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在高职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20李樨陈月明陆康英李落叶
李樨 陈月明 陆康英 李落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必须推进林业法治建设、依法治林。而林业政策法规课程的开设是高职院校为实现林业法治建设、依法治林提供林业执法人员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摸清该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实践状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增进课堂知识传输效率,对提高当代高职生的法律素质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特点,根据林业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将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引入林业政策法规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通过阐述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和综合实施过程,探讨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法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性质及任务
根据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林业技术、林业经济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等林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岗是该林业类专业学生从业的主要岗位之一。本课程是以林业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的理论学习为主,穿插林业专业技术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案例的能力,能从事林业执法活动,有利于推进林业法治建设,将“依法治国”生动运用于“依法治林”。
(二)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教師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未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学生操作实践为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三是考核内容单一,仍以传统学科教育考核方式为主,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理解创新能力的考核。四是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以案例分析、庭审观摩、参观考察、文书撰写等本科院校常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为主,上述实践教学形式因其固有特点,不能较好地契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理念。
鉴于此,如何培养具有实践性、专业性、技能性的综合型林业人才,将学到的、有限的法律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问题和纠纷能力,使毕业学生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这对于林业政策法规这类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来说,实践性课程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分析
模拟法庭教学方法是培养和锻炼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实际或虚拟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模拟诉讼庭审的各项准备环节和最终的庭审,借此来锻炼法学专业学生理论及实务能力的一种课程形式,在各大司法职业院校均有设置。其作为一种常用的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法务工作的内容,培养法律职业道德。
(四)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实施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仍以案例教学为主,即在课堂讲授中,通过“案例导入+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教学环节,将需讲解的各知识点贯穿其中。虽然案例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但显然已不能满足林业政策法规课程的改革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教学标准不断完善的要求。
目前,林业行政执法和服务相关岗位是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之一,该类岗位要求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政策学习能力。而将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实践教学中,不仅是将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在学校环境下结合的最佳模式,也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变通、沟通能力,更可为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下文将探索模拟法庭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林业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注重让学生实际参与案件,让学生亲自面对各种案件,增加对林业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
二、模拟法庭案例教学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1.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时间选择
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身法律技能,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时间应合理恰当,最佳时间为学生已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林业法律法规之后开展。此时,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实践,可初步认识和了解真实的法庭庭审,将林业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案例教学中去。
2.模拟法庭案例教学内容安排
结合林业发展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实际过程中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和法律纠纷,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实践任务设计。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林业政策法规课程共68学时,16学时为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课。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石荣胜主编),全书共10个单元,经过整合后为8个教学项目、18个学习模块,其中可实施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模拟法庭案例实践教学耗时较多,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过多实施模拟法庭易使学生学习兴趣消耗殆尽,建议一学期开设一次即可,教师可根据授课专业特点来选择实施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
(二)教学准备
实施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能运用法律逻辑思维正确分析处理破坏林业发展管理的违法行为及各类林业纠纷案件的能力,成为具备林业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提升模拟法庭模式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包括建立教学管理体系、收集法律案例和编制案例教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及搭建模拟法庭。
1.建立教学管理体系
为保证模拟法庭式案例教学顺利开展,取得预想教学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模拟法庭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和实践成绩评定标准等内容。并根据“职教20条”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适时组建高水平非法律专业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2.法律案例收集及案例教材编制
构建以模拟法庭式实践教学要确保模拟的还原度及真实性,这需要严谨真实的法律案例和高质量的案例教材。
(1)法律案例收集和选择
案例收集途径方面,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上网搜集信息,也可深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整理总结实际工作岗位涉及的法律问题与案例、收集情境素材与案例,并将常见法律问题与案例转变为可用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到:一是注重时效性、影响性、综合性和可辩性,即尽量选择发生时間较短,社会影响力大,且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案件。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出现和扩散,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凡是违反《决定》规定且影响范围大的都可作为案例素材。二是要考虑到所收集的案例是否便于采用模拟法庭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以及所选案例能否融合多项林业专业知识,以便学生在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时也能回顾专业知识。
(2)案例教材编写
想要收集的案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需将案例素材转变为教材。现阶段所选用的课程教材内也附有少量案例作为授课辅助材料设置在每个项目中,案例数量少且缺少对案例的详细梳理分析,较难利用此类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实践的教学内容。因此,设置该门课程的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师创新团队应联合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编写一本与林业政策法规课程配套的、适用于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的案例教材。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利用该门课程现有的评价标准去考核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不具有针对性,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理解创新能力考核标准。因此,应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构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包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性、学习投入度、小组配合度、教师对庭审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等内容;总结性评价包括学生的案情解析力、临场发挥力、教师对选用案情的熟悉程度、对庭审过程的掌控能力等内容。
4.搭建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教学实践的场所应当要严格依照正规、标准的法庭布设,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法庭庭审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模拟法庭场所应准备:
(1)准备必需的硬件设备如审判桌椅、角色服装、各类徽章等,并布设场景。
(2)配置如电脑、投影仪、照相机、手机等设备。
(3)准备相关的重要法律文本文书。
(4)准备参阅资料,如相关法律条文解释的文本、书籍和法庭用到案例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
模拟法庭案例实践教学相较于一般的案例分析课程,呈现出互动性强、流程连贯性高的特点,要求也比传统课堂教学更高,所以应建立主动灵活的教学流程、严谨真实的法律案例。
1.庭前准备
(1)案例准备与分析
案例的准备环节是模拟法庭教学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准备。
①案例学习与小组分享
按照实际授课进度,从案例教材中挑选本次模拟法庭的案例,将与案例相关的材料,包括该案例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和条文及处理结果等均提前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思考、交流,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②熟悉流程,编写脚本
一个完整的案件程序通常包括会见双方当事人、调查、立案、法庭审理、法庭宣判、最后执行。在传统法学专业模拟法庭的教学中,较注重案件审判环节,忽略案件的其他流程,这不利于学生真实感受和掌握完整案件程序。而实际案件处理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改变,导致无须经历所有案件程序即可结案。因此,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不应仅注重法庭审判的模拟,对于案件的其他程序流程也应同样注重,增加模拟法庭程序性事件的真实感,这有利于把模块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实际应用性的知识,让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更明晰的认知。
为了保证模拟法庭能顺利开展,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师生可根据案例内容共同梳理案件流程、设计模拟脚本,以便把控模拟法庭实践流程,减少突发状况,带来实践效益最大化。
(2)角色分配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合理分配模拟法庭的角色。角色主要分为原告组、被告组和审判组。为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组建不同角色的团队,并积极查阅、收集和准备相关材料,未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则可以旁听模拟法庭的审理过程或协助参与扮演角色的组员查阅资料。
在角色分配和准备过程中,学生能对所参与的角色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包括对参与角色的职能范围、职业特点、职业素养等方面,这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司法类角色的真实体验,提前接触执法岗位,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审议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商合作能力。
2.开庭审判
开庭审理是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庭审过程依据操作流程包括陈述、举证、辩论、宣判。开庭审理能否顺利开展并按预期作出审判结果取决于前期准备庭审相关资料的充分程度,也取决于学生能否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身临其境地分析案情、解决纠纷。因此,开庭审理的实践过程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干涉过多,应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观察,让学生主导进程,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
在庭审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吐字清晰,语速适中,不宜过快,关键重要信息尽量采用语音、海报纸及课件共同表达的方式。庭审过程必须做好记录,除了专门担任记录员的学生记录之外,还应通过庭审录音或者视频录像等方式记录。教师不仅可将录音录像作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回顾分析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将录音录像作为教学资料,思考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及时总结重点、点拨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庭后总评
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和评价。主要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
(1)学生评价方面
学生作为模拟法庭的主导者,他们的评价结果非常重要。学生评价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和组内成员互评。评价顺序可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组内成员互评。学生评价的好处体现在:
①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较好地提高自我审视能力,反思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
②学生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的方式,可锻炼学生对人的观察能力,不仅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也能够在合作中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
③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能使得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④学生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师对此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反思的参考依据。
(2)教师评价方面
教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①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从庭审的效果进行积极实践教学反思。
②评价模拟法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盲点。通过边重播录像视频,边点评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掌握庭审技巧与方法,领悟诉讼的核心问题,也进一步梳理林业法律法规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庭审案例相关的法律条文。
三、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与总结(一)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局限,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保证模拟法庭的顺利开展,学生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工作,不同的案件,运用不同的法律知识,有的案件还涉及诸多林业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需具备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归纳整理相关法律依据的能力,以及对林业行政管理和林业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等。因此,开展模拟法庭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也可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达到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以学生为主导和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共同完成模拟法庭
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学生始终是执行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实践各环节,自己动手办理具体案件,反复实践,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审阅学生准备的庭前文件、法律文书,记录、考查、点评学生出庭情况,并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实践结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林业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这样的实操过程中,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潜能,培养综合素质。
(三)深化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模拟法庭案件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通过模拟法庭中角色扮演,理顺林业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把模塊化、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实际应用性的知识。通过这一实践性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之中高效地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同时,通过模拟法庭案件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引导学生积累日常生活常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
四、结论
林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既定的、枯燥的法律法规条文的学习,学生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所发生的林业纠纷问题,使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与传统课堂案例教学法相比,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运用所学林业法律法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学生在体验法庭诉讼的审判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较好解决了林业法律法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但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在林业政策法规课程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广大高职教师应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职业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使模拟法庭案例实践教学能够得以更加顺利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石荣胜.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1-2.
[2]周景安.试析模拟法庭教学的功能意义[J].法学教育研究,2012(01).
[3]姜玉.以模拟法庭为平台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7(05):74-75.
[4]赵密蓉.高职《林业行政执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3):46-48.
[5]赵海燕.我国实践性法学课程建设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3 (15).
[6]姚建涛,杜庆贵.关于模拟法庭教学的若干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03).
[7]贵立义.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06):85-87.
[8]宋春燕.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北方经贸,2008(04):159-160.
[9]刘惠芹.旅游法规课程的实践性互动式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1(02).
[10]唐菀阳.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认识误区和理性选择[J].高教论坛,2015(04):115-118.
[11]李昌庚.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青春岁月,2010(12):78-79.
[12]安勇华.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9 (04):41-45.
[13]罗晓萌.模拟法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之重构[J].法制与经济,2015 (02):121-123.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