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体力行重实践,绸乡劳动促蝶变
2021-04-21魏玉晓王月梅
魏玉晓 王月梅
学校利用丝绸之乡的优势,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种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增强对劳动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一、融入基地,搭建劳动的平台
回归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才是真切的,我们积极挖掘学校和社会资源,开拓校内外的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1)就地取材,开辟丝源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积极寻求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挂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学校已拥有万亩桑园、中国柳疃丝绸博物馆、“丝路绸语”文创园、华裕茧绸博物馆等挂牌共建丝绸课程实践基地。
(2)环境浸润,打造絲意校内实践基地。学校深度打造“桑蚕丝锦”四个主题场馆(桑梓园、蚕花居、丝贤坊、锦绣馆),代表着种桑、养蚕、成丝、织锦的过程,让学生生活在充满丝绸文化气息的潜在课堂里。每时每刻接受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融入课程,散发劳动的芬芳
学校以“丝路绸语”课程建设为主线,梳理并完善了三大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拓展延伸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目前学校成功开发《彩练当空舞》校本读物,共六章,“丝绸之本”“丝绸之源”“丝绸之艺”“丝绸之韵”“丝绸之路”“丝绸之光”,贯穿“桑-蚕-茧-丝-锦-路”的主线,其中涉及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内容。农事劳作包含开心农事、田园放歌、快乐种养、爱心分享等主题;劳动创意包括创意布贴画、编织小能手、旗袍设计师、制茧小达人等主题。例如,围绕劳动创意,开展制茧小达人活动。孩子们用蚕茧,绘制图案,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圆鼓鼓的蚕茧配合树枝树叶就是一束美丽的立体花;画一画脸谱,搭上各种精致的小配件,一件精美的蚕茧手工作品就完成了……蚕茧创意制作培养了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蚕的人文精神也在孩子们心中默默传承与弘扬开来。
拓展延伸课程。我们挖掘出“七节日两论坛一会议”的“721”主题性课程,如“采桑子”桑葚节。每年春季举办一次,集“兴高采烈游桑园”“乐在其中摘桑葚”“唇齿留香品桑果”“心灵手巧制桑茶”“别出心裁做标本”等活动于一体,让学生在独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三、融入活动,体验劳动的幸福。
我们立足校本化特点,从节日、少先队、班级以及其他传统活动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因素,让孩子们亲身实践、参与体验,达到以劳养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的效果。
如“蚕花居里养蚕忙”活动。四五月间,学校开展蚕宝宝认领活动,孩子们把领养到的蚕宝宝带到学校蚕花居饲养、观察,放学又将蚕宝宝拎回家,并做好蚕宝宝的颜色、大小、进食量、状态等记录,写观察日记……别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热情高涨,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建立起亲密的联系,领悟生命的可贵,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再如“锦缎馆内巧飞针”活动。学校开设以丝线、布绸等为原料的手工制作课,进行布贴画、编中国结、缝制沙包、给布娃娃设计服装等活动。“锦缎馆”里一双双巧手飞针走线,架势有模有样,一块块布料改头换面,变得精致可爱。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四、融入评价,激发劳动的热情
我们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进行了探索,构建起包括操作手册、测评量表、无纸笔测试、劳动技能考核、最美农场评比、小小农博士等形式的评价系统。
依托劳动币,开展量化评价。采取生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开展,凸显“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特点,对成果评判、研究过程、对每一个参与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鼓励,保护学生的探索热情。
通过丝绸文化劳动教育,学生们认识到:成长,必须像蚕食一样努力勤奋;成才,必须像作茧一样自律严谨;成就,必须像化蝶一样脱胎换骨、自我超越。让劳动在学校扎根,让孩子们因劳动而手中有活、心中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