨好行为发生前,不要立即响应,认识到任何响应都可能浸淫在旧的模式中。先停下来,少一点关注别人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更多地想想自己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什么情绪和需求;试着远离情绪舒适区,鼓励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

3.尝试通过心理咨询修复创伤 如果努力了还是不敢实践的话,说明需要先治愈内心那个自卑的小孩。这时候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和信任的朋友说出这些感受,诉说能让自己不再孤独;尝试心理咨询,咨询会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帮助你修复伤痕、建立自信,丰富自己的生命力量。

猜你喜欢

老好人心理咨询小孩
不做没原则的好人
云小孩(上)
懒小孩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老好人
老好人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