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2021-04-20李丽娟
书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作者:施索华,裴晓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214-8
出版时间:2018 年10 月
定价:62 元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我国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实现“中国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此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华儿女的拼搏进取,需要高素质人才的不懈努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人生价值观、法律道德观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才的整体水平。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形成有效合力。因此,为确保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以及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各大高校应从协同教育理念出发,科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优化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模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由施索华和裴晓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一书,受到广大师生和众多思政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该书结构逻辑清晰、内容具体翔实、案例典型充实,共包括五个篇章,分别为理论基石篇、理想信念篇、核心阵地篇、励志奋斗篇及生活成长篇。该书收录了100 位思政教师的100 节思想政治课内容,一方面为广大思政教师教学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参考内容,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思想政治课堂的无穷魅力和重要价值。同时,该书有效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精神指示,为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者在开展2019 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FJ2019b028)研究过程中,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一书的具体内容,就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提出从以下维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理解并掌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机制内涵。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强化内部教育因素协同,是指高校思政教育内部的人际关系协同、部门关系协同及制度落实协同等,诸如学校和院系之间的协同、院系之间的协同及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等;二是外部思政教育环境协调,即纵向协同,比如高校与其他学校的协同交流、与社会实践平台的协同合作及与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协同沟通等。高校教师只有准确理解思政教育协同效应机制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促使高校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第二,坚持“德育为上”“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三大原则。在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一项既复杂、又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唯有将各类教育要素协同规划,形成全员、全程及全方位的“协同效应”模式,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首先,“德育为上”原则符合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同育人的核心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知行合一”原则是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同向同行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实践的认知自信。再次,“协同创新”是将“课程”“课堂”“师资”有效融合的形式,是整合资源形成高效思政教育合力的驱动力,有助于实现思政教学课程创新化、思政课堂多元化及思政师资整合化的协同目标。
第三,在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要构建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和过程三方面协同效应新形式。首先,高校始终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效融合起来,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意义,不断传播正能量的主旋律,实现隐性和显性思政教学的融合创新,最终落实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时代要求。其次,高校要深挖思政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实现育人内容的高效协同。比如,高校教师可充分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一书,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汲取精华,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协同整合。再次,高校要强化过程协同的建设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学科整合、部门联动、组织协调等全过程协同效应,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