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是伟大的旅行家

2021-04-21

格言·校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蜀道难旅行家蜀道

李白是偉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旅行家。他以旅游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旅游的范围很广,而且把旅游所见所闻所感,形诸文字,传之后世,鼓舞着、启迪着、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旅游者。他“一生好入名山游”,从“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直至62岁去世于旅途之中,其中很难找到完整的没有旅游的一年时间。

李白旅游范围之广,历代文人无出其右者。他青少年时期,一边读书,一边旅游,故乡的大匡山是他隐居读书之处,以此为基点常去戴天山、太华山、窦圌山、紫云山旅游。正是这些雄奇壮美的故乡山水,从小陶冶着李白,使他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大约15岁以后,他的足迹超出了本乡本土,“往来旁郡”。他曾到过梓州,拜赵蕤为师;去过北川县,探寻大禹的出生地,留下了“禹穴”二字。大约20岁以后去过成都、眉山象耳山、渝州(重庆)、峨眉山等地。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李白走过蜀道,不少学者都认为李白没有走过蜀道,《蜀道难》是凭丰富的想象幻想出来的,这种看法是不妥的。蜀道一般是指四川通往中原的道路,有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李白青年时期到过剑门关,从家乡出发,走过了一百多公里的金牛道,《蜀道难》中写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指梓潼县七曲山南麓的五妇山(又称五丁山),这里有一座送险亭,从北至南,走到此处就送走了艰险的旅途;从南向北走,到此处就从丘陵进入险峻的山区。古蜀国的五丁力士(即《蜀道难》中的“壮士”)就是在这里用生命开出了道路。从梓潼再往北走百多公里山路才到剑门关,在剑门关内外,还经历了数处“天梯石栈相钩连”的险路。可见李白对这段艰险的蜀道是曾身临其境的。阴平道是四川通往陕、甘的另一条更艰险的蜀道,邓艾伐蜀时,行无人之地700里,在险恶处“滚毡坠石”而下,才到古江油关(即今平武南坝镇),江油关以下百余里叫“左担道”,狭窄的路是悬在峭壁上的,挑担子无法换肩,故名“左担道”。李白访问江油县尉,是走过这段路的。青年李白的川内旅行,为他写作《蜀道难》准备了素材,为创作山水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旅行。

李白的游踪可以总括地说,东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门关,西南到过夜郎,南到苍梧、九嶷山,西至甘陇。遍及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十四个省及北京、重庆二市。我国的名山大川:黄河、长江、五岳、黄山、庐山、峨眉山、太行山以及洞庭湖、鄱阳湖、西湖。李白都游览过。当时交通不便,许多地方全靠步行,不是一个酷爱旅游的旅行家是难以遍游祖国那么多名山大川的。这也正是李白作为“伟大”的旅行家伟大之所在。

走的地方多并不等于就是旅行家。争利于市的商人也要走很多地方,但他们的目的不在欣赏自然、人文景观,而在于逐利。争名于朝的士子也会到处跑,干谒贵权,最终目的为升官。李白的旅游固然有广交朋友,“遍干诸侯”,提高知名度,寻求入仕门路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并未贯穿始终,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些旅游中有这样的目的,而他贯穿始终的旅游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然美,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李白从小接受了道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他要在游览名山大川中,享受自然之美,寻求精神寄托,把自己的身心融会在自然之中。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没有忘记追求自然山水之美。晚年的李白仍然是“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流放夜郎是一种戴着枷锁的旅游,他在沿途总要对美景吟诗作赋,让自然美景来抚慰他那颗破碎的心。遇赦以后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流落江南,而他向往的是“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让大自然的美景来驱散他胸中的幽愤。恐怕很难找出像李白这样从青少年一直到晚年都这么酷爱旅游的文人了,所以我们说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旅行家

猜你喜欢

蜀道难旅行家蜀道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开心校园
入川行吟(通韵)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