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评价
2021-04-22袁德材
袁德材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食物安全、生态资源安全有重大意义,也关系着整个经济体的平稳运行[1]。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提升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转换思路,创新方式,农业绿色发展因此应时而生。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关系,通过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2],就是强调农业农村未来发展应以绿色发展为指引。因此准确了解当前中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找出当前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未来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有一定的实际研究价值。
二、研究综述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机制创新,涉及的面更深更广、包含了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社会关系、绿色文化理念。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是要在经济与环境中保证生态美、百姓富的人地关系生态平衡。绿色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自然承载力的约束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中达到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目前对于农业绿色水平的研究,学术界旨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来评价水平的高低。对于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价,王奇等(2012)[3]分析了中国农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时显示,农业GTFP和TEP 依赖技术的推动;魏琦等(2018)[4]在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区域比较时,结果表明自2012 年以来,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防治显著进展。金赛美(2019)[5]在测算中国30 个省区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发现,中国农业整体绿色发展能力不够强、发展不均衡,地区响应力度不够,缺乏持续性推动力;靖培星等(2018)[6]对安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时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能迅速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对农业绿色内涵和概念的理解大有不同,在指标的选取上差异巨大。本文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绿色发展的指示要求,选取合理指标,尝试构建更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的贵州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对贵州省农业绿色化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三、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
(一)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采用指数评价方法。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本文从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经济效益等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对贵州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指标选取确定之后,由于各个指标对于结果的影响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所以得进行权重的确定,本文按照绿色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对二级指标采用主观赋权方法,将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经济效益等量赋权。对于三级指标,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的不同,本文根据农业绿色研究文献中较多采取的熵值法进行赋权。数据处理步骤如下:
其中,xij为第j 年或j 地区第i 个指标的原始数据,Y 是经过标准化后的数值。p 为第j 项的指标下第i 个样本值占当前指标的比例。e 是第j 项指标的熵值,d 则为信息熵冗余度,w 为指标权重。消除各个原始数据的差异化之后,本文对农药相对使用量和化肥相对施用量采取负向指标计算方法,其余指标按正向指标计算方法计算,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二)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各项指标,采用农业绿色的水平值可用公式其中,wi为第i 项指标的权重,L 为最后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其值介于0~1 之间,指数越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就越高。
表1 贵州省农业绿色化水平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经2009—2019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9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2019 年《贵州统计年鉴》、《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以及贵州省各市州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整理而来。对于部分缺失的指标数据应用线性回归算法预测进行填充。
四、贵州农业绿色发展现状
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重要关切的民生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农业绿色为导向,贵州农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牧渔年产值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优化中升级调整。在发展过程中绿色生产要素投入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多,涌现出石斛、竹产业、刺梨等优质产业;也有如修文猕猴桃、大方核桃、湄潭茶叶等优质地方农产品。在农村环境方面,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按照有关要求各方统筹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农业农村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
(一)贵州历年来情况对比分析
按照构建的指标测算方法,对贵州省2009—2018 年贵州省农业绿色化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0 年间贵州农业绿色发展进步明显,从2009 年的0.22 上升到2018 年的0.86,累计提高了0.64。在党的十八大以来,5 年间提高了0.52,年均0.1 以上,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从二级指标的三个维度来看,在绿色生产方面,2009—2013 年并没有提升,甚至下降了0.03,但在经济效益方面10 年来提升明显。对贵州10 年间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具体情况可总结为三点。
1.农业绿色生产增速缓慢对农业绿色贡献走低限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农业绿色发展的二级指标变化趋势看,绿色生产的近10 年提速不明显,上下波动。10 年间提升了0.11,对农业绿色发展贡献相对于其他两项指标持续走低。相反,绿色环境和经济效益两个指标的贡献度逐年增加,尤其是绿色环境这一指标,在2011 年之后出现快速增长,从2011 年24%的贡献度上升到2018 年38%的贡献度。而绿色生产的贡献度则从2011 年68%下降到2018 年的38%,经济效益贡献度从2011 年14%提升10 个百分点到24%。在农村经济效益和生活环境方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生产方式方法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表2 2009—2018 年贵州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得分
2.生产绿色投入变化缓慢,科技绿色生产仍待加强。用2009—2018 年的农药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这三个三级指标来看生产过程投入的绿色化程度。可以看出三个指标波动趋势不一致:第一,农药使用强度下降态势出现转折点,在2011 年、2012 年达到最低值后波动上升,2017 年已经超越历史最高水平,从2009 年的7 个点上升到2018 年的近11 个点,增长近6 成;第二,化肥施用强度则从2009 年逐年下降到2016 年之后又开始反弹,且速度迅猛;第三,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只有2009—2010 年出现下降,其后逐年上升。
3.乡村环境极大改善,促进贵州农业绿色化水平提升。在绿色环境的三个指标中,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占比、卫生厕所普及率都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从2009 年的39%上升到2018 年的57%,10 年来上升了18 个百分点,年均1.7 个百分点。这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退耕还林的重大工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支撑下,贵州在生态保护、环境修复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占比这一项,由2009年的35%上升到2018 年的51%,提升了16 个百分点,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极大缓解。生活垃圾作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进行垃圾集中处理,可有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升舒适度。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09 年的35%提升到了2018 年的65%。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农村进行人居环境改造,2014—2018 年5年间上升了近20%,比前5 年提速1 倍。
(二)2018 年贵州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比较
贵州省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找出各市州在农业绿色发展的不足与问题所在,有利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此本文对2018 年贵州省9 个地级市(州)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便进行比较。2018 年贵州9 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化测算结果如表3 所示。可以看到,遵义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最高,其次是毕节地区、铜仁地区、贵阳市,六盘水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最低,遵义和六盘水之间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达到0.56 差距,且六盘水市的指数远低于平均值0.48,高于平均值的只有三个地区。总体看,贵州省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区域比较呈现如下特征。
表3 2018 年贵州省各市(州)农业绿色发展指数
1.区域差异大,断层式分布。根据贵州省绿色发展指数水平测度结果,把绿色发展水平分为四级:Ⅰ级为0.7 及以上,为优;Ⅱ级为0.5~0.7,为良;Ⅲ级为0.3~0.5,为合格;Ⅳ级为0.3 以下,为差。可以看到得分为优的只有一个,即遵义市;得分为良的有两个,毕节和黔南;得分合格的有五个,铜仁、贵阳、黔西南、黔东南、安顺;得分为差的有一个,六盘水。按地域分布看,贵州北部和东部南部发展指数较高,贵州西部地区指数普遍较低。遵义市的得分和毕节地区的得分相差0.24 分,得分最低的安顺和六盘水也有0.12 分的差距,落差比较大,呈现断层式分布。
2.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大。根据测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指数水平都在0.5 以下,按照图表数据分析,在绿色生产这一指标上,化肥农药的相对使用量还比较高,拉低了整体得分,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中,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达到六成,整体水平过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绿色的处理方式。在经济效益这一块,虽然个别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间的协调融合程度不够,由于本身的经济收益基础值不高,导致在得分方面增益不明显。未来在绿色生产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农田和林地资源的规划整理方面都有大的转变空间。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产业间的协调融合,更加充分地平衡各方利益,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找到优势,补足短板,未来贵州各地区农业绿色化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2009—2018 年贵州省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后发展迅速,具体看贵州省这10 年来的发展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是2009—2013 年间的投入阶段,加大资本投入、机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用等,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还未合理利用,水土治理、农村环境改善等投入极小,因此对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的提升较为缓慢。第二是2014—2018 年的发展调整阶段,自“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供给侧改革深入实践,贵州农业在发展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发展方式深入推进。随着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脱贫攻坚推进,绿色环境贡献占比逐步提升,科技投入逐年增大,投入产出效率稳步上升。所以贵州农业绿色发展在此时间段处于逐步完善各个环节,结构优化升级中,处于调整阶段。
(二)政策建议
1.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建设。由于贵州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获取知识政策的途径稀缺,因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和宣传。首先通过知识宣讲、政策落实、公共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对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其次,要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对低碳、节能、循环发展的认知,农业绿色发展就等于发展经济,明白绿色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倡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新风尚。
2.增加农业绿色发展的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对生产全过程绿色科技研发,开发适合小规模耕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倡导有机化肥和无公害农药的研发和使用。推广节水、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等模式,探索出适宜贵州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加大农业绿色金融信贷支持。资金不足或者转化成本过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相关金融机构应鼓励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开发低息方便的农业绿色金融产品,让农民敢于突破、敢于调整。
3.引导形成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三产融合。合理的区域产业规划,发展壮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以绿色发展、市场优先为导向、扩大产业链,让农业相关产业联系更加密切,降低各产业之间信息技术传递成本,促使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培育有组织规模的农村经营主体。集中整合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政府支持、市场引领、农民自主建设方式,发展建设一大批农民当家做主的企业和生产合作社,精确分工、职责明确、各尽其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出效率。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黔货出山”一直是制约贵州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的一大问题,有产品无销路阻碍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发展一大批有贵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让规模小、有特色、高质量的贵州产品走出大山,就要让市场充分了解贵州农产品、信任贵州农产品,才能扩大销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