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美则美,万象皆深

2021-04-20任秋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的材料

任秋祯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

1.2020年7月,第十届北京电影节宣传海报公布,炫彩的玻璃切面组成的天坛造型,配上灰色底色和“不走心”的黑体字,很快被网友吐槽为“PPT做的海报”。但不少设计圈人士却认为海报的设计语言非常“当下”,甚至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公共领域吐槽海报,这缘于一批批丑陋的海报给大众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了。但这次北京电影节的海报不一样,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丑能一言以蔽之的。不妨再品品、再听听、再等等,然后再下结论。

2.看不懂时钟的变形扭曲就喷,看不懂小便池登堂入室就喷,看不懂坐那与1500只大眼瞪小眼的行为艺术就喷,看不懂眼花缭乱的波点到处展览就喷……然而,这就失去了认识达利、马塞尔·杜尚、玛丽娜、草间弥生这些艺术名家的机会。黑格尔的著名观念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感性和理性,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是艺术审美的门槛,需要一点主动亲近去突破。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这是一篇组合类材料作文。我们初步审读两则材料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艺术/美学”欣赏而言;再认真审读每则材料:材料一分为两段,第一段呈现事件及大众态度,第二段是对这一事件的议论分析,其中“公共领域吐槽海报,……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丑能一言以蔽之的”一句是对人们态度的原因分析,“不妨再品品、再听听、再等等,然后再下结论”是建议;材料二,抓关键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感性和理性,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及“需要一点主动亲近去突破”,这两句都是对人们鉴赏“艺术”提出的方法和建议。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是同质的,彼此之间有交集,考生可从它们的相同点立意行文,即:对待美学或者艺术,我们要主动亲近提升欣赏能力,同时,持着一种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它们。

【以文释材】

心美则美,万象皆深

江西会昌中学高三(9)班 郭小雨

《归去来兮辞》中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对此,钱钟书先生认为,其中“南窗”表达的是陶渊明对于美好、享受的向往,“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①

人生的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我们透过大大小小的窗口体会着美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当下,我们乘借新媒体时代信息共享的便利接触大千万物,各种关于美与丑的事物充斥于网络空间,也在“聚光灯”的作用下为我们所观察评价。

【开释①】开篇作者使用诗文,并引入名家钱钟书对诗句的解读,巧妙地过渡到对“审美”这一主题的议论上来。之所以说“巧妙”,是因为作者不似寻常一般直接插入诗文,而是对诗文作了一番解读,让读者一方面对本处引用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自然结合,论证手法运用纯熟。关于审美主题的名言、诗文等不少,考生同样可学习借鉴本文作者的用材之道,选取适当的诗文,并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显得厚重,充满文化韵味,还可以扩充文章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考生也可直接概述材料,接着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进而得出论点;也可以选取典型的故事作为开头,提升文章的趣味性。

【素材拓展】

1.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人民日报《美育是一种刚需》

2.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这世上会画画的人很多,懂得美的人却很少。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人民日报《美育是一种刚需》

【素材点拨】两则素材虽然都是表达“大众要培养一定的审美”,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考生可选择材料1以故事切入,引出对于大众审美的分析议论。而材料2则可在概述材料后作为道理论证对材料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得出观点。

审美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差异化的审美标准也决定着审美评价的不同。第十届北京电影节宣传海报,炫彩的玻璃切面组成的天坛造型,配上灰色底色和“不走心”的黑体字,被网友在公共领域吐槽为“PPT”做的海报。而对此,不少设计圈人士却认为该海报的设计语言十分“当下”。诚然,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同一个事物的审美上出现差异,归咎于个人审美倾向的不同,是审美体验私人化特征的体现。因此,表达我们对新鲜事物独特的自身审美感受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在信息空间的发酵下,当我們遇见那些反流行元素、超越我们审美体验的作品,网友们总是“群策群力”,对其施以毫不留情地吐槽批判。②对于陌生的东西上来就“喷”,仿佛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开释②】以上两段中,作者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并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差异对材料进行分析。道理论证重在分析情况、讲明道理,好处是观点醒目,但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一味地抽象说理,难免给人枯燥之感。若在说理的同时能借助一些典型的事例,这样将使自己的观点更易被人接受。

【素材拓展】

1.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歌德

2.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庭院景观,叫“枯山水”。用砂石来代替“水”,辅助放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头,构成了一个缩微式的园林景观。这些精益求精的日本工匠,会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打磨每一颗石子,让砂石上面的纹路能够很好地表现水的流动。据说,“枯山水”的产生,源自于日本京都的缺水地貌。

——月月《生活美学,不止是你以为的精致或极简》

【素材点拨】“枯山水”是侘寂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侘寂美形式多样,但都在传达一种观念,那就是“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这就是侘寂美学。无论是歌德还是“侘寂美学”,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美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我们去发现。考生若能在文章中穿插使用素材2,作为事实依据以得出“发现美,尊重多元化审美”的结论,那么就能将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表达更为生动准确。而在文段末尾加上素材1作为引用论证再次强化观点,观点也将更深入人心。

而在流量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这种趋势更是愈加明显。比如,看不懂时针的变形扭曲就喷,看不懂小便池登堂入室就喷,看不懂眼花缭乱的波点到处展览就喷……结果就是,我们在错过了认识达利、马塞尔·杜尚、草间弥生这些艺术名家的同时,也错过了多元审美观碰撞所带来的整体审美水平提升的大好时机。我们所批判的事物陷入舆论怪圈,我们自身也为周围纷繁偏激的言论所裹挟,从而自筑审美“围城”。

事实上,在审美环境愈加复杂的当下,我们其实已经很难以一句好坏美丑的简单概括来对事物作出实质性评价,也无法用“大众”还是“小众”这样被动而庸俗的标签去界定美的种类。因此,在遇见新奇审美元素的时候,即使我们很难以现有的审美经验加以解读,也不妨再等等、再听听、再品品,然后再下结论。

可以预见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必定向着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保持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去面对新鲜事物,对于创作者和受众群体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抉择和考验。我们呼吁受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主动接触藏匿在“聚光灯”背后的具有独特审美的作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包容万象。这并不意味着随大众观点摆动,抑或是陷入“沉默螺旋”,而是要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辩证看待。独特审美的养成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调动我们的感性认识。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所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③这便要求我们客观看待事物,既要调动个人理性认识也要调动感性认识,以便找到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而不是一味地赞扬或者贬低。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文学的解读。心美则美,万象皆深,这也是我们对于大千万物所应该拥有的包容态度。“参差多态乃是世界本源”,审美的关键在于敞开胸怀,放出眼光,对艺术一视同仁地尊重和欣赏,才能更好的拥抱大千世界。

【开释③】以上文段中,作者并未局限于对材料的分析议论,而是由当下人们因审美经验的“去异化”上升到对“文化环境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下审美心态的转变的分析,提升了文章的思想高度,而划线处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话,又使晦涩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另外,作者在陈述“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具有独特审美的作品”的同时,还强调了“不能随大众,要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辩证看待”,说理不偏斜,彰显辩证思维。

【素材拓展】

1.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伏尔泰

2.品味使人独特,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只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听古人的雅乐,泛读书籍,欣赏大师的绘画,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多给孩子接触美好事物的机会,也不是一件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接觸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这些对美的感知和享受会藏在他的脸上,浸润他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平凡的生活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

【素材点拨】罗曼·罗兰曾经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学不一定意味着高雅、高级、高消费,也不代表着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真正的美学,应当发生在众生身上,发生在原本“苟且”的生活里。上面两则素材虽然乍看起来并不相同,但内核统一,皆指向对美的感受力,考生同样可灵活运用素材,以替代文章中划线句子。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美的材料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