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资源管理与企业生态创新实现
——基于482 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2021-04-20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混合资源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1 研究背景

随着政府环境规制的日趋严格、社会绿色需求的兴起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者,如何协调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活动,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生态创新作为同时兼顾“创新”“绿色”两大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机制,正日益被企业所重视。

在实践的推动下,目前生态创新研究尚属一个新兴但快速发展的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生态创新的定义、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等定性研究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运用定量方法探讨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和价值后果。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在外部因素方面,主要探讨环境规制[1]、市场需求、市场结构[2]、利益相关者[3]、外部合作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4];在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高管环保意识[5]、预期收益、冗余资源[6]、环境管理[7]、环保领导、环保文化和环保能力等因素的影响[8]。同时生态创新究竟能否提升企业价值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形成了“正相关、负相关、不确定”三种不同结论[9],严重影响了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企业生态创新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与社会对生态创新的巨大需求相比,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一般创新相比,企业生态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目标二元性(追求经济和环境双赢)、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效应的特殊性、环境规制的推/拉效应[10]、内容动态多样、研发过程复杂系统等特点[11]。已有学者认同资源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因素,但目前将资源基础理论运用于企业生态创新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资源及资源管理在企业生态创新中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生态创新的价值后果尚待验证。针对这一研究空缺,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资源管理--生态创新--企业绩效为基础范式,将资源分为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混合资源,剖析三种资源对生态创新的影响;并引入资源管理这一动态过程,将资源与资源管理相结合,探究资源管理在资源影响企业生态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并实证生态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2.1 概念界定

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资源被定义为“(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12]。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资源构成的,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造成企业间业绩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方便,学者们根据研究情境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了诸多分类,如Kale 等[13]将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并探讨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作用;Cainelli 等[14]提出,除了内部和外部资源外,从外部获得的专利、研发服务或企业从外部供应商等处获得的机器中体现的知识,应当被视为一种混合性创新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包含在公司外部开发的知识中,然后通过企业内化成为公司内部资源库存的组成部分。本文借鉴Cainelli 等[14]学者的观点,将企业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混合资源三类,分别探究其对生态创新以及资源管理的作用。

按照OECD(2009)的定义,生态创新是新的或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市场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创造或实施行为,这些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与其他替代方案比较都能够带来环境的改善[15]。生态创新包括生态产品创新、生态工艺创新和生态管理创新。实施生态创新活动成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收益的路径选择。企业创新离不开资源的支持,而生态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形态,其实施也需要各类资源的支持。

2.2 资源与生态创新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在一般创新研究中广泛使用,但在生态创新研究中较为少见[14]。与一般创新相比,生态创新要更加复杂,具有更高的新颖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新颖性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内部资源支持,不确定性需要企业积极寻求外部资源以分担风险,而多样性则需要企业匹配不同种类的资源。资源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基础决定了企业生态创新形式和强度。

新颖性意味着企业对生态创新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当前的技术边界。为了实现生态创新,公司必须填补其中的空白,实现目标创新项目要求与企业资源和能力之间的良好契合。而拥有充足的知识和内部技能基础是企业生态创新的关键决定因素。拥有充足的内部资源,就能够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更多必需的资源支持。拥有的内部资源越充裕,企业越容易进行生态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H1a:内部资源对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生态创新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和收益上的不确定性上。这种不确定性同时与“双重外部性”特性交织在一起,使企业在实施生态创新时面临巨大风险,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解决,特别是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创新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大量的实证文献表明,外部资源在生态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 Marchi[4]认为,合作在生态创新中的作用更显重要;生态创新主体会更多地与国外合作者互动;大学、研究机构在生态创新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态创新要求更高的知识密集度。因此,生态创新的不确定性越高,意味着依赖外部资源的倾向也越强。我们提出假设:

H1b:外部资源对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基于生态创新类型的多样性,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来发挥作用。不同的合作伙伴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技术能力,以改善和补充公司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越多样化,企业就需要依靠外部资源才能取得成功。除了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之外,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取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生产诀窍,通过并购、购买机器等方式将外部的知识资源内化,为企业引进新的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这种混合资源将外部技术引入企业经营轨迹,从而服务于生态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H1c:混合资源对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2.3 资源与资源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Eisenhardt 等[16]认为资源管理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获取、整合和释放资源的流程”。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增强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价值的和稀缺的资源对于组织的竞争优势而言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在资源能够被有效组合和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组织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资源储备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并不一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只有这些资源能够被有效组合和应用,才能对竞争优势产生贡献。为此企业应摒弃传统资源观,树立资源管理理念,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整合和利用,系统地构建企业发展战略体系,才能增强可持续竞争能力。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罗永泰等人[17]指出,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到达一定水平后,只有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资源,为此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进行积累;刘训峰等[18]谈到从外部获取的资源必须通过内部开发,在与内部资源实现整合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Jarillo[19]早在1990 年就指出,企业有效经营的关键是企业运用外部资源的意愿和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现在强调的资源管理能力,其集合了识别、获取、配置与利用等方式,通过形成合理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从而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持久竞争优势,需要对内部资源加以利用。Eisenhard 等[16]认为,企业需要重构或者整合内部资源与能力,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与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要求相吻合。由于内部资源易识别性较高,属于企业控制或拥有,管理层更便于通过层级管理和优化流程来配置和利用内部资源。企业通过协调和组织内部的人员、技术,优化组织流程以及改善生产经营过程以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更多企业在内部资源管理上下功夫。内部资源越丰富,隐含着企业资源管理水平越高,就越需要企业进行资源管理。因此提出假设:

H2a:内部资源对资源管理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外部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但是仅仅与外部关系网络形成良好关系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企业价值链中,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可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也易于获取市场信息,先于竞争对手实施生态创新,形成先发优势。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资源管理。由于生态创新的需要,企业从满足市场绿色需求目标出发,评估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技能,定位企业所需的资源以及资源供货商。通过市场购入、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发或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将所需资源纳入到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重组和利用,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通过借助外部资源的力量,外智引联,群策群力,将外部获取的这些资源纳入组织经营管理范围,最终实现价值创造。因此丰富的外部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资源管理水平,我们提出假设:

H2b:外部资源对资源管理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混合资源是由外部开发而后成为企业内部的资源,为了使所获得的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按照Cohen 等[20]的研究,企业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吸收能力,这种吸收能力类似于公司监控、评估、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允许企业确定创新所需要的外部特定知识,二是把吸收的知识在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利用。而这种吸收能力与资源管理能力不谋而合。企业需要具有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与整合,推动这些知识转为为内部资源,从而服务于公司战略发展。与企业内部研发相比,混合资源能够快速解决技术难题,形成生产力,赢得竞争时间,占领竞争先机。但是由于混合资源自身所特有的因果模糊性和排异性,企业需要更高的资源管理能力,将混合资源恰到好处地衔接到企业组织系统中。我们提出假设:

H2c:混合资源对资源管理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2.4 资源管理与生态创新

企业生态创新不仅需要充足丰富的资源,还需要高超的资源管理能力。生态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产品和服务或工艺流程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企业资源管理能力,借助于资源的识别、获取、整合和利用,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将静态的资源通过动态的资源管理过程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市场需要,提升企业价值。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树立战略思维,提高资源识别能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内部资源,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获取外部资源,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创新能力,利用能力进行生态创新,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或服务。我们提出假设:

H3:资源管理对生态创新具有正向作用;

2.5 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

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在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形成过程中,仅仅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资源管理来更新和重构资源形成能力。资源仅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资源管理必不可少。Teece D 等[21]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林萍[22]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出发点,探讨企业资源和动态能力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认为资源对创新没有直接作用,必须通过动态能力对创新发挥作用。只有当资源被有效的获取、配置与使用,才能规避静态资源的缺点,由此形成的能力将会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内部资源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和混合资源的基石。企业生态创新的实现是企业将生态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创新战略及其实践中去的动态过程。按照 Zhao等[23]的观点,战略导向转化为绩效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资源获取及组织学习过程。企业需要洞察组织内外的变化及问题,立足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通过生态创新寻求或创造机会,并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可提出以下假设:

H4a:资源管理在内部资源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有些外部资源如外购的治污设备能够直接运用,但是更多的外部资源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吸收与消化;外部资源进入到企业而未被企业识别与利用,其在生态创新过程中的潜能和作用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也表明企业资源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生态创新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也需要通过资源管理将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吸收,使其发挥作用。只有把外部资源与企业现有技术和能力以及外部顾客需求紧密结合,生态创新活动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4b:资源管理在外部资源影响企业生态创新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混合资源来源于企业外部,具有不可言传性和模糊性特点,常以隐性方式在企业内转移扩散,这类资源难以在企业内部有效共享,需要高水平的资源管理能力对这些知识进行吸收消化,把这种资源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知识和新资源,并以新的工作程序、制度和文化形式在整个企业制度化,最终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基础。通过企业的吸收与学习,将混合资源更快与内部资源进行融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态创新能力。因此,提出假设:

H4c:资源管理在混合资源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2.6 生态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

企业财务价值的提高是企业生态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企业进行生态创新的重要动机。为顺应日益严厉的环境规制和适应市场的绿色需求,企业会充分运用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制定积极的环保战略与发展规划,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资源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或构建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5:生态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制造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实施生态创新正是制造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制造企业是课题理想的研究对象。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设计、预调研以及正式调研3 个步骤开展:(1)问卷设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变量成熟量表的题项,结合中国情境,经过相关专家、学者反复探讨,初步确定指标和题项;(2)预调研。选择熟悉的企业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并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面谈,对相关题项进行甄别与修正,形成问卷终稿。(3)正式调研。通过现场发放、微信、电子邮件、问卷星官方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问卷发放。问卷收集工作历时12 个月,从2018 年11 月~2019 年10 月,共收集问卷787 份,剔除了缺失、作答不合理和未实行生态创新活动的企业等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482 份,有效回收率61.25%。

从调研结果看,调查对象全面覆盖了现有制造行业,主要聚焦于资源加工工业、机械和电子制造业以及轻纺工业,主要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上海、山东、陕西、辽宁和云南等地,调查数据具有较好代表性。

3.2 变量测量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对象的基本概况,包括企业名称、成立时间、所有制类型、平均销售额以及被调查者在企业的职位等信息;第二部分是相关研究变量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衡量,包括内部资产、外部资产、混合资源、资源管理、生态创新以及企业财务绩效等指标。问卷设计采用Likert 七点计分法。

(1)内部资源:借鉴Leonidou 等[24],孟卫东[25],林萍[22]等的研究,用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等4 个题项进行测量。

(2)外部资源:借鉴Cainelli 等[14]的研究,将外部资源分为与政府职能部门、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的关系4 个维度进行测量,共计4 个题项。

(3)混合资源:借鉴Cainelli 等[14]的研究,将混合资源分为从外部获得专有技术、并购获得新知识、从外部合作伙伴获得诀窍、存在外部研究结构等4 个题项进行测量。

(4)资源管理:参照Peng X 等人[11]、孟卫东等[25]的研究,通过资源调配、整合、使用等维度进行测量,共4 个题项。

(5)生态创新:参照杨洪涛等人[26],Peng X等人[11]的研究,运用生态管理创新、生态产品创新、生态工艺创新等共计4个题项对生态创新进行测量。

(6)企业绩效:参照胡元林等[27]的研究,通过销售收入、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性、净资产收益率等维度进行测量,共4 个题项。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α 系数和组合信度CR 值来测试量表信度。问卷各项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 为0.953,说明问卷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R值均大于0.8,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可靠。

选择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来检验量表效度。在量表的一阶CFA 模型中,24 个测量维度的因子载荷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每个潜在构念的测量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其对应的潜在特质,6 个测量模型都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平均变异量抽取值 AVE 的平方根均大于变量间相关系数,变量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4.2 模型拟合及结果

为了检验模型的数据拟合度,采用 Amos24.0 软件进行运算,从模型的拟合结果看,χ2/df 为2.904,RMSEA 为0.063,GFI 为0.888,AGFI 为0.861,IFI为0.932,TLI 为0.922,CFI 为0.932,模型合理有效。其中“资源管理←混合资源”的临界比值小于1.96,P值大于0.05,混合资源对资源管理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c不成立。其它路径的t-value 值均大于1.96,且P值均小于0.05,可见其他路径的直接效应均得到验证(见表1)。

表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中介作用,采用乘积系数Sobel 检验法进行检验。内部资源→生态创新的Sobel z=2.383,外部资源→生态创新的Sobel z=2.935,Sobel z 均大于2,表明资源管理在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影响生态创新过程中存在中介作用;混合资源→生态创新的Sobel z=1.340 <2,表明资源管理在混合资源作用于生态创新过程中不存在中介作用。假设H4a、H4b成立,假设H4c不成立再次得到验证。结合表1 和图1,可知内部资源对生态创新的直接效应为0.231,间接效应为0.094,总效应为0.325;外部资源对生态创新的直接效应为0.312,间接效应为0.163,总效应为0.475。

图1 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简化图

4.3 假设检验

(1)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混合资源与企业生态创新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31、0.312、0.215,P值显著,假设H1a、H1b、H1c均成立,表明拥有丰富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生态创新行为。考虑到生态创新的新颖性和高风险性,企业更乐于多方寻求资源,特别是外部资源的支持,以获得绿色技术和共担风险。

(2)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对资源管理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16、0.547,P<0.001),假设H2a、H2b成立。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及利用,特别是通过与外部的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等通力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管理水平;混合资源对企业资源管理不存在显著作用(路径系数为0.100,P=0.143),假设H2c不成立,混合资源是从外部获取的专利、研发服务或知识资源,需要企业进行内化后才能作用,目前混合资源并不能对资源管理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3)资源管理对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298,P=0.001),假设H3成立。可见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与利用,充分整合企业资源,形成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其结论与Horbach[2]、林萍[2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动态有效的资源管理对生态创新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4)资源管理在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影响企业生态创新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但在混合资源影响生态创新过程中中介作用不显著,假设H4a、H4b成立,H4c不成立。通过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内部资源对生态创新的总效应为0.325;外部资源对生态创新的总效应为0.475;可见内外部资源既能直接促进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同时通过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间接地促进企业的生态创新,极大地发挥了内外部资源的作用;由于混合资源具有外部知识性的性质,企业很难将其进行内部整合和利用,达到促进生态创新的作用,资源管理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5)生态创新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54,P<0.001),假设H5成立。在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企业进行生态创新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规制成本,形成竞争优势,而且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需求,在与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合作者等利益相关者建立更和谐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兼顾实现提升财务绩效的目标。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及对策

第一,企业资源禀赋能够促进企业的生态创新活动。内部资源是生态创新的关键资源,其丰富程度能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生态活动的意愿,是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考虑到生态创新的特殊性,目前企业更倾向于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生态创新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混合资源也是企业生态创新的重要资源来源。企业应正确理解各类资源在生态创新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在夯实内部资源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部资源和混合资源,为生态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能有效促进企业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混合资源对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显著。资源是静态的,不同资源在企业生态创新中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在于资源自身特性及资源管理水平差异。实证中,内外部资源对企业资源管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混合资源没有显著影响,是因为混合资源是从外部获取的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需要更高的资源利用和整合能力才能使其发挥作用,目前企业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第三,资源管理活动不仅能直接推动企业的生态创新活动,而且还在内外部资源影响生态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通过资源管理的中介作用,企业进行生态创新时更倚重外部资源的引入,通过外部力量来获取技术和资源,快速形成创新能力和分担风险。据此,企业应该重视资源管理的巨大贡献,优化企业资源结构,构建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使其能符合公司创新发展方向,释放资源活性,挖掘出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潜力。

第四,生态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企业生态创新的真正实现,应该是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完美统一,实现两者兼得。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生态创新对财务绩效的提高有显著正向作用。该结论为那些被动适应环境规制进行生态创新的企业吃下了一粒“定心丸”,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企业创新与生态发展融为一体,全面打造绿色产业链,走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5.2 理论启示

(1)研究厘清了企业生态创新的资源来源和方式。资源是企业生态创新的基础。与内部资源相比,目前企业更依赖外部资源进行生态创新,同时混合资源也对生态创新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Cainelli 等[14]的研究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中国探索“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大背景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以及社会对绿色产品需求的增加,中国企业通过企业并购、专利权购买、引进新机器等多种方式迅速获取生态创新方面的专有技术或诀窍,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

(2)研究打开了资源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的黑箱,资源管理在内外部资源影响生态创新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该结论证实了除静态的资源能促进生态创新外,动态的资源管理也能对生态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打开了资源如何作用于生态创新的“黑匣子”,为企业加强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3)研究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在企业生态创新领域中的运用。虽然资源基础理论在企业一般创新研究中广泛采用,但在企业生态创新领域涉猎较少。研究将静态的资源与动态的资源管理紧密结合,寻求企业生态创新实现的资源路径,既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又为企业利用资源进行生态创新提高财务绩效指明了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混合资源
混合宅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混合运算的方法要领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