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捷度与关联度:互联网时代媒介进化的双螺旋

2021-04-20刘飞曼

出版广角 2021年4期
关键词:媒介人类时代

【摘 要】便捷度与关联度作为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建构人与人、人与物联系的“双螺旋”,以节省联系成本与增加联系价值的勾连关系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介进化的逻辑转向。以此为基础考察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储存、传播、获取以及搜索等媒介进化核心环节,有利于增强对互联网时代媒介进化与当代媒介融合的认识。

【关  键  词】互联网;媒介;便捷度;关联度

【作者单位】刘飞曼,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5CXW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4.022

媒介能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促进形成新的传播关系和形态,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新媒介的介入,就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口。对于媒介进化的整体脉络,有学者将“跨越时空的能力”和“传播达成的效果”作为人类选择媒介的重要原则和参考标准,并提出“自由度”和“保真度”是支配媒介进化的“沉默的双螺旋”,两者构成媒介不断演进的核心动力。如果从媒介进化的历时性坐标考察,“自由度”和“保真度”只能被视为支配大众传播媒介进化的“双螺旋”。对于以“互联”为特征的互联网媒介而言,媒介进化已然出现逻辑转向,“便捷度”与“关联度”成为这种转向的显著特征,且这两种转向成为媒介向智能化进化的逻辑起点。

一、便捷度:互联网时代节省联系成本的基本维度

“便捷度”指的是人类通过信息建构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时的方便、快捷程度,便捷度越高,建构联系所消耗的成本越低。在媒介进化的不同阶段,“便捷度”成为考量媒介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如以媒介所提供的“便捷度”为准绳,人类传播可更简洁地概括为“传说”“传递”“传播”“传联”四大阶段。口头传播开启了人类传播的传说时代——传者以其发声器官述说,受者以其听觉器官聆听。但由于时空的束缚,信息要进行精准记录和长久保存较为艰难。由此,人类传播便不得不借助各种人的延伸——包括以文字为主的各种符号、符号载体和交通运输设施等组成的媒介系统进化到传递时代。传递尽管实现了“言之意”的“外化为物”,但媒介的材质使便捷度大受影响,“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就是真实的写照。近现代随着蒸汽机、机械印刷、电报、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和应用,人类传播得以进化到传播时代。对于传者而言,传播可以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实现最广的空间覆盖。对于受者而言,传播却使他们被置于媒介机构所设定的时间线和内容范围内,不仅自由选择受限,而且无法避免信息互传障碍,成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互联网的诞生将人类传播推进到传联时代。“‘传联不仅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空前便捷,而且使各种‘物体——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智能终端之间也得以空前便捷地‘互联‘互认甚至‘互懂。”总之,在“传说—传递—传播—传联”的人类传播演化历程中,“便捷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信息生产:专业机构主导向全民上阵的历史性变化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信息生产主体主要为专业媒体机构。当下,传播生态的变革使人类语言层面和思维层面形成的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也被改写,被互联网直接建构的不同关系主体同时被纳入信息生产者的队伍。这种变化伴随移动网络与智能设备的发展,使得信息出场与布展固有结构被逐渐消弭,全民上阵成为这个时代信息生产领域的新规则。

伴随Web2.0概念兴起的UGC模式突破了严肃而审慎的选优拔萃淘汰机制的束缚,个人或群体能依托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零成本的信息直接生产与整合再生产。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赋权普通网民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流程,这种去组织化与去科层化的实践明显具有解构PGC模式的趋势。专业训练、职业身份不再是资格和权力的象征,那些曾经被习惯称为受众的人已变成了用户,用户制作与发布媒介内容成为常态,甚至个人自媒体与社交媒体所发布的信息拥有超乎想象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公众言论意识觉醒的缘故,也因为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生产趋于“零成本”,非常便捷。毋庸置疑,技术革命帮助人类实现信息生产的变革,而便捷成为其最直接的显性体现。

2.信息存储:“物”向“数”的一场压缩时空的变革

口传时代的“气态载体”,文字印刷时代的“固态载体”,已经证明信息的存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但不难发现,先民用“以物记物”或“借物記物”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存储的“物”都是现实意义上的物质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载体或因自身因素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人与物的关系得以维系的基础则是巨大的空间投入,而空间投入则伴随时间的耗损,这些都需要信息主体付出较大“力”的代价。

互联网时代,信息存储突破这些硬性载体的时空束缚,拟态世界中所有的信息都化作“0”和“1”表示的代码,每一个数字化终端都成为个体信息存储与人类信息存储接驳的端口。正确的编码规则成为人们长久存储信息原意的拟态载体,低成本的投入使人们的信息记忆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信息主体与信息本身保持了较为持久的存储互动关系。信息存储媒介的变迁反映出时空压缩系数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当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一系数达到极限并呈现趋零化态势。

3.信息传播:“把关人”向“个人把关”的范式转换

在马克·波斯特看来,要纳入互联网时代“以多种传播模式之数字化与网络化整合为基础的新沟通系统”,需适应系统的逻辑、语言、进入点以及编码与解码模式。而人类在这个新的传播生态体系中表现得异常适应与主动,较好地顺应了这个时代的网络运行逻辑,这是对人类媒介交往形态的一种颠覆性重构。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人的交互、人与物的关系同样在“信息鸿沟”这种消极的现象氛围中变得异常陌生化,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以固态方式存在的信息将传播时间的主动权交于传播主体“我”,其在实现空间的快速转移上仍存在较大局限。而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的传播穿透了社会结构复杂而又坚实的壁垒,摒弃层级的限制,以网民的“个人把关”为主的信息传播范式使“我”的中心化位置成为分散的、多元化的状态,网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强大的传播能量,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也在这种赋权面前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4.信息获取:“传播”向“传联”状态转换下的信息交互

新的媒介工具与媒介技术引起了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变革认知,而这种变革首先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关系的变迁。“传联”的概念由华中师范大学喻发胜教授最先提出,“传联”兼具“传递/传播”与“联系/联接”之意,原子式的个体所展现的社会化网络的信息传输在互联网的传联功能作用下得以实现,人人互联使整个网络社会变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变迁对互联网社会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和影响较为彻底。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借“联”之力,拓展了更为广泛的领域。Web覆盖所蕴蓄的“平等的技术与话语架构”为各种区域的、个体的以及微观的叙事提供了公共的、社会的、宏观的展示平台。在这个领域内,脱域和跨界获取行为成为人类交互、活动的常态,有效减少了人们信息获取的过程消耗。

当下,不计其数的信息不断地来往穿梭于日益增长的通信网,亿万互联网用户随心所欲地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当代人类的信息版图被重新描绘。正如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所形容的那样——互联网让每个人只需敲一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而这种共时态和历时态相互交融的信息获取方式也能强化人类的平等交流意识。

二、关联度:互联网时代增加联系价值的现实基础

所谓“关联度”,即人类在通过信息建构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时信息与人的利益相关度。由于互联网具备强大的传播力和连接力,在其为人类构建的网络化关系社会里,人们通过权衡利弊得以体现的关联度成为联系价值存在的重要基础。这既是一种人与人的互联,也是一种人与信息的互联,与之伴随而来的科学搜索的发展也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正在崛起的思想观念。

1.搜索引擎:信息“定向索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成为多种媒介的结合体,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海量信息的聚集地。搜索引擎的出现是受众对信息“定向索取”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它帮助人们从海量信息中搜索、筛查出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缓解信息焦虑。

搜索引擎对于互联网的信息采用默认公开原则,它把来自网站编辑或普通用户的海量信息整理成数据库,并利用蜘蛛程序对各种信息进行结构分析与备份。一般而言,用户只需在搜索框里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查询关键词,搜索引擎就能检索到关键词,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搜索引擎通過系统内部的分类处理,实现了用户对环境感知的迅速化、便捷化、精细化。在信息与用户的关联度生成过程中,用户由被动地接受“推来”的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将信息有选择性地“拿过来”,并参与信息的创造和再生产;传播者则由“被筛选”替代了原来的“主动控制”地位。

2.推荐引擎:“信息找人”智能化时代的开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信息服务变得更加精准化。“推荐引擎”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的技术产物,其以一种新生产力的姿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形态。

“信息找人”时代,人成为被动的消费者与被服务者,机器成主体。这里所谓的“机器”即是推荐引擎。推荐引擎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应用方向,其依托智能算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互联网信息和信息使用者建立起关系维系平台。机器爬虫技术能全面、精准、详细地认知、了解、判断每位用户的行为偏好,获得用户的隐藏兴趣,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生成用户专属画像模型,再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关联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了人类传统认识的整体变迁,便捷度与关联度的要求促使媒介社会新秩序的重构,互联网为人类较好地适应这种新秩序创造了新的空间。伴随着未来世界传播图景的展开,信息传播的保真度、自由度、便捷度与关联度必将面临互联网与智能化融合后被进化的宿命,甚至连人自身也将被不断地改变。

|参考文献|

[1]崔林. 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42-49+107-108.

[2]喻发胜,张唐彪,鲁文禅. 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哲学基石及其实践价值[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4):5-24+126.

[3]喻发胜,张振宇,黄海燕. 从传播到“传联”: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学理依据、现实背景与理论内涵[J]. 新闻大学,2017(2):63-72+149.

[4]彭兰. 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 新闻记者,2016(1):26-33.

[5]赵涛. 试论文字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J]. 学术研究,2015(12):10-17.

[6]史达. 互联网政治生态危机的起源、传播与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10(6):57-60.

[7]李侃. 被制造的“谣言”——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失语与重构[J]. 教育传媒研究,2019(3):86-89.

[8]周毅. 传媒人才学概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周翔,李镓.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J]. 国际新闻界,2017(4):137-154.

[10]宋晓奕. 传播学视野下的搜索引擎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11]崔林. 变革动因与背景范式——对互联网与印刷术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的比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5):122-124.

[12]郭良. 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尼克·库尔德利. 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 何道宽,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4]彭兰. 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 国际新闻界,2018(6):88-109.

[15]肖峰. 信息方式与哲学方式[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1-9.

[16]董超. 以时空维度视角看信息传播规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147-151.

[17]马克·波斯特.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8]彭兰. “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 国际新闻界,2013(12):6-19.

猜你喜欢

媒介人类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