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区域城市的空间计量分析

2021-04-20王旭娜谭清美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王旭娜,谭清美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江苏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江苏南京 211106)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取得竞争优势,这种发展方式受到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完善的组织体系等固有因素的制约[1]。一方面,鉴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且自然资源是有限资源,此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市场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早期的制造业大多从事加工、组装等简单的生成环节,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全球竞争格局的加剧促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生变革,且制造业专业分工更加细化[2]。随之而来的是,脱胎于制造业母体的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应运而生。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性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3]。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多环节,它是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的。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涵盖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等。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

然而,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局限于从企业内部因素出发(比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缩减劳动力成本等),总体上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供需不匹配,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最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仅仅是简单的分工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并未有效嵌入制造业,两者之间缺乏协同发展、合作共生的互动机制。因此,为了揭示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支撑作用,有必要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全局出发,综合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软要素”如何有效嵌入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如何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制造业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价值链,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系;其次,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结构型嵌入、关系型嵌入和虚拟型嵌入;最后,依据以上研究结果,构建了生产性服务嵌入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计量模型,并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互动升级的相关对策。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以及专业分工的细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将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中间产品投入制造业生产过程当中,能够极大提高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5]。在生产性服务业伴随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初并不是直接作为软要素嵌入制造业的,而是经历了作为辅助性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嵌入制造业各环节的发展阶段[6-8]。

在早期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制造业的辅助产业而存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值能力相对较弱,但其发展空间大,因此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些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提高进制造业生产效率[9-10]。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7]。据此,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一些研究者开始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这可以看作生产性服务嵌入的初级阶段[11]。研究指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二者的协同发展来实现[7]。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刘维刚等[12]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融合指标,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杨仁发等[13]分析了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作用,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投入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不同行业促进作用的显著性存在差异。还有一些研究从二者的融合角度来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而且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14]。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逐渐向更深的层次渗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要素,已经深深的嵌入制造业中,成为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认为应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数量和范围,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导致服务范围的扩展与服务链条的延伸,便于全方位多角度嵌入制造业的多个环节[15-16]。其中表现最为明显是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投入部分和产出部分,这也就形成了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17-19]。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嵌入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初步加工等环节,甚至也可以嵌入产品的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上游环节,实现投入服务化。如,夏杰长等[20]系统分析了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可促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嵌入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产出服务化[21]。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延伸,同时也是企业价值链的延伸。不同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同时嵌入制造企业,不断向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延伸,促使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齐头并进[19]。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在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运营中具有关键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大数据技术的紧密相依,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推进智能化生产的进程[22]。随着高技术生产性服务投入的增加,其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正向促进效应增强。由此可见高技术对生产型服务嵌入的重要作用[23]。

通过现有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生产性服务的重要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嵌入生产性服务业。但是,现有的研究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如何体现其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嵌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因此,本研究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嵌入形式出发,分析不同嵌入方式对制造业的影响。此外,考虑到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效应,本研究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构建地理邻接空间矩阵,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制造业是指对物料、能源、设备、工具等诸多制造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按照市场要求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和其他产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是依附于制造业存在的,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24]。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并为制造业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25]。比如,定向营销、品牌推广、研发设计、物流运输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不断变化,动态调整的状态。随着制造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性服务已经嵌入制造业内部流程,成为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6]。本节内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内在关系随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及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运行模式。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系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演化的4 个阶段包含:需求遵从关系、供给主导关系、产业互动关系、产业融合关系。

需求遵从关系:在制造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仅仅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且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这种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较为简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即制造业是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方,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供给方,两者的关系表现为“需求遵从”。

供给主导关系: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制造业效率提高和转型升级的基础。以优质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制造业集中重要资源发挥核心生产优势。与“需求遵从关系”不同,这种发展方式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产业互动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两者之间的主导或从属地位也变的越来越模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它对与之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专业化程度、服务质量等都会有新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专业化,知识密集度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时,也会在无形中促进与之匹配的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产业融合关系: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类服务要素深度融入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这种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在剥离制造业之后,因为产业发展需求,再次以新的形式融入制造业体系中,两者之间在业务上实现深度融合。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这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求。

2.2 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运行模式

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基本条件在于两者之间的供需匹配。目前,尽管诸多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需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融合关系,但是现有的部分生产性服务仅仅是机械的获取生产企业的需求并提供服务,并没有实质性的融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嵌入式服务强调“构建有力的合作关系”、“深入制造业参与过程”,这是真正达到嵌入式服务效果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模式主要包括结构型嵌入、关系型嵌入和虚拟型嵌入。

结构型嵌入:结构型嵌入是指部分生产型服务在功能上直接嵌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并与制造业产品融为一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走在创新前列,是较为典型的结构嵌入型生产性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指为了增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创造新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了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试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采用技术转让、联合研发或者项目委托等方式。其中,技术转让是将制造产品的相关技术知识从技术所有方向技术引进方的转移。转让的技术可以包括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方法等。联合研发是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联合其他科研机构对某些科研项目共同攻关。项目委托是指制造企业将自身的研发业务委托给科研院所、高校等专业的科研机构[27-28]。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后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但由于研发周期较长,且受限于研发成果转化率的影响,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结构型嵌入在前期对制造业绩效提升并没有产生推动作用,甚至还可能由于无效的研发投入而对制造业产生负向影响。

关系型嵌入:关系型嵌入是指生产性服务未直接嵌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但与制造业最终产品形成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外部相关性。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批发零售服务是较为典型的关系嵌入型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是指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划分,包括法律服务、信息咨询、广告服务等。商务服务嵌入制造业体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市场分析、广告服务、员工培训、咨询调查、法律服务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服务业成为了高附加值的行业。商务服务嵌入不仅有助于制造企业集中主要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制造企业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为制造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贷、保险、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金融服务嵌入制造业体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银行业对制造企业的投融资、委托债权计划等,信托行业对制造企业进行的信托投资计划等。金融服务嵌入制造业能够拓宽制造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规避投融资风险,为企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交通运输、仓储服务等嵌入制造业体系的方式是通过调用自身的运输、仓储等资源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流通需求。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嵌入制造业之后,能够极大的降低制造企业的流通和储藏成本,提高各级产品的流通效率。批发零售服务嵌入制造业降低制造产品的销售风险,为制造业更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提供保障[29]。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关系型嵌入逐渐成为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一分,通过在多种环节辅助制造业,关系型嵌入成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保障。关系型嵌入辅助制造业,间接促进制造业发展。

虚拟型嵌入:虚拟型嵌入是指生产性服务主体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实现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以各种隐形的方式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体系,其嵌入制造业体系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各项流程进行综合协调和控制,从而形成柔性制造系统,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和分析,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借助信息技术,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预期产量及产业链上各类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产量。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嵌入制造业体系有助于制造系统逐步向柔性制造转变,制造企业柔性制造体系的完成能在很大范围内提高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30]。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虚拟型嵌入带动制造业发展,有效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对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 实证设计与分析

3.1 模型设计

Tobler[31]认为,从地理距离上来说,所有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联系,但较近的事物比较远的事物关联可能性更大。事实上,不同省市之间的经济数据并不一定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比较广泛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与地理距离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各个省市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经济数据涉及到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省市的变量数据与各省市的位置信息结合,即可得到“空间数据”。空间计量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考虑横截面单位之间的空间依赖性。

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是度量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计量模型可以反映空间的关联性和异质性。通常情况下,空间计量模型可分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简记为SAR)、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 简记为SDM)、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s Model,简记为SEM)。对不同数据结构分析需要的计量回归模型也不同。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结合了空间和时间的双维信息,力求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时,得到的结果更加全面和可靠。因此,本研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研究。为了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空间滞后面板模型:

3.2 变量说明

根据上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3 种运行模式的分析,其中,结构型嵌入程度用各省市不同年份中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关系型嵌入程度是一个向量的形式,分别用各省市不同年份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批发零售服务的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相似的,虚拟型嵌入采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的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表示。此外,本研究选取2008 年至2017 年我国31 个省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并对以上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1 全国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空间计量分析可分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但是在实证分析中选择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必须进行豪斯曼检验。本研究经豪斯曼检验后发现,豪斯曼统计量为正数,因此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此外,对于空间计量过程需要的权重矩阵,选择我国31 个省市地区的地理邻接权重矩阵。地理邻接矩阵的元素取值为0 或1。其中,当地区i 和地区j 地理位置上相邻时,权重矩阵中对应位置的元素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需要注意的是,权重矩阵中对角线位置的元素取值为0,因为一个地区和自身之间并不存在邻接关系。

莫兰指数I(Morans’I)是考察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的指标。Morans’I 的取值一般介于-1 到1之间,当Morans’I 的值大于0 时,表示正相关;反之,当Morans’I 的值小于0 时,表示变量之间负相关;如果Morans’I 的值接近于0,则表明空间分布是随机的,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本研究以2008 到2017 年城市制造业产出数据来计算Morans’I 指数值,其中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地理邻接权重矩阵。Morans’I 指数的相关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2008—2017 年制造业产出的莫兰指数Moran's I 检验结果

从表1 可以看到,Morans’I 指数值均为正数,并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Morans' I 大于0 表示空间正相关,说明城市间制造业产出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不断增强。因此,本研究适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对于最优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判断,需要若干判定规则的综合考量,即通过调整的R2 检验(adjusted-R2)、自然对数值(LogLikelihood,LogL)、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等指标进行判断。最优模型的判断规则为,当adjusted-R2和LogL 值越大,AIC 值越小,则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13]。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的最优模型选择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空间杜宾模型(SDM)是最优模型。

表2 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矩阵的最优模型选择

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其中模型的估计是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矩阵,并且分为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时空双固定效应这3 种情况,最终得到实证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DM)的实证结果

分析表3 的结果可以发现,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表现优于其他的固定模型,说明我国不同省市制造业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发现代表虚拟型嵌入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且模型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虚拟型嵌入制造业的方式,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代表结构型嵌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并不是预期的正向影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率并不高,许多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并没有成功的从理论上、从实验阶段转化到产业阶段。其次,科学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且研究的成功率、研究成果的市场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与制造业大批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速度相比,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过程相对比较缓慢,综合原因造成科研成果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呈现负向的回归结果。代表关系型嵌入的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对制造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生产性服务的关系型嵌入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3.3.2 地区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按照我国的区域划分情况,研究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差异性。我国的区域划分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本研究分别计算了几个区域从2008 年到2017 年制造业产出的Morans’I 指数,Morans’I 检验得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如表4 所示。

通过表4 可以看到,华中地区的Morans’I 指数为正数,其他地区的Morans’I 指数为负数。说明华中地区几个城市间的制造业产出呈现空间正相关,而其他地区城市间的制造业产出呈现空间负相关。表明华中地区的制造业产出呈同类集聚状态,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产出呈分散状态。具体来看,华中地区的Morans’I 指数值呈现多次的起伏状态,说明该地区制造业产出的集聚程度经历了一定的起伏。华南地区制造业产出的分散程度比较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华南地区几个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华南地区包含广东省、广西省和海南省,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发展都远远优于广西省和海南省。

表4 2008—2017 年不同区域制造业产出的Morans’I 指数值

通过最优模型的判断规则,选择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我国7 个不同区域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经过豪斯曼检验,西北地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其他地区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不同区域最优模型的具体选择如表5 所示,最终的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

表5 不同区域的最优模型选择

表5(续)

表5(续)

表6 不同区域的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6 可知,华东地区代表结构型嵌入、关系型嵌入和虚拟型嵌入的6 种生产性服务业类别与该地区制造业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华东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3 种嵌入方式对制造业发展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代表虚拟型嵌入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华东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尤其是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更是信息产业集聚的地区,这些地区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有效带动了辐射区域内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型嵌入对制造业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些地区中,代表虚拟型嵌入的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回归系数是负的,表明这些地区信息产业的投入并没有达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目的。华南地区包含广东省、广西省和海南省,西北地区包含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这些地区中,除了广东省在信息技术领域有较多投入外,其他地区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非常匮乏,导致这些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从而很难促进该地区制造业发展。从区域层面上看,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型嵌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各区域制造业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型嵌入与制造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西北地区的关系型嵌入整体上与制造业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地区代表关系型嵌入的不同行业类别大部分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这表明,西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整体来看,其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相应地区制造业发展。西北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投入程度也不高,无法快速达到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采用2008 年至2017 年我国31 个省市地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地理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型嵌入、关系型嵌入和虚拟型嵌入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从全国层面上看,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虚拟型生产性服务嵌入与制造业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生产性服务的虚拟型嵌入能够带动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型嵌入并没有达到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现阶段许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不高,且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回报周期较长。同时,以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关系型嵌入能够正向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从区域层面看,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型嵌入并没有达到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目的。这是由于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诸多省市中,除了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广东省在信息技术领域有较多投入外,其他地区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比较少,导致这些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无法有效带动制造业发展。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投入程度有限,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型嵌入整体上与制造业呈现负相关关系,无法达到对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型嵌入、关系型嵌入和虚拟型嵌入均不同程度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虚拟型嵌入能够极大地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效促进制造业发展。虚拟型嵌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关系制造业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应用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因此,国家应该注重引导和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科技在制造业的应用,加快并简化信息技术服务于制造业的各项流程。此外,对于信息技术发展较缓慢的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国家应该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这些地区的应用,及时普及基础性信息服务业在这些地区的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制造企业整体生产流程、销售、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的变革。

第二,尽管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结构型嵌入并没有明显促进制造业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科学技术本身阻碍了制造业发展,而是由于科学研究的研发周期,研究成果转化,研发合理投入,研发市场调查等问题造成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支持高素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科学研究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把握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应满足大部分市场用户的真正需求。同时,科学研究也应该兼顾研发资金的合理利用,缩短研发周期,加快研发产品市场化推广。

第三,以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为代表的关系型嵌入整体上促进制造业发展。因此,应该鼓励以上关系型嵌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是西北地区关系型生产性服业发展,加大西北地区生产性服务的配套设施。关系型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制造业绩效提升比较明显的产业,要更加注重关系型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程度,引导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合作共生关系,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的嵌入程度,以保障制造业持续获取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