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光油田沙湾组多期次辫状河沉积单砂体识别与刻画

2021-04-22邵志芳李伟才黄煜旸张辉松周继龙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砂体测井夹层

邵志芳,李伟才,黄煜旸,秦 玲,张辉松,周继龙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132;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春光油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域构造上位于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东部,属于准噶尔盆地西部断隆带[1-3]。研究区位于春光油田东北部,储层发育,受河道水动力条件及古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河道频繁改道迁移,导致不同时期河道相互叠加、切割,形成多期次复合连片河道砂体[4-6]。

研究区砂体叠置关系异常复杂,储层呈“构造高部位为水层、低部位为油层”的展布特征,油水关系矛盾。为了理顺油水关系,落实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充分利用地震、钻测录、岩心等静态资料及实钻井动态生产数据,采用“高度上利用层位差、垂向上结合厚度差、空间上遵循微相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对单河道砂体进行识别,并综合物性及实钻情况,进一步刻画单砂体边界,为研究区剩余油挖潜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1 隔夹层识别

此次研究并未严格区分隔层及夹层,将小层内部横向及垂向上连续分布,且能将上下砂体分割开的不渗透层或泥岩层统称为隔夹层。隔夹层的识别是区分与刻画上、下单砂体的关键[7-10]。研究区内复合河道中,隔夹层一般以泥质或钙质的形态发育[11-13]。综合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电阻率(RT)等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研究区内隔夹层成因进行分析,识别出泥质隔夹层及钙质隔夹层。

1.1 泥质隔夹层

河流相沉积砂体中,在单砂体形成末期,由于沉积的水动力能量在逐渐减弱,在砂体顶部往往形成落淤泥层,即泥质夹层。这种泥质夹层正是区分早、晚两期河道之间沉积分界的标志。从识别结果可以看出,泥质夹层特征明显:自然电位曲线明显回返,自然伽马高值、电阻率低值,据此可将砂体分成上、下两套单砂体(图1)。

图1 小层及单层岩电响应特征

1.2 钙质隔夹层

在河流相沉积枯水期,水体处于浅水蒸发环境,容易形成薄的钙质层。当后期洪水到来时,枯水期沉积砂体复活,形成新的浅水河道,带来的砂体覆盖在钙质层上。因此,河流相沉积环境中,砂岩中部的钙质层也可用于鉴别两期河道砂体。研究区钙质夹层非常发育,尤其是在单层分界线附近,“钙尖”特征明显:声波时差(AC)值低于330 μm/s,电阻率(RT)值高于2.5 Ω·m(图1)。

2 单砂体特征

在隔夹层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岩心、单井相、连井相、测井相等对单砂体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沙一段Ⅱ砂组(S1Ⅱ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条带状河道砂体及土豆状心滩砂体(图2);受水动力条件及古地貌等因素影响,辫状河道摆动频繁,不同期次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垂向上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平面上砂体叠合连片发育。

3 单河道砂体识别

如何准确识别单河道砂体边界是研究单河道砂体的难点。此次研究以测井响应为基础,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对河道砂体边界进行刻画,并通过动态、静态资料加以验证,确保河道砂体刻画的准确性。

3.1 测井资料

研究区复合河道砂体垂向上叠合形态随切叠程度而异,测井曲线具有一定的回返现象,为单一河道边界的识别刻画奠定了基础。本次采用“高度上利用层位差、垂向上结合厚度差、空间上遵循微相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单砂体识别,并对区内单河道砂体边界进行精细刻画。

3.1.1 高度上利用层位差

不同的河道受沉积古地貌、河道分流能力等因素影响,在顶面构造高度上会存在层位高差,这一特征可作为判断不同期次河道砂体的标志之一。春10-593与春10-5井连井剖面为垂直物源方向,两口井沉积砂体厚度相差4.6 m,构造上高度相差10.0 m(图3a)。结合地震属性也可看出两口井之间存在明显的弱属性带(图4,弱属性带②)。综合分析认为,春10-593与春10-5井分属于不同期次的河道砂体。

3.1.2 垂向上结合厚度差

不同沉积时期,因沉积水动力强弱变化,往往导致沉积砂体在厚度及规模上会有所差异。研究区内砂体变化多表现为“厚-薄-厚”的分布特征,这种变化特征多为不同期次辫状河道频繁摆动形成的,也为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刻画提供了依据。春10-592井至K437-30H井连井剖面上呈现砂体厚度为明显的“厚-薄-厚”变化特征,垂向上沉积砂体厚度差异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春10-592井与春10-593井为同期辫状河道沉积砂体,K437-30H井为另一期辫状河沉积砂体(图3b)。

3.1.3 空间上遵循微相分布规律

河道间一般沉积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等细粒沉积物,砂体不发育或砂泥呈薄互层特征,取心资料上可见水平层理或波状层理等,测井曲线常为锯齿状或指形,为洪水期河水溢出河岸留下的沉积物。因此,河道间沉积物的出现可用来精细刻画单河道边界。春10-392井至K437-24H井连井剖面上,在中部春10-3101井处出现明显河道间薄层细粒沉积,地震属性上也表现为弱反射特征(图4,弱属性带③)。综合分析认为,在春10-392井与K437-24H井之间存在单河道砂体边界(图3c)。

图3 沙湾组S1Ⅱ砂组单河道砂体识别标层

图4 沙湾组S1Ⅱ砂组振均方根幅属性

3.2 地震资料

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摆动、迁移频繁,在地震反射同相轴上通常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错开、断续、振幅强度变化等特征,根据这些地震反射特征,可区别不同的河道砂体。目的层沙一段Ⅱ砂组内横向上同相轴错开、连续性差,振幅强度变化明显,表现 出不同期次河道砂体相互叠置的反射特征(图5)。

图5 沙湾组S1Ⅱ砂组多期河道砂体叠置地震反射特征

通过对均方根平面属性分析,综合钻井及动态资料,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七条地震振幅弱反射带,以此作为单河道砂体边界,共识别出六期河道沉积(见图4)。

4 砂体叠置关系

砂体叠置关系反映了砂体形成时的水动力特征、物源及沉积相变等。通过对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砂体以垂向加积为主,单砂体空间接触关系可划分为分离式和叠加式两种类型。其中,叠加式可进一步划分为侧向叠加式、垂向叠加式和垂向切叠式。图6为区内沙湾组S1Ⅱ砂组东西向砂体叠置剖面,由图可知,靠近研究区西部,砂体以分离式为主,纵向上连通性差;向东砂体叠加方式逐渐过渡为叠加式,纵向上连通性好(图6)。

4.1 分离式

靠近研究区西部,在垂向上主要呈现分离式砂体叠置关系。垂向上分离的各砂体是不同时期发育的叠置河道,砂体叠合范围内隔层连续且稳定发育,此时上、下层砂体之间无明显切叠现象,砂体厚度较薄,自然电位曲线为分离的箱形或钟形特征,砂体之间为平直曲线段,纵向上砂体不连通(图6)。

图6 沙湾组SI砂组东西向砂体叠置剖面

4.2 叠加式

4.2.1 侧向叠加式

两期或多期河道砂体侧向上迁移摆动形成复杂的侧向叠加式砂体,且后期河道对前期河道砂体改造作用较弱,两期或多期河道呈相切接触。该叠置模式下,砂体横切面呈弱对称透镜状,厚度减小,在河道相切处,自然电位曲线回返明显,为分支间湾泥岩或天然堤薄层细粒沉积,自然电位曲线为两个阶梯状的中-高幅箱形或钟形。该叠置类型砂体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图6a)。

4.2.2 垂向叠加式

两期或多期河道砂体垂向接触,后期河道对前期河道砂体没有明显的改造,两期河道砂体均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叠置模式。该叠置模式下,两期河道呈相切接触,砂体厚度大,该叠置类型在两期河道叠加处,自然电位曲线回返明显,为分支间湾或天然堤等细粒沉积,自然电位曲线显示为两个阶梯状的中-高幅箱形或钟形特征。该叠置类型砂体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偏东部(图6b)。

4.2.3 垂向切叠式

两期或多期河道砂体垂向切割,后期河道对前期河道砂体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该叠置模式下,砂体剖面上呈不对称透镜状,厚度较大,可达40.0 m,自然电位以中-高幅箱形或钟形为主,砂体叠合范围内隔层不发育或成离散状分布,上下层砂体之间切叠现象明显,反映沉积时期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该叠置类型砂体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东部(图6c)。

5 单砂体平面展布

在单河道边界识别、砂体组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道发育宽度,认为研究区发育多支单河道砂体,河道呈南北向发育,北部单砂体独立发育,向南逐渐交汇叠置。依据地震属性及测井资料,可将研究区沉积砂体划分为土豆状心滩和条带状河道砂体,两者在沉积厚度及砂体形态方面有较大差异:河道单砂体厚度为3.0~8.0 m,心滩砂体厚度为6.0~12.0 m;河道宽度为200.0~700.0 m,主要宽度范围为300.0~500.0 m,单河道砂体多呈交织带状分布(图4、图7)。

图7 沙湾组S1Ⅱ砂组沉积微相

6 现场应用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2020年在研究区共计部署开发井12口,部分实钻井资料同样表现出“构造高部位为水层、低部位为油层”的特征,对其河道单砂体识别与刻画后,均显示为多期次河道砂体的叠加,可以很好解释油水关系矛盾的问题。在研究区河道及心滩部位部署的水平井,水平段全部钻入油层,投入生产后,平均日产油在7.0 t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现场应用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多期次河道单砂体识别与刻画的准确性。

7 结论

(1)研究区隔夹层特征明显,泥质隔夹层自然电位曲线明显回返,自然伽马高值、电阻率低值;钙质夹层声波时差值低,电阻率值高,“钙尖”特征明显。

(2)利用地震属性及测井资料在研究区共识别出六期单河道砂体,其砂体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分离式和叠加式两种类型,其中叠加式进一步划分为侧向叠加式、垂向叠加式和垂向切叠式。

(3)研究区主要发育土豆状心滩和条带状河道砂体,河道单砂体厚度为3.0~8.0 m,心滩砂体厚度为6.0~12.0 m;河道宽度为200.0~700.0 m,主要宽度范围为300.0~500.0 m,单河道砂体多呈交织带状分布。

猜你喜欢

砂体测井夹层
本期广告索引
高强度高温高压直推存储式测井系统在超深井的应用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延长油田测井现状与发展前景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隔夹层参数对底水油藏注水效果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以渤海A 油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