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金寨茶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21夏业鲍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寨金寨县六安

夏业鲍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连安徽省裕安区、霍山县,南临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湖北省麻城及河南省商城两地交界,北与河南省固始、安徽省霍邱、叶集三县区接壤。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将军县。 金寨县域拥有丰富的“红、绿、蓝”三色自然资源,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林地3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 是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和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素有板栗之乡、名茶产地、西山药库等美誉。

金寨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现有总人口68 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是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3%。

金寨县境内山高云雾多,雨量适中且充沛,光照时间充分,土壤湿润且肥沃,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高山云雾种好茶”的优良之地[1]。 近几年来,金寨县将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扶贫的重点,号召“做强茶产业、推进大扶贫”,从“提质、创优、带贫、增技、扩渠、结对”六方面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打造,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0 年 4 月,金寨县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脱贫攻坚任务。文章主要介绍了金寨茶产业精准帮扶筑实脱贫致富的路径,为产茶区实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 金寨茶产业发展概况

金寨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 自古是名茶圣地。 北宋时期,朝廷在蕲、黄、卢、舒、光、寿 6 州设13 个山场收购站,实行茶叶官买官卖,其中就有寿州霍山场、麻步场(即金寨麻埠一带)、开顺场(即梅山开顺一带),山场专司茶叶生产和贸易,使园户(即茶农)所产茶叶销往外埠。 在宋代全国13个茶场中金寨境内就有两个,说明当时麻埠、开顺一带茶叶生产、经营交易已很兴盛,并形成了统买统卖的茶叶市场。 明、清时期朝廷在此设茶卡,麻埠附近所产片茶入贡宫庭, 同时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 金寨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51 年后,着手恢复、发展茶园,一方面开展茶园补棵、追肥、培土与修枝,改造老茶园;另一方面选择优质土壤区域、更换种植品种,改革种植方式方法,发展新茶园。 70 年代末,金寨县先后从福建、浙江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购进茶籽种植, 引进福鼎大白茶、福云7 号以及安徽1 号、3 号等良种扦插苗。 金寨县域拥有茶园面积超过6667 公顷(10 万亩),年产茶叶1 万吨,一产产值达15 亿元,系列综合产值突破50 亿元,实现户均亩产超万元。 茶树以舒茶早、乌牛早和地方传统特色品种等为主,茶园主要位于山地连片区域,核心产区以麻埠镇、油坊店乡和青山镇等乡镇为主,辐射周边乡镇。现今金寨县是六安瓜片的核心原产地, 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产茶县、 全国重点产茶县, 是全国首批20 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安徽茶产业十强县。 金寨县还拥有历史名茶抱云珍秀、 天堂云片、金刚雨露、海岛银峰等,近年来开发出金寨翠眉、金龙玉珠、剑山翠芽、金寨红、桂花瓜片、黄大茶和沐芽等一批名茶新贵。

2012 年金寨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为摆脱贫困现状, 近几年金寨县将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扶贫的重点,号召“做强茶产业、推进大扶贫”,从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长效脱贫产业、创优筑品,做大茶产业扶贫特色、 带贫增收, 创新脱贫链接机制、结对共进,真心扶贫帮扶到位等方面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来重点打造。

2 茶产业扶贫策略与做法

近年来, 金寨县高度重视和支持区域特色茶产业发展, 将区域特色茶产业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振兴和做强六安瓜片产业、推进脱贫攻坚”的战略,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第一驱动力,编制《金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茶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全力服务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

2.1 打造生态茶园

利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六安瓜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契机, 金寨县大力打造绿色生态茶园,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实施并推广小型除草机补贴政策, 连续多年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步减施和不施化肥。培育生态种植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 提升生态茶园管理水平。 在花石乡大湾村,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构建了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促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使茶产业达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的效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茶农和区域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2 打造标准化生产体系

改变传统茶产业发展理念, 打造优质高端茶产品以及提高品牌效应, 从而不断增加群众特别是贫困茶农的收入。 突出重点区建设,将麻埠、油坊店、青山、张冲等乡镇划为六安瓜片生产重点区域,大力推广六安瓜片制作生产技术,改进手工炒制和机械加工工艺,提高质量和产量。 同时,在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的支持下, 金寨统一了六安瓜片茶质量标准和金寨红茶质量标准, 特一级至三级六安瓜片和一级至三级金寨红茶的感官品质要求分别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六安瓜片感官品质标准Table 1 Sensory quality standard of Lu’an Gupian Tea

表2 金寨红茶感官品质标准Table 2 Sensory quality standard of Jinzhai Black Tea

2.3 提高夏秋茶利用率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倒春寒的影响,金寨县春茶产量和产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为了优化茶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金寨县转变思路,大力发展夏秋茶生产[2]。 2020 年全县生产黄大茶、炒青绿茶等夏茶同比增长接近30%,带动全县茶农增收。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安排资金400 万元支持贫困户栽植1685 万株茶苗。推广单人电动采茶机1200 余台, 单日单人采摘量由50 千克提高至200 千克。 对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四送一服”帮扶机制,优化黄大茶等生产工艺,推广连续化、 清洁化生产流水线, 提高自动化程度,确保提质增效。

2.4 加强经营主体

牢固树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理念,坚持内强主体、外联龙头,不断培育和壮大茶叶经营主体。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对接贫困户,打出产业扶贫模式组合拳,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积极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给当地茶农和扶贫户增加就业岗位。 金寨县现有328 家茶企,其中26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从2017 年开始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 “师带徒” 培训,由2017 年的 5 个乡镇 9 个村11 个培训点发展到2020 年的 19 个乡镇 45 个村 56 个培训点, 每个点配1 个师傅,带20 个学徒,其中5 个贫困户。金寨县还成立师带徒工作推进领导组, 明确一名茶叶技术干部驻点指导。 培训结束后组织举办六安瓜片手工制作技能大赛, 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艺传承人认证, 对通过考核的制作师傅授予六安瓜片技艺传承人证书。通过点对点的精准培训,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3]。

2.5 推进茶旅融合

金寨境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大力推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和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精心规划茶旅游线路,发展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形成独具山区特色的茶旅扶贫模式。 金寨县现已建成了响洪甸六安瓜片原产地保护区、茶叶主题公园及多家茶谷小院。

2.6 开展结对帮扶

通过项目引导、社会倡导等方式,建立茶叶经营主体帮扶机制,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主要形式有全县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结对帮扶10 余户贫困户,吸纳贫困户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贫困户的茶叶鲜叶和毛茶; 提高贫困户合作社和资产收益分红;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鲜叶采摘、茶叶制作、茶园管理等技术指导和培训,免费发放粘虫板和有机肥;年底慰问结对贫困户不少于500 元,使贫困人口享受到全方位温暖、周到的产业帮扶。

同时金寨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依托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求,主动对接“六安茶谷”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并实施“四色香茗,五朵金花”的茶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县共建模式。将高校的研发主体与金寨县的行政主体、推广主体及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政、产、学、研、推结合紧密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3 精准扶贫成效分析

3.1 茶产业振兴

近年来,金寨县已建成7000 公顷绿色生态茶园,经过多年的绿色生态防控,茶园周边水质已达GB 3838—2002 规定的Ⅱ类标准。 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工工艺, 建设116 个六安瓜片炒制中心,统一配备1030 组液化气炒锅,全面提升六安瓜片制作水平。2020 年生产的六安瓜片超过2000吨, 产值4 亿元, 生产黄大茶、 炒青绿茶等夏茶4200 吨,产值1.15 亿元,产量和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5%、30%,带动全县茶农户均增收500 元。 引进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六安瓜片、金寨白茶、金寨黄大茶等生产线超过20 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标准化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 图1 显示了2011~2018 年金寨县茶叶产量、茶及其他饮料产业产值的发展情况, 金寨县茶叶产量从2012 年的5100吨增长至2018 年的7611 吨,增幅达49%。茶及其他饮料产业产值从2011 年的28160 万元增长至2018 年的 98943 万元,增幅接近 3.5 倍。 可见这 8年间金寨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为金寨县的脱贫摘帽以及当地茶农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图1 2011~2018 年金寨县茶业发展情况Fig. 1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Jinzhai County from 2011 to 2018

3.2 扶贫成效

近年来, 金寨县不断培育和壮大茶叶经营主体,现已建立六安瓜片茶叶联合体10 个、茶叶合作社528 个、茶叶家庭农场540 个,辐射带动贫困茶农8000 余户2 万余人。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由原来的11 户发展到220 户, 带动57 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2019 年底都已实现增收脱贫。 全县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结对帮扶10 余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解除贫困户后顾之忧,吸纳贫困户到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经过多年的打造经营,金寨县茶旅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全县有近20 万人参与旅游相关产业, 共授牌农家小院、 茶谷小院230 家,让10 万农民受益,年带动1000 户以上贫困户脱贫, 茶旅产业带动下的乡镇农民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

3.3 大湾经验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 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 习总书记在大湾村考察时曾叮嘱:“大湾村的发展要搞成风景,不能搞成盆景。”坚持“脱贫攻坚压倒一切”的理念,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战以来,大湾村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发展思路,跑出了脱贫攻坚的“加速度”,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脱贫致富之路。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2018 年,大湾村高质量实现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 年的7120 元增长至2019年的14236 元。 建设完成4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群众129 户439 人,其中贫困群众62 户201 人。 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定制有机茶园3.4 公顷,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2 人,户均年增收7000 余元。 2021 年,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4 展望

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全面开启, 金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凸显区域特色产业的优势, 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取得了显著而有效的成绩。茶产业是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孵化器、催化剂和助推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主要总结了金寨茶产业精准帮扶筑实脱贫致富的路径,从打造生态茶园、创响名茶品牌、壮大经营主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茶产业链、开展结对帮扶、 推进茶旅融合等方面推动茶产业发展,助力茶农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后,针对金寨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茶园、智慧茶园的建设,推进自动化、清洁化生产流水线的应用,完善金寨茶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金寨茶业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进金寨茶业发展,带动茶农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将茶产业打造成为金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

猜你喜欢

金寨金寨县六安
中國“將軍縣”安徽金寨:高速連接長三角 山貨緊俏遊人如織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广西六安金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安徽省金寨县香炉尖-石家湾饰面用花岗岩矿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山区地区小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六安茶香也袭人
金寨红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幸福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