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NF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及其对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1-04-20顾术理赵洋洋张宇飞张倩倩吕郑茜张娇波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痉挛本体上肢

顾术理,赵洋洋,张宇飞,张倩倩,吕郑茜,梁 杰,张娇波

(鹤壁市中医院康复科,河南鹤壁 458030)

研究表明,目前脑卒中的死亡率在我国位居第一位,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致病因素[1]。同时脑卒中对大脑运动神经的损伤使得患者出现异常运动模式,同时丧失对肌肉的管理能力,患者失去自主运动能力,进而降低肌肉对营养成分和氧的吸收,最终导致患者肢体肌肉痉挛[2]。临床上早期通过热敏灸对患者腧穴刺激,促进患者的血流循环,改善患者大脑的缺血状态,促进患者大脑神经运动调节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但是单一的针灸治疗效果不佳,临床上开始尝试联合康复训练以提高临床效果。常规训练通过对患者上肢进行运动刺激,使患者形成粗大的运动模式,刺激上肢功能的恢复,但常规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不明显。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 therapy,PNF)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相应肌肉进行收缩,进而增强患者的患肢关节肌群的力量,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3]。本文旨在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科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11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1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基本稳定;(2)首次发病患者;(3)痉挛分级检测<4级;(4)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1)意识严重模糊,语言表达不清晰;(2)合并其他原因病发的肢体障碍;(3)已经接受过相关治疗;(4)患有全身免疫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9.88岁;病程40~90 d,平均病程69.78 d;脑出血32例,脑梗死25例。观察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50.45岁;病程45~98 d,平均病程70.32 d;脑出血31例,脑梗死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以及热敏灸治疗。热敏灸治疗方法:选取热敏灸条(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规格:18 mm×200 mm×10支),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寻找患者手三里穴、手五里穴以及曲池等穴位,治疗师选取3根热敏灸条对患者进行悬炙,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避免烫伤皮肤,训练和热敏灸均30 min/次,1次/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关节活动训练、上肢负重训练、肌力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热敏灸的基础上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患者上肢进行屈曲-内收-外旋模式训练,屈曲-外展-外旋模式训练,再转为伸展-外展-内旋模式训练,最后转为伸展-内收-内旋模式,30 min/次,6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5]:以患者肩关节疼痛消失,且可以自主运动,患侧肿胀消退为显效;以患者肩关节疼痛减缓,可进行自主的被动训练,患侧有轻微肿胀伴肌肉萎缩为有效;以患者肩关节疼痛明显,无法进行运动,患侧肿胀、肌肉萎缩明显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痉挛程度:对患者治疗后应用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评估,根据患者痉挛程度由无到严重程度依次分为0~4级。级别越高,痉挛程度越明显。(3)上肢运动功能: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疼痛情况;其中Fugl-Meyer量表评分最高66分,分数越高上肢功能越好;VAS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代表上肢疼痛越明显。(4)血液流变学:分别采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5 mL,采用血液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两组患者痉挛程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分级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级人数多于对照组,3~4级人数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比较(级)

2.3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比较(s,分)

2.4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3 讨论

上肢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患者大脑缺血缺氧的状态,易出现大脑神经活动紊乱,引发大脑运动神经异常,导致患者失去自主运动能力,引发肌肉痉挛。脑卒中患者长期卧病在床,不重视康复训练,造成患者上肢肌肉出现黏连,丧失肌肉能动性,最终导致患者上肢偏瘫[6]。上肢肌肉痉挛性偏瘫不仅会延长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使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及时、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状态,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7]。热敏灸是通过刺激患者手三里穴、手五里穴等,起到温和暖血的作用,调整患者的生理平衡,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基础方案。常规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常用方案,该训练疗法尤其对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其主要通过对患肢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恢复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肢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8]。然而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其效果仍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治疗。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率先提出的,是一种多原理、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被广泛应用于神经肌肉瘫痪患者,近年逐渐被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等疾病。其能通过对患者上肢的屈曲、伸展训练,促进对患者上肢深处的本体感觉刺激,恢复本体感觉感受器的活性,刺激患者大脑神经运动中枢的重新建立,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上肢功能评分明显改善,表明热敏灸、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及上肢功能评分,而观察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上肢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更能缓解患者痉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原因可能是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患者上肢的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促进肩关节周围肌群对运动的参与,进而增强肩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有效增强了肩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9]。通过伸展、外旋、内旋运动增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忍耐力,依从性,降低患者上肢运动的疼痛程度;同时通过其对上肢组织运动神经纤维刺激,促进瘫痪肌肉收缩,缓解肌肉异常张力,增强上肢躯干平衡能力,促进上肢活动能力提升,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本研究显示,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本体感觉神经促进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肢血液循环。这可能是由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通过反复多次对患肢进行训练,逐步改善上肢肌肉粘连状况,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彭宏等[10]学者认为热敏灸结合PNF技术对脑梗死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以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实验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痉挛状态,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促使本体感觉与大脑神经运动中枢信号的重建,有效纠正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试验存在样本量少、时间短等局限性问题,还需后期大量研究实验证明。

猜你喜欢

痉挛本体上肢
眼睛是“本体”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