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理论的转型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转向

2021-04-20潘琼阁

出版广角 2021年4期
关键词:版权保护数字

【摘要】技术思想家将技术作为不断进化的整体,促使人们看待数字版权技术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技术的发展给版权保护领域带来各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们探讨技术的多面性,肯定其能嵌于综合保护策略之中,是平衡多方利益的关键;数字技术让不同的版权理论传统得到重新思考;技术话语策略更是丰富了版权保护综合策略,并使技术自身获得整体观照。《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追踪与分析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这24年间的发展进程,契合技术转型趋势,所得出的结论标识当下发展,预测未来趋势。

【关  键  词】技术思想;技术范式;版权保护;数字技术

【作者单位】潘琼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D923.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4.007

“我们基本摸清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路径,看到了它正从最初的重点保护向综合策略转型的趋势。” 张立在2019年5月出版的《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中如是说。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正在转向,我们看待数字版权技术的思维方式也在转向,技术终将改变一切。

一、技术理论转型

技术研究的理论已经转型,技术不再是工具,也不再是背景。技术思想家将技术作为不断进化的整体来看待。

凯文·凯利创造性地将科技整体视同于与生物体有相似进化过程的技术体,是与六大生物界共同进化的“第七界”,是人类“思想延伸出来的形体”。他从人类史、全球史的宏观视角追踪科技体的完整进程,通过科技体的眼睛看世界。

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自己创造了自己”,是一个自循环过程。同时,技术并非封闭的,技术的建构不仅来自已有技术的组合,还来自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利用,而经济在技术组合过程中有所发展。如果说我们把技术看作世界的背景,那么是这个背景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卡斯特说,技术就是社会。他认为,现在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技术转变:我们据以思考一切过程的范畴正在转变。

在版权保护研究领域,保罗·戈斯汀在《著作权之道》里有精到的论断:“著作权从一开始就是技术之子。”他深入探讨了技术与著作权、权力、法律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二、版权保护综合策略

技术保护在版权保护中确实是法律变得无助时“无奈之中的唯一选择”。但技术保护不只是一种补充辅助的保护手段,更是版权保护网络中的渗透性因子和结构性要素。基恩指出:“阅读,最为隐私和隐秘的现代个体经验正在被改造成一种烦人的社交景观。”在阅读也趋向社交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技术不再只是工具,它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也关涉人们的感受、思想、價值、信念、愿景。相关主体不再以版权方为核心,而是形成版权方、传播方、使用方等多边博弈。

近年来,不同学科的相关人员对版权保护的讨论已多元,并且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

1.现实实践中技术的多面性探讨

技术发展给版权保护领域带来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传统版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版权人,技术发展让其他主体包括使用方、传播方等也进入版权保护的关注视野,甚至延伸到创作者与使用者合二为一的新主体。研究者探讨的内容涵盖不同利益方通过技术向版权规则施加的影响,以及技术本身为平衡不同主体利益而提供的新可能性:既维护版权人的正当权利,也注意过度保护对信息传播的阻碍;既探究遏制传播方对技术措施滥用的方法,也探究如何平衡传播方的利益;既思考防止使用方侵权的办法,也研究保障使用方的合理使用权利、隐私权等的机制。

传统版权保护单一、静止的模式受到诸多质疑,多样、动态的版权保护模式得以提出,其不仅被视为法律层面的工作,也被视为技术、社会、经济、伦理等多层面互动的过程。

在多元声音中,诸多讨论并不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技术的发展,而是发掘其在版权保护中的多面性,肯定技术是高效的治理手段。如《版权内容过滤措施与用户隐私的利益冲突与平衡》一文探讨版权人、传播平台和用户——尤其是后两者在隐私问题上的冲突与平衡。文章肯定了使用版权过滤措施的必要性,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技术,而在于如何使用技术。相关人员在原则、标准、法律责任、权利救济措施等方面对技术进行严格规制,可以降低用户的隐私风险。《从“通知移除规则”到“通知屏蔽规则”——〈数字千年版权法〉“避风港制度”现代化路径分析》一文则基于《数字千年版权法》探讨如何平衡版权人与传播平台的利益诉求,提出将标准技术措施内置于规则中,能够降低治理侵权的成本,既使版权方和传播平台的边界更清晰,也使双方的合作机制更合理。

2.传统版权保护思想的再思考

在现实问题和版权实践过程的背后,有思想价值的支撑及不同思想价值体系的冲突。

数字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版权保护历史中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凸显,有关版权保护法律的不占主流的价值体系因此受到重视,研究者对不同的传统版权保护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如《技术规制:数字平台版权价值体系的重构》一文认为,数字技术在复制和分享方面的高效,挑战了版权法及其实践模式。这种挑战实际上将两种传统的版权价值体系的竞争锐化。文章梳理了现代版权政策历史中偏向法律控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体系,以及早期版权法中强调社会文化公共利益的价值体系。而在学理中,对传统理论的重新思考,又涉及版权保护从以法律学为主的视角转换为社会学的视角。在实践中,文章探讨技术规制与法律控制、文化规范的互构。

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的应用,对传统版权思想的挑战更为深入,且具有颠覆性,直接触及版权概念的界定。其打破了版权保护以独创性对作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视的判断标准,令研究者重新观照传统版权保护制度中人类创作的独创性判定。围绕人工智能创作与版权法保护的问题,研究者们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法律、技术拥有者、资本、利益等的关系。

3.版权话语的技术话语策略

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思想价值的理论基础,有学者探讨了版权话语与技术的议题。国内对版权话语的研究很少,但为数不多的成果也为版权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扩展了这一领域的广度,技术话语策略更是丰富了版权保护的综合策略。

彭桂兵介绍了杰茜卡·雷曼的数字版权话语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理论,分析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文化保护叙事话语联盟与《广州日报》和《新京报》为代表的财产管家叙事话语联盟之间的话语论争。他将今日头条话语策略的中心——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话语,与版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关联起来,并在文章末尾提出利用技术手段可以保证两类联盟继续遵循各自的话语逻辑,并保障其在版权保护中的合法性。

三、整体技术史观照下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追踪

综合策略转型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其深度参与结构化版权保护网络的过程。在综合保护策略中,技术不仅应该进入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结合的整体网络之中,其自身也应获得整体的观照视角。在整体网络之中,在历时和共时的视野下,对不同类型的保护技术进行集中的深度观察,能够使综合保护策略中的技术设计更合理,技术嵌入更紧密。《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可谓应势而生,是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集大成之研究。

我国学界针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不乏不同类型技术的集中研究。如2011年出版的《数字媒体的版权管理与控制》涉及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包括加密技术、Rootkit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和权限表达等。2013年出版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及其应用》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分为9大类,分别对技术本身进行介绍。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共时的、纯技术的视角。

《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是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进程进行跨世纪追踪与分析的一部作品。这一研究取向本身便契合技术转型的趋势,也暗含认识论上的转型。我们不妨以新的视角来阅读此书,亦以新视角来观照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全书以1994年—2017年这24年间的发展进程和“九国两组织”(九国为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两组织为欧洲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空间为背景,对覆盖数字版权保护主要技术门类的57项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呈现技术史的整体观照视角。

对于指数级的技术进化,其长度很难用生物体进化时间来衡量,“进化的进化是变化的二次方”。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由最初的试验成果演变为广泛应用的热门技术,由最初的加解密单项技术发展为囊括加解密、数字水印和媒体指纹等多个门类、众多细类的庞大技术体系。时间序列的历时观察和可视化呈现贯穿全书,有效把握这一技术体已具有的历史性价值,准确判断它的演进规律。

全书将57项技术分成7大类,包括多硬件环境、加密认证、数字水印、内容比对、内容访问控制、区块链和其他相关技术。每一类技术的展开均采用统一分析框架,无论是全书的架构,还是章节的叙述,都采取分总结构,明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项技术的演进路径。正如凯文·凯利所说,每一项科技创新都会为科技体创造新机会,科技带来的每一种新问题也会创造新解决方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互影响也必然演变为具有多种分支形式的数字版权保护解决方案。单一的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系统化的版权保护需求,而多种相关技术交织融合,或形成新的专项技术,或集成在同一系统或平台中,共同为某种特定场景乃至多种场景下的商业模式提供基础支撑。科技的发展要求相关人员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分析方法,要运用数据指标与全球技术发展、国际生产和竞争网络、国际和各国政策等因素的综合验证方法和分析方法,对分析框架内的每项技术和技术整体的例证性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的技术处理层面,采用专利数据作为数据指标性分析的基础,以产业与经济新闻和专家调研成果对数据分析结论进行验证,并作为综合性分析的补充。而在认识论层面,这恰恰是技术已转变为全球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的体现。

专利分析作为技术分析的主要方法,力求呈现主体、时间、空间的整体联系,以及这些元素的多元互动和动态发展。分析方法包括“九国两组织”相关专利申请量分布图、“九国两组织”相关专利申请人排名、技术发展趋势图、专利申请条形图、“九国两组织”地域分布图、技术构成分布图等,从宏观或微观层面反映科技创新活动和技术研发的产出、发展水平及在国际技术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可视化技术运用,是著者试图在静态的二维纸质世界呈现动态的三维技术发展面貌的努力,是其将整体技术史观与技术手段本身相结合的尝试。

四、知史鉴今的当下标识与趋势预测

《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知史鉴今,追踪和分析24年技术进化时间内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整体,所得出的结论标识当下发展,预测未来趋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书中所选的相关数据均为官方数据,其分析也增加了这种预测的可信度。专利检索以科睿唯安的德温特数据库为主,辅以律商联讯公司的TotalPatent和知识产权出版社的CNIPR数据库,对检索式的构建及检索结果的确认进行交叉验证。此外,著者還高频率使用 CNKI 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书中的专利分析对来自专利文献中大量或个别的专利信息进行加工和组合,利用统计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使这些信息具有纵览全局及趋势预测的功能,并使它们由普通的信息上升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价值的情报。

此书预测了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重点发展的领域。例如,数字水印技术可以有效破除数字内容作品版权过期后无法自动解密的技术瓶颈,并且不影响作品使用的便利性,尤其不会影响在非商业性的教学和研究中的合理使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比较活跃;移动业务支撑技术是技术发展的中流砥柱,尚处于成长期,未来发展应用的空间十分巨大;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字作品版权安全和交易信任问题,是促进数字版权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此书的结论还指出当前中国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不足。中国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方面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要专利申请人。相较于国外企业,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非常有限。中国是移动电子产品消费大国,数字版权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并没有丰富的专利储备。如何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成果上掌握完整、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照卡斯特以全球史视野分析技术发展时所阐释的新技术范式网络化逻辑,这一结论对政府和企业更显意义深刻。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也是一个网络,中国在这一网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这一网络中的互动越深入,多方获利的机会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张立,张凤杰,王瑶. 全球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跨世纪追踪与分析(1994—2017)[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凯文·凯利. 科技想要什么[M]. 严丽娟,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夏铸九,王志弘,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戈斯汀. 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学点播机[M]. 金海军,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朱晓睿. 版权内容过滤措施与用户隐私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 知识产权,2020(10):64-76.

[6]朱开鑫. 从“通知移除规则”到“通知屏蔽规则”——《数字千年版权法》“避风港制度”现代化路径分析[J]. 电子知识产权,2020(5):42-52.

[7]张韵. 技术规制:数字平台版权价值体系的重构[J]. 中国出版,2020(11):56-59.

[8]吴午东.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传统版权制度的分歧[J]. 山东社会科学,2020(7):36-42.

[9]彭桂兵. “今日头条”事件中版权论争的话语研究——兼议新闻版权保护制度改革的路径[J]. 现代传播,2017(7):55-60.

[10]马天旗. 专利分析——方法、图表解读与情报挖掘[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版权保护数字
图书出版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思考
中文科技期刊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数字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下的音乐版权保护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成双成对
论图书编辑的版权保护意识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