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史学视角探析《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出版价值

2021-04-20王博文李新宽

出版广角 2021年4期
关键词:史观史学分流

王博文 李新宽

【摘要】《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部经济史专著,该著作立足于新史学研究,运用整体史观、比较史观、唯物史观和计量史观等方法论,对世界核心地区的经济命运在1800年左右出现的大分流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新史学文献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力。

【关  键  词】《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史学;彭慕兰

【作者单位】王博文,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李新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7ZDA2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1;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4.028

社会经济对人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正是依靠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人类社会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然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长期以来,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始终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为此著书立说。其中,著名的世界史、全球史学家和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彭慕兰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撰写了代表性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以下简称《大分流》)。

一、《大分流》的出版情况

1.出版背景

(1)研究课题来源

“欧洲中心论”亦可称“欧洲例外论”(Exceptionalism of Europe),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看待整个世界的思想。该观点认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这种思想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经过19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欧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究竟有没有特殊性和优越性?是不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欧洲和亚洲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发生了分流?这些成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他们针对这些问题发出不同的声音。彭慕兰的《大分流》一书就是在争鸣的过程中,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假设和探讨而撰写的。可以说,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是该书研究课题的来源。

(2)方法论支撑

新史学(New History)一词源自法语术语(Nouvelle Histoire),其史学流派可以与文化史、再现历史和思想史等紧密联系起来;新史学对历史进行整体性比较研究,因此,它也被赋予了“整体史”的标签。20世纪初,新史学运动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流派”“美国计量学派”等史学流派。随着新史学运动的兴起,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開始运用新史学思想开展史学研究,彭慕兰所著的《大分流》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彭慕兰以世界经济的历史和发展为研究重点,围绕世界经济的本质和形塑世界经济的因素,从人们的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消费率、工资水平、环境退化、婚姻生育率、重要日用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广角及自由度等方面,比较论证了世界核心地区的经济命运在1800年左右出现的大分流趋势,有力地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思想。由此可见,新史学为该书的撰写和出版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3)能力和实践保障

彭慕兰是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华文明情有独钟。他一直把中国历史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史方面。通过对中国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他的第一本书《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于1993年出版,他在书中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反思,研究了清末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经济和生态,并思考了全球市场和军事竞争对中国的影响。这些考察、研究和思考为《大分流》的撰写提供了保障。

2.出版情况

《大分流》一书,英文版于2000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在2001年、2007年和2021年先后3次再版;中文版经史建云教授翻译,于200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在2003年、2008年和2016年先后3次再版;该书还经黄中宪翻译,于2019年由卫城出版社出版。总体来看,该书出版后风靡世界,受到普遍欢迎。

二、《大分流》的研究内容

1.内容体系

在《大分流》一书的三部分内容中,彭慕兰对欧洲、中国、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创新性论述,脉络清晰,内容充实。

第一部分,彭慕兰从对1800年以前欧洲存在的一种内生的经济优势提出质疑入手,采取比较史学的方法,在第一章里围绕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等主题,引用欧洲、非洲、亚洲(特别是中国)等许多地区的大量数据实证,论述了在1800年之前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资产积蓄上的优势,其经济发展也和其他地区相差无几。之后,彭慕兰对1750年前后欧洲“科技优越”的主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论证,提出欧洲的技术革新浪潮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在很多领域拥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如果没有能源革命所必需的煤矿和欧洲海外殖民地缓解其资源制约,欧洲之后不可能取得领先的发展地位。在第二章里,彭慕兰以“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为主题,着眼于市场和相关制度,首先,从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三个方面对中国和西欧进行比较:由于受到习俗惯例和法律制度规定等限制土地利用因素的影响,16—18世纪,与欧洲(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相比,中国的农业更为市场化;从中国与西欧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欧,都不是一个运行平稳的新古典主义劳动力市场。其次,彭慕兰把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相比较,提出“‘勤劳革命在欧亚大陆同时存在,甚至中国的劳动利用要比欧洲更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西欧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对其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是通过欧洲与其他地区的紧密联系实现的。

第二部分第三章里,彭慕兰从分析由生存导向型消费行为转向新式消费(奢侈消费)需求入手,围绕文化和制度变革、需求差异对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洲际间的比较。从中发现,在1800年之前,西欧和中国、日本、世界其他地方在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和“消费至上”的态度方面的差距很小,且没有任何确定优势,只是在新大陆白银的开采、亚洲(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以及新大陆的生产体系方面存在差异,这有利于欧洲消费行为的扩张。在第四章里,从否定“社会一般结构和与商业所有权相关的具体规章为欧洲商人在积累资本、保护资本不受政府剥夺、理性配置资本等方面提供了优势条件”的观点切入,围绕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进行比较,提出产生于欧洲近代早期所有权的新形式和欧洲各国竞相增加税收的国内政策,都没有使欧洲在1800年以前形成更有利于其生产活动的环境。相比其他地区来说,欧洲的优势在于政府的许可和垄断,以及远距离武装贸易和殖民化的成果。总之,与其他经济核心区域相比,西欧的文化和制度具有一些潜在优势,但这只是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当时的欧洲不存在“生产的资本主义形态”或“消费社会”。

第三部分第五章里,彭慕兰通过对西欧和东亚生态问题的比较,有力地阐述了“欧亚大陆人口最稠密、受市场驱动的商业高度成熟的核心区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尽管核心区试图通过与旧大陆人口密度较低的“外围”区域进行远距离贸易,从而解决因生态紧张而带来的粮食危机、燃料建材短缺、纺织纤维短缺和土壤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但由于运输成本高、“外围”区域政治经济的限制和低水平的需求、区域间制造业生产能力差别小等原因,核心区和“外围”区域彼此之间进行贸易非常困难。在第六章里,彭慕兰围绕“土地制约的解除”这一主题展开比较讨论:在工业化时期,欧洲特别是英国,利用煤矿与蒸汽综合体发展的有机结合、新大陆的市场与资源,减轻了其土地和能源供给紧张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一系列发明创造、市场扩张和第一个“现代”核心区(西欧)与第一个“现代”外围区(新大陆)的全球性关联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大西洋世界的突破。

综上所述,彭慕兰认为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在1800年出现分流:1800年前,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之后,欧洲经济发生了实质性突破。

2.著作特点

《大分流》的体例特点主要体现为贯通性。彭慕兰把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人口、资本积累、技术、市场经济、消费、投资、资本主义、生态制约和工业持续发展”所有主题横向贯穿于对不同时期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讨论之中,对每一个主题的论述都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具体采取了“提出讨论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比较研究—得出讨论研究结论”这种“问—论—答”的方式進行布局谋篇,视野开阔,主题突出,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便于读者对著作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

《大分流》的内容特点主要体现为“全微性”。彭慕兰在撰写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样本史料来源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来源于多个大洲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来源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三是来源于各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同时,彭慕兰在著作中充分运用新史学思想,从微观史学入手,大量引入社会上普通大众的生活资料,通过透析他们的生活情况审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凸显其“全微性”的特点。

《大分流》的研究特点主要体现为综合性。彭慕兰在研究过程中,把历史学研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和计量学等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了整体史观、比较史观、唯物史观和计量史观等方法论进行史学研究,充分体现了新史学的研究特点。

三、《大分流》的出版价值

1.对新史学的贡献

彭慕兰是当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撰写的《大分流》对新史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传承,二是创新发展。作为一部经济学专著,该书从整体史观出发,把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本着历史研究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改变了传统史学研究更侧重于政治史和“伟人”史研究的偏向,引入了大量反映普通大众生活的史料,使历史研究在内容上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综合运用了整体史观、比较史观、唯物史观和计量史观等方法论,并且在计量史观方法论中应用了大数据。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新史学思想,对新史学思想的传播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在成功运用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还对比较史观进行了创新。在该书中,彭慕兰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而是从科学研究的高度进行比较,比如围绕每一个研究主题,他都是先做出假设和质疑,提出与此主题相关的几个问题或观点,然后再进行比较或验证,从中得出结论。

2.学术价值

《大分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成果对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以及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和计量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出版以后在史学界引起了学术争鸣,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如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多处使用真实性不够的二手和文学资料;在阐述“新大陆和西欧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时候,主要论述了双方的互惠互利关系,而对西欧在新大陆的高压统治和殖民贸易谈之甚少。

3.现实价值

《大分流》从“全球性关联”的诸多因素阐述了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这说明世界经济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共同体。中国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立于世界经济发展潮头,全面实现现代化,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的配套改革,以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稳步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之所以在1800年时出现了大分流,技术革新的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世界经济的发展之所以在1800年出现分流,地理生态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与中国相比,1800年之前英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包括“煤矿幸运的地理位置”在内的生态性因素。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大分流》更重要的出版价值在于它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启示作用。而坚持“历史的连续性、持续的关系或必然性,以及史实之间内在的、合理的关系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原则,正是新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 史建云,译.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彭慕兰.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 马俊亚,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Prasannan Parthasarathi. Review: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by Kenneth Pomeranz[J]. Past & Present, 2002(176):275-293.

猜你喜欢

史观史学分流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史学漫画馆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