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概·孤独·差别·生机·自律
2021-04-20
气 概
“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这是张爱玲在1954年翻译《老人与海》时写下的出版序言。“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种风度、一种气概。”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紧张下保持从容,不大呼小叫,做该做的事,就是人在旅途中最好的傍身锦囊。
张爱玲是聪明的读者,在《老人与海》里,老人在危急存亡粮尽水缺时,向自己发出命令:“我只需做一桩事,头脑要清醒。”无论鳅多么难吃,为了生存,他还是细细咀嚼吞下去。“为了生存”四个字用起来稍微言重夸张,可是却很务实。
在旅途中,我们经常遇到大大小小的阻滞,在海明威笔下的老渔人身上,我们知道要保持从容与头脑清醒——虽然不幸地大呼小叫似乎越来越有用。
(文/黄洁玲《人类该有的风度》)
孤 独
那天看了作家冯唐拍摄他母亲的一个小视频,俩人一问一答,瞬间被老太太圈粉。
冯唐问:“您觉得幸福吗?”
冯母:“当然幸福。”
“那什么是您感觉最幸福的事?”“人都爱我。”
“那怎么没人陪你一起过?”“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不去打扰别人,我自己过。”
“那您孤独吗?”“不孤独,我是孤而不独。”
冯父去世后,老太太一个人生活,理应有些孤獨,但是从简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八十多岁的冯母如冯唐所言,她还是蒸腾着热气,每一刻都在沸腾。
孤独是什么?林语堂的解释最为美妙:“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孤独原来是一幅市井图,置身于繁华,出世者则孤独,入世者则不觉孤独。冯母有一个如此热闹的灵魂,当然不会感到孤独,所以,她说自己是“孤而不独”。
(文/梅莉《孤而不独》)
差 别
立春前几天,我在旷野里给一棵树拍照。虽然还是严冬,它已经长出了嫩芽。而其他很多树,还在死气沉沉的梦里。阳光下,我看见这棵树枝条高举,每根枝条都参差不齐。
一棵树尚且有如此不平等,遑论万物。万物本来清净,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当我们人为地强调物物平等时,平等就消灭了万物的本性。
世人费心劳力,寻找平等的乌托邦,最后只寻回了血流成河。大自然孕育万物,崇尚的是有差别的乌托邦,你寻不寻它,它就生长在那里。
(文/熊培云《追故乡的人》)
生 机
南极是我去过的最安静的地方。在广袤而单调的风景中,除了自己的声音,那里没有任何人为的动静。
在南极点,有一个美国人建的基地。科学家和后勤人员在这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有一年,一共有99个人在基地过圣诞节。其中有一个人拿出99块石头,发给大家做圣诞礼物,自己也留了一块。这些人在好几个月里没见过一块石头。有些人甚至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只能看见冰和人造的东西。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观察和感受自己拿到的那块石头。他们把它握在手心里,感受着,没有人说话。
(文/艾林·卡格《世界上最安静的大陆》)
自 律
那天,我遇上一位来哈佛读博的天津学生。他说,他来哈佛的第一天,导师就给他讲了哈佛的规则:自律,自律,再自律!具体讲,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好长计划,做好短安排。长计划就是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短安排就是每天要有每天的生活、学习日程,并且要雷打不动、不打折扣地严格执行。接着,他打开手机,给我看了他当天的日程安排:早6点起床,晚10点上床睡觉。中间,几点吃饭,几点听课,几点进图书馆,几点做作业,几点学西语,几点听“幸福课”,几点锻炼,睡前还要检查一天的安排收效如何。
我禁不住问:“践行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太累太苦了?”他回答:“人生有规划,日程有安排。要一丝不苟,认真执行。为整个人生设立好目标,由子目标构成总目标。这样,人生就连贯成一个流畅的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成功的过程。有成功,就会有喜悦。于是,实现每天的程序,不是煎熬,而是一种很开心的享受过程。”
“对不起,我该去做下一项安排了!”他看看表,向我告别。
人生没有奇迹,全靠自律。
(文/武宝生《哈佛规则》)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