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2021-04-21
2003年春天,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肆虐中国,戴口罩也成了那时的深刻记忆之一。2020年初,口罩再一次成为主角。这个小小的简单商品成了灾难中人们的必需品,保障着人们的健康安全。
口罩的英文为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司就戴着“口罩”
14世纪起,鼠疫(黑死病)猖獗,席卷欧洲,快速促使强调功能性的“类口罩物”的出现。16世纪,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设计出鸟嘴面具,他在眼眶的位置安装玻璃以确保能看见外面。鸟嘴的部分则用来放置香料或药物,以起到过滤、消毒的作用。
而在中国的元代,皇帝进餐时,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饮食的人所发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侍者口与鼻一律都要蒙上绢布,正如《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绢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弗鲁格指出:“从外科医生咽部和龋齿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讲话时唾液内的细菌会污染伤口。”以此为基础,德国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在同年提出:医务人员施行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以防止细菌感染。自此以后,“戴口罩”成了医护人员的标志性形象。当然,当时的口罩只是用一层或几层纱布简单地把脸部紧凑地缠绕起来,便捷性与舒适性远不如真正的现代口罩。
之后,德国的胡伯纳医生改进了设计,他将纱布剪成长方形,在纱布之间架起一个框形的细铁丝支架,让纱布与口鼻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解决了口罩呼吸不畅的弱点。1899年法国外科医生保罗·伯蒂做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使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去就可以了。后来他又改进了设计———用一根带子连接纱布挂在耳朵或后脑勺上。至此,现代医学史上的口罩基本诞生。
真正让口罩从医护领域走向大众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流感。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间变成了全民用品,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的防护作用。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伦敦生存的必需品。口罩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升级。20世纪60年代,無纺布口罩诞生,所用材料主要是静电纤维滤棉。此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从贴合度、过滤效果到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外,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等个性化品类也少不了口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