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智慧、创新与知识”素材运用指导

2021-04-20吴正兵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知识分子创造力

吴正兵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

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③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这只是开始,日本已经提出在2021年让机器人参加高考且考上东京大学。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个很可能發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面对当前新时代和未来的挑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情境类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爱因斯坦拒绝回答物理常识问题,并说“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找到答案”。爱因斯坦已经表明:既有知识是固定的,有心有意总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思考的智慧;第二则材料仍然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表明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第三则材料是当代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现状,科技将机器人大量识别并记忆知识变为可能,对部分刻板学习的人构成威胁,对当代应试教育造成挑战。这一点从反面突出了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说,第三则材料正解释了前两则材料。

【角度&素材】

方向一、智慧与知识,思考与积累。

智慧是会学习、会思考;知识是积累、拓展。但我们常常误将知识与智慧等同起来,实际上,知识应是智慧的结果,我们应该先拥有学习和思考的智慧,而不是从一开始为了定义、数据而死记硬背、格式化学习。

相比“声音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一定更愿意回答“是什么鼓舞了您做这些研究”或者“您怎样保持对科学十年如一日的态度”这样的问题。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这个道理。

◇选材进行时◇

人物素材

四年前去世的翁贝托·埃科是作家、符号学家、美学家,也是整个欧洲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埃科拥有渊博知识和敏锐头脑,又一向慷慨地将之服务于公共事务,可是这个理所当然的知识分子却写过一篇文章:《知识分子的首要义务:在无能为力时闭嘴》。

埃科说,知识分子不是万能英雄,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难题”。人们可能会对他期望过高,要求他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发表“独到见解”,然而他的发言往往并不比其他人更加精彩,更具权威。好的知识分子才华横溢,富有创见,可是其创造力也只局限于特定领域。他并非事无巨细都有责任露上一手,谈笑间危机灰飞烟灭。发生火灾,找消防队;腹泻不止,求助于医生;小区卫生不佳,向物业公司投诉,这才是正常的做法。

——《南方周末》

【运用点拨】所谓知识分子,创造力也只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所以再渊博、睿智的人我们也只能称呼其为知识分子,而非“智慧分子”。由此可见,智慧的难得和珍贵,智慧高于知识有其理由。

名言素材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张潮

【运用点拨】读书,或者对一个人、一件事的看法,从只能窥见一角到得见全貌,除了要归功于经验和阅历的增长外,还因为我们不断完善的思考方式。少年浅薄,只能看见冰山一角,中年长远,老年深厚,这不仅是岁月的积累,更是思考方式的转变。

方向二、以好奇培养兴趣,以兴趣引导思考。

现代科技以零件、数据创造了记忆力超群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们的学习模式和很多学生的学习模式一样——记忆、背诵、积累。这就给这些学生的学业和未来的工作生涯带来了巨大威胁,即被机器人代替自己的社会地位。

究其根本,我们和机器人的本质区别应该在于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思考和创造源于好奇和想象。“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什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好奇和想象力代表一个人的探索精神,只有对未知或已知进行探索,才能够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有后来的发明创造,人类社会上才能有巨大的突破与改革。

◇选材进行时◇

人物素材

更早的1994年,也是三百年一遇的大型彗星将与木星相撞的那晚,谭楷记得那天很冷,他们还租了军大衣御寒。许多人为了用小小的天文望远镜看一眼星空,在峨眉山金顶排起了长队,这让谭楷很感动:只要一个民族还有好奇心,还能仰望星空,这个民族就有希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运用点拨】这是关于《科幻世界》采访的一段话。这段话原意是指中国科幻的发展与未来需要葆有好奇心。而事实是,不只科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未来的发展与科技的变革,同样需要充足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来支撑。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思考、探索、创造,让他们成为思想深刻、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极为重要的。

名言素材

我认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是,受教者有没有因为教育而提升了他对某个事物、某个游戏的兴趣,如果没有,教育是失败的。

——郑也夫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童第周

【运用点拨】郑也夫先生作为中国当下著名的社会学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论,其中就包括“学习兴趣论”,他主张孩子“贪玩”,因为“玩”可以引发孩子天性中原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应该根据好奇心和想象力去学习、创造。教育也应该是引导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者应该是鼓舞者,而不是号令者。另两则名言主题与此相同,都提到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成长的重要性。

【素材演练】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高一(5)班

刁昱含

刘慈欣曾说过:“这个奖项是对想象力的奖励,而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优势。”

这和爱因斯坦的话不谋而合。两位都道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现实和虚幻的媒介,是此刻和未来的桥梁。想象源于好奇,又创造无限好奇,因此,好奇和想象各成一体,却密不可分。好奇和想象力意味着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兴趣,而兴趣又进一步指导探索行为——只有对未知或已知进行探索,才能够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才可能有后来的发明创造,人类社会才可能有巨大的突破与改革。于是有“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这样的说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出现。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这种惊异就是对未知的好奇,进而发展成为对未知的探索,再进一步成为开拓、创造,成为一个时期的突破、进步。正如莱辛所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好奇令目光更长远。不好奇的人往往过于安于现状——没有近忧,更无远虑。而好奇让我们看到更遙远的未来,好奇未来是何种面貌,与现在有哪些不同,该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未来……因为这份好奇,才能对未知在心中留有胸有成竹的信心。所谓“居安思危”,其实就是好奇的深远意义。

好奇是兴趣的渊源。“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兴趣像是天赐的祝福,它总在某一时刻关联起你的以往和以后,像福至心灵,像神贯心通,像醍醐灌顶,甚至这些都不足以形容那一刻的感觉。法布尔正是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并且能保持这种好奇,不断探究,才会有如此旷世的贡献;爱因斯坦正是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并且投入毕生精力去探索,方有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造就了天才。

当然,由好奇引出的兴趣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符合当代潮流价值观的,特立独行不是一意孤行,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玩物可以得志。否则像松二爷那样爱鸟如命,像葛朗台那样爱财如命,那是时代的悲哀。而我们身处崭新、蓬勃的新时代,并不需要悲怆的末世情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终归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将“善于”变成“乐于”,“乐于”会进一步成就“善于”,如此甚妙。

【教师评点】以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的话开头,契合文题,找到共通点。同时侧面反映出作者本身对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的了解,也让读者看到现代中学生的关注焦点和阅读场域。文章提出“想象和好奇各成一体,又密不可分”,论证充分,说理充沛,外国科学家的名言点缀其中,中国古典的文句信手拈来。最后,文章归结,提出无论“想象”还是“好奇”,重要的是“善于”“乐于”。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知识分子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