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1-04-22王建军张宇李明远赵海涛仇国明刘萌萌
□文/王建军 张宇 李明远 赵海涛 仇国明 刘萌萌
编者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过渡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求,河北省将提升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从产业培强、主体培育、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方面确定了指标,明确了任务。本文在总结梳理攻坚期间产业扶贫典型作法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对过渡期内以农业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阜平嘉鑫食用菌种植园区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设立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明确主要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是落实产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巩固脱贫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脱贫攻坚以来,河北省大力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电商、乡村旅游、家庭手工等“六大扶贫工程”,每个贫困县培育1~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发展一个农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主导品种,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产业项目贫困户100%全覆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布局,深化结构调整。黑龙港流域脱贫县,优先发展优质谷子、饲用玉米等产业;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脱贫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水果和肉牛养殖及旅游观光农业;张承坝上脱贫县积极发展错季蔬菜、马铃薯、杂粮杂豆、肉驴等产业,适度压减非优势区高耗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切实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加大项目支持,强化运营提升。在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要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用于产业项目发展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认真谋划一批提升补强新项目,对效果不好的项目要强化整改,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引导帮扶企业根据脱贫村“一村一品”需要重点支持脱贫村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产业台账,推动“一村一品”。梳理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特色产业,建立脱贫村“一村一品”产品台账,将7746个脱贫村的特色主导产品纳入台账管理,实现“村有统计表、乡以上有汇总表”,为继续推进脱贫村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主导产业提供可靠支持。完善联结机制,强化利益分配。组织对脱贫村产业帮扶开展查漏补缺,着重调整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村集体“二次分配”,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签订3年以上的长期订购合同,有序发展“以销定产、产销一体”的订单农业,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生产资料、农宅、资金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承接项目,带动农户的重要载体,在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省在贫困地区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6 家,年销售额1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累计认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591 家,全省签约项目162 个,带动52.3 万贫困户年均增收3260 元。创建省级特优区45 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6 个、扶贫产业园560 个,带动33.2 万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800 元。在全国率先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2个贫困县围绕扶贫主导产业建成128个联合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在培育乡村产业的同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期内,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实施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施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支持每个脱贫县创建1 个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强化招商健全链条,引导脱贫县紧紧围绕全链条需求,组建招商专班,建立招商目录和任务表,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面向巩固脱贫产业,力争过渡期内脱贫地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 个以上,完成招商引资额200 亿元以上。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资金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项目向脱贫地区倾斜,支持脱贫县建设分级、包装、储藏、保鲜设施,支持有条件的脱贫县建设净菜加工、预制菜肴、即食菜肴等中央厨房项目,支持脱贫地区培育3 个年产值超10 亿元的示范农产品加工集群。提升主体带动能力,推动脱贫户以资金、土地、农宅等资产量化入股经营,使更多脱贫农户成为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的“三金”农民,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型合作经营模式,将脱贫户与低收入群体融入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与各类主体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服务水平
脱贫攻坚期内,科技服务面向农业产业探索形成了一套到村到户到项目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链接村户地头,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9个创新团队,建立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技术服务体系,贫困村设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全省累计组织709 个专家团队、14706 名专业技术人员、8370名产业指导员进村入户,技术服务覆盖全部7746个贫困村。创新驿站促进成果转化,以联主体带农户为核心,62个贫困县在扶贫主导产业上建成农业创新驿站81个,涉及7类24个特色扶贫产业,辐射带动800 多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近10 万贫困户增收致富。精准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训贫困村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贫困户13.9 万人次。典型示范集聚发展合力,连续三年实施“十(典型)百(龙头)千(产业扶贫样板村)”示范工程,培树产业扶贫发展典型模式26 个,评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591家,打造特色产业样板村1119个,遴选产业扶贫典型案例130多个。
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对脱贫地区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期内,继续将提高科技含量作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保持从省到村五级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不变,服务方向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以省级19个产业创新团队和农业系统技术人员为主体,瞄准良种推广、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工艺装备、园区基地等关键环节,开展到村到户到项目服务。完善产业科技支撑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驿站建设,以推动脱贫特色产业技术提升为主要任务,围绕产业定方案,针对项目做指导,面向脱贫村、脱贫户开展技术服务,开展农业科技小院试点,在脱贫地区设点建设20家农业科技小院,由驻村产业技术指导员牵头,实行挂牌服务,邀请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加强基层基础技术服务。将产业发展指导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开展到村到户到主体挂牌承诺服务,实施脱贫地区农技人员技能提升工程,遴选特聘农技员195名,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8万人次,做到参与产业各生产环节的农民均能提高发展产业的技术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扶贫产业要立得住,关键是生产的农产品有销路。攻坚期内,全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畅市场渠道,以“冀忆·老区臻纯”为主题,打造全省贫困地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建立发布经销商名录和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认定扶贫产品5493 个。提升品牌价值,成立河北省品牌农业建设中心,建设河北省品牌农产品(北京)展示中心,供扶贫产品免费入驻推销,在贫困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91 个,品牌溢价率达到35%以上。多样化产销对接,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合作,打造“河北省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建立38 个地方特色馆,200 多家企业的近千种产品上线销售,组织贫困地区参加河北优质农产品进京年货节、北京农业嘉年华、中国廊坊经贸洽谈会特色农产品采购对接,连续5 年举办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销对接活动,销售额121.3亿元。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更要创新品牌,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过渡期内,继续深化品牌战略,打造高端精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产品,突出精品优势,提高附加值,实现高收益。到2025年,全省培育高端产品品牌100 个以上。强化品牌设计,每年举办“农业品牌创新创意大赛”“品牌专家专题对接会”“品牌设计展”等相关活动,强化农业品牌创意塑造,提升品牌形象、辨识度。加强品牌宣传,利用央视、新媒体等优势平台,每年举办品牌代言、社会评选等各类推介宣传活动,扩大冀字号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创新营销渠道,建设河北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利用京东、淘宝网“河北农特产品馆”和扶贫832 网络销售平台,建立电商清单推送制度,每年组织河北名特优农产品和脱贫地区农产品上线销售,到2025年,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120 亿元,年均增长10%。拓展产销对接活动,以京津等一线城市为重点,每年组织一批企业、基地、合作社开展3~5 次农商、农批、农网精准对接,持续推进在京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组织“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与北京物美、京客隆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稳定产销关系,每年组织河北省优质农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着力提高河北省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辨识度。
开展评估监测,确保产业发展成效
产业扶贫成功经验表明,项目实施前期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对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项目实施中期适时开展产业评估,每年度末组织年度监测评估,是客观评价各地产业发展成效的有效管理方法。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继续以项目规划、评估监测、督导考核推动产业工作落实。制定产业规划,编制省、62 个脱贫县“十四五”农业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规划,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并积极协调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十四五”投资计划和实施范围,以工程和项目为载体,集聚要素、集聚资源,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强化评估监测,适时开展产业规划、项目中期评估,客观研判产业工作态势,管理运营好“河北省脱贫地区产业数据统计系统”,定期更新完善数据,持续开展“千户定位监测”,确保工作落实落细,对产业低收入人口早发现、早帮扶,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进度,确保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实施督导考核,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实行年度考评,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优化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饶阳县大尹村镇设施蔬菜
完善机制政策,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制建设是攻坚期间产业扶贫政令畅通、工作扎实有效的重要保障。省级建立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省农业农村厅内部实施“一全一直一最”(领导班子全员抓扶贫、直接抓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倾斜)机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产业扶贫指挥部,举全厅之力抓产业扶贫,各市和62个贫困县成立产业扶贫工作专班。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合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渡期内,接续攻坚工作机制,探索形成省级巩固提升产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强化各厅局政策协调,实现工作联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健全完善领导包联制度,继续实施厅处级干部包联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联重点项目,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指导脱贫地区组建产业工作专班。打好政策组合拳,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大力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无抵押、免担保的线上金融信贷产品,跟踪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建立“金融精准帮扶”机制。推动我省纳入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引导保险机构开发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创新型险种,引导保险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托管+保险”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应用,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用足用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