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主要参数的影响探析*

2021-04-20余先祥杨娜娜代永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要参数末梢血常规

余先祥,杨娜娜,杜 江,代永沛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安徽合肥 238000)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测项目,其检测结果对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但受采血方法、标本放置时间及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4]。本研究通过同时采集受试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以及静脉血标本放置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主要参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7级、2018级经体检合格的知情同意学生200名,一次性采血成功且标本合格者共计189例,所有受试对象采血前一周内无感染、发热等症状,年龄在19~21岁,平均20.0岁,其中男性42名,女性147名。

1.2方法 受试者空腹状态下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腹内侧采集末梢血20 μL置于准备好的稀释液中,混匀后采用预稀释模式分析结果;同时右臂肘前静脉负压管采血2 mL,颠倒混匀8次后全血模式下检测结果,再放置30、60、120 min后依次检测结果,所有操作均按操作规程执行。血细胞分析仪为深圳迈瑞五分类BC5300型(校准物批号PLUS0519),高、中、低值质控物批号分别为BC1905BH、BC1905BN、BC1905BL,溶血剂、清洁剂、稀释液均为迈瑞BC5300型配套原装试剂。一次性末梢采血针为天津华鸿Ⅰ型产品,一次性微量采血吸管购自江苏宇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EDTA-K2抗凝负压采血管购自山东省成武县医用制品厂。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各组别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淋巴细胞百分比(Lym%)、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6项主要参数值。

2 结果

2.1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血常规检测6项主要参数中,PLT计数末梢血结果[(212.68±62.22)×109/L]低于静脉血结果[(244.09±47.3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P=0.0083);而RBC计数结果末梢血[(4.64±0.58)×1012/L]高于静脉血[(4.28±0.33)×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5,P=0.0009);WBC、Neu%、Lym%、HGB四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2.2静脉血标本放置不同时间检测结果比较 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放置0、30、60、120 min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静脉血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为避免采血技术、受试者精神状态、操作差异等一切与标本种类及标本放置时间无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组通过知情同意和自愿报名原则,在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7级和2018级学生中选取经体检合格的学生志愿者200名。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静脉血采集、末梢血采集和上机检测分别安排专人操作,每日安排10名志愿者,上机检测人员负责准备好稀释液,两名采血人员同时采集标本,一人负责采集静脉血,一人负责采集手指末梢血。末梢血20 uL注入准备好的稀释液中,混匀后采用预稀释模式检测结果;静脉血2 mL混匀后全血模式检测,并进行30、60、120 min时间放置后结果检测。实验中对采血标本实行严格管控,凡标本不合格一律去除。

尽管降低了技术因素的差异影响,本研究结果仍然显示末梢血PLT计数低于静脉血10 %左右,这点基本是所有研究者的共识[2-5],说明静脉血与末梢血标本之间确实存在血小板浓度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末梢血采集时为了保障血液顺利流出、血量足够,操作者对采血部位有所挤压,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被稀释,同时血小板因激活而发生黏附、聚集,且末梢血采集时间相对静脉血偏长,所用微量吸管为玻璃材质,也会导致血小板因黏附而减少,故临床需要参考血小板计数结果时,建议还是采集静脉血检测,尤其是对于末梢血标本血小板计数略低于正常值的患者更具有临床价值。本研究中RBC计数结果末梢血略高于静脉血,与其他研究基本一致,但WBC、Neu%、Lym%、HGB四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当前的其他研究数据有所差异[2-6]。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对象是采用一定时期临床收治的需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或者健康体检者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受试对象本身结果差异大,且两种方法采血标本并非来自同一群体,影响因素较多;而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段健康人群,两组标本采集对象完全相同,影响因素几乎为零,可比性更好,且研究样本相对较大,相比其他研究者研究更具有参考价值。当然,尽管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参数与静脉血差异不大,但末梢采血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比如不同职业患者手指皮肤的厚度、采血时的环境温度、采集者的动作快慢、针刺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且末梢采血不可避免地会混入少量组织液,容易产生凝血块,堵塞仪器,降低检测结果准确度等; 而静脉采血方式相对影响因素少,采血量较多,其血液成分也更能反映机体的整体血液循环状况,且可用于重复性检测,特别是有可能会存在需要人工复片观察细胞形态学异常的患者。因此建议还是尽量采集静脉血,对部分因年龄或体质等因素影响的患者,由于静脉过细或难以找到适合采血的血管,可以考虑采用末梢采血,但在结果审核时要特别关注一下血小板计数情况,必要时改为静脉采血或人工复检。

针对静脉血标本采集后0、30、60、120 min放置血常规检测结果6项主要参数的分析中未发现参数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相比较而言120 min放置时间与及时检测结果更接近,说明抗凝血在放置过程中细胞还是有所变化,2 h后趋于稳定,但对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来说这个过程中未产生影响分析的质变,因而在检测数据上基本一致,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尽管有研究证实8 h内的静脉血标本血常规检测主要参数无放置时间上的显著性差异[7],但我们仍然建议各实验室尽量及时检测结果,如果需要放置,建议室温下不超过2 h,当然也可以自己进行验证实验,设定针对本医院检测仪器的最长标本放置时间,避免因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导致临床诊断出现偏差。

猜你喜欢

主要参数末梢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生活垃圾分类对垃圾主要参数的影响分析
有机硅流化床气体分布板主要参数设计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碎边剪剪切特性分析与主要参数确定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影响轮轨粘滑振动的主要参数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