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成长环境调研与培育实践探索

2021-04-20唐梦雪瞿群臻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企业

牛 萍,唐梦雪,瞿群臻

(1.中国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2.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所,上海 200120;3.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2019 年中国的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速达到8.37%,占全国研发人员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但这些研发人员绝大部分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导者的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相对较少。中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决胜时期,迫切需要一支高精尖、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这一群体的层次水平、能力素质和决策判断往往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能否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否健康运行发展的关键。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了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竞争优势难以为继,科技创业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成长环境研究十分必要。一方面为完善科技创业人才的发现评价机制提供更多依据和佐证;另一方面对于加快培养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 科技企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成长环境的文献综述

王林雪和彭忠华对于企业成长系统进行了研究:王林雪等[1]人基于熵理论,结合创业过程和高技术企业成长构建了科技型企业成长系统。他们认为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本因素最为重要,它为科技创业企业创立、成长、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为科技型企业带来经济价值。影响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有个性特征、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企业家经营才能、社会关系资本。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系统是一个高熵系统,具有明显的熵增值特征。要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必须要降低系统熵值,增加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是要形成研发团队和创业团队,以充实个体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缺失,二是科技创业者应通过保持、学习和改进的方式来维持系统的低熵运行。彭忠华[2]构建了科技型企业家成长因素的金字塔结构。他认为科技型企业家的成长因素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科技型企业家行为直接受制于其知识技能和创新的表现。知识技能和创新是表层制约因素,而包含企业家自身个性、价值观和素质的内在因素以及制度、政府和环境的外在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堆,是深层制约因素。

针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业人才成长环境研究,主要有孙立梅等[3]人分析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系统环境包括主体环境层面、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宏观环境和任务环境。史竹琴[4]探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模型和运行机制,并给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科技型企业成长环境构成与环境评价研究主要有:马永红等[5]人从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构建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环境指标体系。他们认为直接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资本环境、技术环境。间接环境包括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在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分析后,研究认为在直接环境因素中,资本环境、技术环境的影响程度最为重要。在间接环境因素中,政策法律环境的权重最大,说明需要政策和法律强有力的支持。刘莉等[6]结合深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把其成长支持环境要素概括为内部支持环境和外部支持环境。其中内部支持环境包括战略管理状况,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信息化状况,质量管理状况,技术水平状况,节能环境状况;外部支持环境包括政治及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才环境和产业环境。研究表明企业成长动力主要源于企业内部,企业增强各种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第一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质量管理是制约企业成长的内在瓶颈。解决企业融资难、中介服务差等问题是优化外部环境因素的关键。构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成长。黎涓等[7]认为科技人员创业环境评价包括自然环境体系,社会环境体系,经济环境体系,智力技术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法律政策支撑体系和融资支撑体系。程林林[8]从环境健康理论和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两方面对台湾新竹园区、阿里集团、班加罗尔和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实践进行了归纳分析,构建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中关村为案例,对其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凝练出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 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成长环境需求调研

问卷发放恰逢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从2020 年2 月初开始,3 月中旬结束,总计回收有效问卷426 份。问卷样本中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占比达70%,其中,国家级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占比48.6%,其余是科技部人才中心实施的科技创新CEO 特训营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家学员,样本可以较好的反映中国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情况。样本人才企业均分布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光机电、先进制造、新材料、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问卷样本中男性比例为92.02%,本次创业是科技创业人才的第一次创业的占60.1%;是第二次创业的占31.0%,三次以上创业占8.9%的。样本人才所在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占55.8%,创建期的占19.5%,转型期和成熟期的分别占10.8%和8.2%。

2.1 科技创业人才及企业最需要的政府支持和政策

调研数据显示,科技创业人才最为需要的政府支持和政策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重点(图1,表1),体现出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及企业的创新驱动特点。研发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要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科技引领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多渠道多手段进一步加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激发和促进科技创业人才及其企业的创新主体活力和创新积极性[10]。

表1 科技创业人才最需要的支持政策

调研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业人才及企业对政府支持的种类有不同偏好(图2)。种子期和转型期都是企业生死攸关的时刻,对创业保障机制的支持需求远高于其它阶段;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更加关注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方面的政府支持;在种子期,企业对科技资源的支持需求相对高于其他发展阶段,这是因为企业发展壮大后,自建科技资源的能力相应增加;企业在发展早期,尤其在亏损阶段,对税收支持不敏感,随着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有了利润以后,越来越关注税收方面的支持和政策。进一步调研发现,种子期企业获得政府主要支持是科技项目支持和人才政策补贴;进入创建期,企业税费的减免越来越重要,但科技项目支持还是排在第一位;进入高速成长期后,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企业税费政策排到政府支持的第一位。

图2 不同发展阶段对政府支持的偏好

2.2 科技创业人才最需要的政府服务

在政府提供的创业服务需求方面,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较为迫切的服务主要有金融服务、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图3)。这也体现了科技创业人员创业前多从事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的典型特征[11]。他们对于自身创业的技术与产品较为了解,但是对于产品技术市场化的商业知识和金融支持较为缺乏。政府组织资源对此进行对接和培训对于促进科技创业人才更好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才引进、管理咨询和研发服务也有较强的需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对创业辅导、人才引进和研发服务尤为期待。

图3 科技创业人才最需要的服务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政府服务有所不同[12]。科技创业人才创业的种子期最需要的是创业场所的提供,其次是政府投资支持、天使基金投资等金融服务,以及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咨询、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帮助;进入创建期后,市场开拓方面的支持需求加强,排在第一位,创业辅导需求排在第二位;进入高速成长期,对外部投资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服务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企业领导者对学习和保持高速成长、控制风险的辅导需求逐步增强;进入成熟期后,怎样保持竞争优势、领导力和创新力提升的辅导需求排到第一位;进入转型期,企业变革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排到第一位。(图4)

图4 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政府服务

2.3 科技创业人才对政府服务和园区服务的满意度

调研数据显示,科技创业人才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平均为7.62 分(满分10 分)(图5),对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帮助也较为认可,平均为7.11 分(图6)。从人才创办企业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转型期的企业得到政府和园区服务相对较少,满意度相对较低,政府需要加强对转型期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转型以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图5 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创业人才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

图6 科技创业人才对园区帮助的认可度

2.4 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地选择时重点关注因素

科技创业人才的创业地选择时主要关注“人力资源”“产业配套”“科技资源”等(图7)。同时,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对创业地选择也有不同需求。种子期的企业主要关注创业地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目标市场和产业配套,种子期企业希望创业所在地就有目标市场,对于企业的研发和产品落地,会节省较多的沟通和开拓市场成本;随着企业的发展,创建期的企业对市场氛围的需求逐步增加,希望创业地有较好的市场环境;进入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创业地的人力资源需求排到第一位;进入转型期的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变得最为重要。

图7 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地关注因素

3 培育机制实践探索

调研发现,科技创业人才发展的困难瓶颈和对政府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向企业家转型的角色转变,商业知识技能不足、资金缺乏、团队建设、市场拓展、培训辅导和人才引进等。针对这些瓶颈和需求,笔者探索开展了以下科技创业人才及其企业的培育工作。主要包括:(1)开展系统培训辅导,提升科技人才向企业家转型的能力素质。(2)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促进人才企业与资本精准对接。(3)推动成立人才双创联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对接。(4)依托人才驱动中心,帮助人才对接科技资源和新项目落地。

科技创业人才培育机制探索是研究和实践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知行合一的过程,自2013 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启动以来,笔者对如何做好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育工作进行过各种专题调研和座谈访谈,在没有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一些政府组织引导,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社会机构和专家人才互惠互助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构建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培育生态。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些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基于科技创业人才的什么需求和困难而设计的,又是如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建立和形成的,这些培育实践工作解决了科技创业人才的什么关键性问题,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3.1 开展培训辅导,帮助科技人才向企业家转型

调研发现,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前大部分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创业后主要承担管理角色,这种角色转变能否顺利进行是制约科技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13]。这一过程既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的转变和调整。经过多次的调研访谈,科技人才基础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对专门针对科技人才创业的培训辅导非常期待,虽然也参加过部分商学院的EMBA 课程,但普遍感觉针对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的内容相对较少,且参加人员来源广泛,餐饮、房地产、保险理财等背景的人员与科技人才的价值理念和企业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别,互相学习借鉴的意义不大。为此,笔者总结梳理了科技创业人才急需的培训内容,联合知名科技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开发了针对科技型企业领导者的培训体系,先后组织各类培训辅导100 多场,累计培训辅导科技创业人才8 000 多人次。7 年来,目前入选的国家万人计划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人才参加过笔者的培训,有三分之一的创业领军人才推荐其企业合伙人参加过培训。

科技创新CEO 特训营是科技创业人才品牌培训辅导项目之一,是针对科技人才出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办人量身打造的中长期培训辅导项目,以一年为培育周期,通过专题授课、实训演练、现场教学、个案辅导和资源对接等方式培育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特训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 针对科技创业规律设计6+3+3 立体培训体系

成功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可以形象的比喻成从IP 到IPO 的过程。即技术转化(IP)——商业运营(operation)——资本运作(IPO),一般需要经历创办期、验证期、生存期、成长期和扩张期,主要表现为从一个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或成果,找到了应用场景,进而制造出样品(产品雏形),再尝试进行批量化规模化生产,成为产品,在经过商业模式设计和市场营销后,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品,这时候通过有效的企业运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最后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扩张发展[14]。特训营基于此确定了6+3+3 立体培训体系:6个授课板块(“创新趋势与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与市场营销”“服务体验与产品创新”“领导力与团队建设”“企业融资与创业管理”“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帮助人才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创业知识体系;3个实训模块(模拟私董会、跨界思想会、学员创新汇)帮助学员解决企业个案问题,分享技术产品创新与企业管理心得,促进同行及企业家跨界交流合作;3 个拓展模块帮助人才对接人力、法律、税务、投资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获取更多专业化的服务,对接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获得新技术新成果、人才和设备资源,对接地方政府机构和园区,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新项目孵化落地。

3.1.2 建立师资库和课件库积累培训资源

优选高水平的师资。投资人导师全部要求来自国内排名前20 的投资机构且投资过5 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并有2 家以上境内外上市案例;企业家导师必须是企业的操盘手,且2 年内在某领域实操方面有突出表现;律师、财务、人力资源导师要求是行业排名前5 的机构和企业高管;还有来自相关部委和专业机构的政策专家和战略规划专家。积累精品课件库。特训营联合导师征集和开发近百项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家群体优质课件和授课视频,如“科技企业融资风险管控和法律要点”“科技型企业控制权和股权激励”“科技企业大客户营销”“产品创新与服务体验”“科技创新领导力”“复盘方法论”等。

3.1.3 集聚科技创业服务资源构建培育生态

经过反复沟通和接洽,特训营开发了腾讯、百度、小米、美团、华大基因等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基地。例如,腾讯的现场教学基地融合了现代科技创新和多项智能体验,展示了腾讯的创新发展历程和前沿创新技术。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唐沐就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设计实践分享了如何用用户体验思维打造市场爆品。通过现场教学部分同学进行了产品和供应链、金融链对接合作。例如,三期学员李平川的智能锁成功成为小米智能家居的合作单元,四期学员田军的项目——研发智能机械手臂获得小米3 000 万投资等。带动启迪创投、清空科创、深创投等一批专业科技创投服务机构和投资专家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定向投资特训营学员的优秀项目,并给予全程跟踪和辅导。联合易科学和牵翼网等一批科研仪器设备和检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关村软件园、联想之星星云智能加速器等一批科技园区孵化器,汉坤律师事务所、PIMC 领导力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和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学员提供融资辅导、科技资源条件对接、新项目孵化落地,法律、人力资源服务和新技术新产品合作研发等专业服务。

3.1.4 为地方科创人才定制培训方案输出培训资源

针对地方科技创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培训诉求,帮助地方科技和人才管理部门策划定制专属培训方案将师资和课程等培训资源输送给地方政府部门。并配备培训组织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流程操作指南,进行培训实施过程的指导和帮助。比如:针对新疆农业转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定制了互联网电商+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分析、农产品品牌培育与价值提升、农业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等课程体系。针对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求,定制了企业战略创新与发展转型、产业政策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等专题课程。针对上海嘉定区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业创始人多为高校院所科学家,在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运营方面的急迫需求,定制了以企业融资、市场拓展、团队打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微缩版创新CEO 特训营。针对镇江生产制造型企业产业升级需求,定制了中国制造2025 与制造业企业的机遇、工业4.0 下的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自动化智能管理模式和流程等课程。

3.1.5 引导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

2019 年5 月,特训营企业家学员代表赴陕西佳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根据佳县优质农产品优培优育、扩大销路的紧迫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产销渠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一次性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4.3 万元(其中,资金18.3 万元,物资6 万元),四期学员夏敏捐赠社区用小型医疗器械并配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特训营学员联合向武汉市及其它地区相关防疫部门捐款共133.6 万元,核酸检测试剂11 000 份,口罩55 500 个,护目镜2 235 副,防护服5 700 多套,以及价值1 878.48 万元的多种疫区急需医疗设备、物资,(以上数据为截至3 月1 日之前的不完全统计)学员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产品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四期学员王国强同学(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科创板上市)在抗击疫情的关键节点第一时间研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 法),目前已向29省市区约350 家CDC 及医疗机构供货,初步统计全国供应量已超过四十余万份,为疫情早期防控提供了重要检测方法及技术保障。三期学员刘轶(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特聘专家)受委托承担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智能语音医疗信息系统的研发部署,无偿共享了该公司的医疗病历转写系统,大大提高了医护工作效率,免费提供了为期半年的“瑞声智会”100 方视频会议系统,为远程办公提供了便利。四期学员陈少纯(沈阳迈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万人专家)在疫情爆发后,因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对重症患者病死率有明显改善,首创了无创/高流量湿化一体机,向全国提供近2 000 台相关设备,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率,降低了病死率和医院采购成本。四期学员李浅(北京雅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万人计划)将其自主研发的价值800 万元用于气道管理和呼吸治疗领域的500 台医疗器械产品捐赠至湖北9 个城市13 家三甲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1.6 形成科技创业共同体培育成效初显

目前,特训营已成功举办5 期,累计培养科技型企业家227 人。5位学员在特训期间完成A 股、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根据学员回访,参加特训营后,90%的学员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62%的学员与多家投资机构或合作伙伴进行接洽,已经获得或正在洽谈融资,40%在全国其他地区或海外进行了业务拓展,30%的学员得到地方政府关注或资助,20%的学员企业在行业内知名度有显著提升。根据大数据服务专业机构分析,受训学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约25%的学员企业在本技术领域核心专利占比超过40%的同行企业,近八成的企业专利被同行、特别是头部企业引用或参考借鉴,70%的学员企业研发效率高于细分领域企业平均水平,41.4%的学员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其他企业等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经过特训,学员学以致用,在企业家思维转变、企业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商业模式创新、股权结构优化、企业价值观重塑等方面有了显著成长:一期学员章伟光(广东研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志明(佛山柯维广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实现了唯技术论到企业家思维的转变,从关注技术第一到客户价值和用户体验第一;一期学员郅立鹏(青岛华世杰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转变格局,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CEO,自己专心做技术(CTO);二期学员隋海周(青岛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制定双轴驱动战略,围绕中小型农企的客户轴、建立产品轴,实现盈利突破;四期学员高钦泉(福建帝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由视频压缩业务转变为视觉识别分析,实现从单点到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期学员杜薇(吉林省太阳鸟再生医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血液、细胞储存为主的重资产转型为以技术应用为主的通用血项目;一期学员张恭谦(青岛世纪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家梁(杭州摩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实现了由2B 到2C 的商业模式转型;三期学员张金金(杭州金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回收老股东股份,优化了股权结构;三期学员吴孝彬(福建奥通迈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将公司优势资源与资质变成平台,面对行业变化重新找回核心竞争力;三期学员孟凡伟(上海核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通过打造更有愿景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打造成人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特训营已经成为科技创业人才成长的互助合作平台和共同体。特训营制定终身免费复学计划,据统计,约80%的学员回炉复学,同学反映,特训营的导师经验丰富,同学热情真诚,课程体系不断迭代更新,经常回炉可以学习新知识新经验,获得更多启发,还可以和新同学探讨合作。多年来,特训营学员通过微信群围绕企业经营发展难题研讨和经验分享、围绕国家新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进行交流的活跃度非常高,有些特训营学员甚至将特训营微信群长期置顶,从不静音。特训营各期班委和各领域坛主(根据特训营学员所属的技术领域进行了分组,各行业选出自己的坛主,如数字经济坛主、生物大健康坛主等)定期自发组织思想碰撞会、线下私董会和企业互访等活动。学员将特训营称为科技创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和科创党校,纷纷推荐其他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参加,使得每期特训营报名学员逐年递增,每期报名300+人。

3.2 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促进人才与资本精准对接

调研显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缺乏。科技创业项目普遍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较长,迫切需要借助外部投资加快发展和扩大规模。同时,科技型企业由于创新能力明显,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也是社会资本较为青睐的投资标的。因此,将科技创业人才及其企业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是一种解决科技创业企业资金缺乏和投资机构优质项目获取的双赢之策。

3.2.1 科技创业人才融资的误区盲区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科技创业人才融资的误区盲区,一是只看到资本天使的一面,忽略其魔鬼的一面。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主要通过企业的下一轮投资进入,通过企业上市,出让部分股份获得差额盈利。风险投资基金往往是通过募资的方式设立的,一般5-7 年一个运行周期,基金管理方(GP)为了尽快给出资方(LP)投资回报,可能对所投项目施加较多压力,有时甚至会为了快速盈利而让其追求短期效益,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有些投资基金是很多行业领先公司的战略投资基金,会带有较强的战略意图。他们会在完成投资之后,牵制所投公司不能与其几个竞争对手合作,同时规定在某些业务上,企业要必须与他们进行紧密的合作,使企业被绑定束缚失去自由发展空间。二是盲目追求高融资额,错失融资良机或股权出让代价大。很多拥有高科技成果的科技创业人才过于高估自己的技术,在融资时一味追求过高的估值造成很多投资机构都难以接受,时间一长,技术不断迭代,企业因此错失发展良机。另一方面,有些科技创业人才为了追求高融资额,初期出让股份较多,致使企业后续融资和吸引人才加入时,没有足够的股份出让,有的甚至最终失去控制权。三是投资机构良莠不齐,科技创业人才难甄选。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仅能给与科技创业人才以资金的支持,还能提供各种相关资源和其他企业的发展经验。但是一段时期风险投资机构多如雨后春笋,名片上动不动就是合伙人、高级总监等,让科技创业人才难以分辨,各类投资机构的拜访和尽调也占用了科技创业人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是融资后不会规划使用融资金,盲目扩建导致资金链断裂。融资是企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科技创业人才融资后不会很好的规划使用融资资金,盲目进行业务扩张或大兴土木建造工厂,造成融来的钱很快烧光,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因此,帮助科技创业人才和资本对接,一方面要加强对科技创业人才的相关法律、融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辅导,授人以渔,提升其融资能力和对融资金的驾驭力;另一方面要帮科技创业人才做好融资项目评估和投资人的分类筛选,促进精准有效对接。

3.2.2 开展投融资集训营提升科技创业人才融资能力

针对科技创业人才融资过程中的上述问题,笔者启动实施了专门针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投融资对接专项服务——科技创业人才投融资集训营(简称“集训营”),集训营以提升科技创业人才的融资能力为根本目的进行了三段式递进设计。一是针对科技创业人才融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培训,帮助科技创业人才构建一个完整的融资知识体系。如投资基金的分类和投资逻辑、各行业融资现状和融资趋势、科技型企业如何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进行融资规划、股权出让比例如何测算、融资协议中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融资过程中的财务和法律问题等。同时,组织编写《创新创业人才融资实用手册》等教材,形成融资书籍推荐目录供科技创业人才自学参考。二是挑选行业专家、投资专家及创业导师组成导师团对科技创业人才项目进行多对一个案辅导。帮助科技人才完善商业计划书,给出融资建议并指导如何进行路演推介。三是举办现场路演会,邀请知名投资人提问点评,提升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影响力和知名度,并组织专业领域投资机构定向邀约科技创业人才现场洽谈。

3.2.3 进行创新技术解读提升投资人对科技创业项目的认知

调研发现,很多投资人是金融财务专业出身,投资项目时主要看重企业财务指标,而科技创业项目往往研发投入较大,盈利周期滞后,不少投资人由于不了解新兴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趋势,往往偏好投资商业模式类项目,致使很多有潜力的科技创业项目在早期得不到投资人的关注。有些理工背景或技术出身的投资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面对众多细分领域的新技术项目也感到力不从心,有些曾联系笔者推荐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咨询技术问题。为此,笔者策划了针对投资人提升科技创新认知的交流活动——“科学家来啦”,邀请知名行业、技术专家围绕细分领域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研发需求、项目投资机会等进行专题解读和交流。比如“肿瘤检测与治疗新技术中的创投机遇”专题,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探讨了常规肿瘤治疗手段存在的问题、新型有效治疗手段、新的理念和技术突破、已经成熟应用的技术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的技术等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专题邀请专家介绍了国内电动客车及其他电动动力车辆的发展历程、纯电力动力系统的研究和市场应用,以及自动快速更换的动力电池箱系统等内容。“物联网传感技术”专题邀请专家围绕物联网传感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技术难题等进行了讨论交流。这项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讨会,重点聚焦在新兴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投资机会,不少投资人拿来正在跟进的科技创业项目找专家咨询,既激发了投资人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的热情,也促进科学家改进自己的研究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2.4 建立科技创业人才和投资人在线精准对接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业人才的融资效率,帮助科技创业人才对接到更多“靠谱”的投资人,笔者与一些专业融资媒体和信息服务平台深入合作,通过建立科技创业人才项目库、企业融资需求档案和投资机构库,将科技创业项目按照技术领域、融资阶段、融资规模和融资偏好等进行分类分级,与投资人的擅长领域、投资经验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精准匹配,定时定向在线推送给合适的投资人;同时,根据投资人的投资活跃度、投资诚信度和成功案例等建立投资人档案和星级,帮助科技创业人才挑选合适的投资伙伴。

3.2.5 助力科技创业人才融资与服务区域创新一举双得

集训营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深入协同,与专业投资机构、投资人密切合作,以公益性、专业性、精准性为特点,深受科技创业人才、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投资人好评。自2012 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天津、厦门、昆明、宁波、深圳、太原等地举办了生物大健康、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分领域主题专场;围绕国家区域创新战略,举办了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粤港澳湾区建设、振兴东北和支援西部等区域专场,共计25 场,有超过6 000 人次的科技创业人才参加现场活动,与近2 000 人次的投资人现场对接,与3 000 名投资人在线对接,编写发放《创新创业人才融资实用手册》等教材2 万册。部分科技创业人才获得500 万元-2 亿元不等的风险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活动的科技创业人才累计获得融资约45 亿元。同时,在笔者的积极协调和促进下,招商银行、南京证券、深创投等一批专业金融投资机构纷纷加盟,为参加集训营的科技创业人才企业提供授信、上市辅导咨询等配套服务,帮助部分企业实现投贷联动,IPO 上市和产业链对接等。以招商银行为例,累计为参加集训营的科技创业人才授信超过33 亿元。

3.3 成立人才双创联盟打通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随着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和各类相关活动的开展,很多科技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专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因为参加培训和相关活动建立了信任和友谊,经科技人才倡议,2017 年9 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牵头发起成立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吸引了一批优秀一线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纷纷加盟,其中很多是参加笔者各类培训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人才联盟目前分设人才创新联盟和人才创业联盟,正在筹备设立人才服务联盟,人才创新联盟通过六个专业委员会(电子信息、材料与工程、生物医药健康、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数理化学)牵头组织以学术研讨交流为主的各项活动。人才创业联盟通过专家联络专委会、事业发展专委会和科技创新商学院专委会牵头组织以产学研合作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供应链对接以及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招聘为主的活动。联盟首届理事会成员96 人,会员500 余人,全部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联盟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共同体,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3.3.1 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论坛

联盟成立至今,已举办大小各类论坛、展览、研讨交流活动20 多场,组织1 000 多人次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参加。论坛促进了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研讨交流技术创新趋势、产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应用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互启发,同题共答寻找解决方案。比如:2019 年11 月在深圳举办的土木交建水利科技领军人才交流大会,有5 位院士出席并介绍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和研究进展,73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50 多位杰青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分享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和相关研究进展。2018 年11 月在京举办的科技创新CEO 领导力发展论坛,150 多位科技创业创始人、董事长或CEO 参加,共同讨论企业家领导力发展之道。2019 年3 月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合作交流活动,近百名创新和创业的领军人才通过分领域创新论坛,项目成果发布、合作洽谈等方式深入交流对接。

3.3.2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合作对接

联盟将科技创业人才企业的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服务等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在线对接和线下沟通等方式,帮助联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同时促进联盟内企业在原料供应、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对接合作。据不完全统计,80%的联盟会员之间都曾有过技术或产品研发、供应链资源等的对接合作。比如:李和伟(伟博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和钟毓(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联合开发淀粉分解酶生物保健新产品;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高启龙(山东中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和田军(慧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科技创新CEO 特训营学员)合作开发电感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国内首套全自动化高速电感生产线,降低电感生产成本35%等大量合作案例。

3.3.3 成立科技创新流动商学院构建学习网络,促进抱团共发展

科技企业在产品创新、团队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初创企业遇到的问题,成熟企业可能已经经历过,因此,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经验交流,能帮助科技创业人才避免“踩坑”,快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联盟策划实施了科技创新流动商学院项目,联盟中的企业家以自身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特长,互为导师,通过在线视频直播、企业现场授课、高管团队互访、联合团建等方式,形成了科技创新创业的学习网络和互助共同体。由个体创新创业转变为集体抱团创新创业,发挥了科技创业人才传帮带的领军作用。

3.3.4 组织科技创新CEO 高校巡讲,担任创业导师同时吸引优秀人才

一批理论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富有热情、乐于分享的科技创业企业家组织形成了科技创新CEO 巡讲团,针对科技创业人才所在企业普遍面临高端人才招聘难、培养难,人才梯队跟不上的问题,笔者协助巡讲团到各高校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经验分享,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一方面增强了高校院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性,另一方面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加盟科技创业人才所在企业,科技创业人才为此专门和笔者共同研究设计了实习生企业旋转门计划,经由学校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各个部门和不同岗位进行周期性实习锻炼,亲身实践感受企业经营运作的全流程,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就职,有的甚至直接担任高管,这种方式为解决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有效渠道。

3.4 依托人才驱动中心助力人才新项目产业化落地

3.4.1 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共享

笔者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作用,帮助科技创业人才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科研设施、科技人才等科技创业迫切需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主要包括对接行业领域科技专家为科技创业人才企业提供企业技术咨询等服务,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实验室等,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方面加强了创业人才与高校院所研发力量的合作和整合,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的研发设备和平台也能很好被企业利用。据不完全统计,联盟中有超过22%的科技创业人才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比如:叶雷(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创业领军人才)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重庆介观医用多孔材料研究院成立“介观多孔材料联合实验室”,集聚了5 名院士及30 余名国内材料、力学、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入驻合作。潘国强(江苏创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特训营学员)和扬州大学合作开发油泥处理撬装设备关键核心技术及三元一体化高效固液分离装置及水下机器人。张鹏(上海煜志科技有限公司,特训营学员)跟上海光机所合作,开发了激光加热基座法单晶光纤制备设备的环形光路系统,性能和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嘉定科委产学研的A 类支持。姚鸿梁(特训营学员)与同济大学共建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3.4.2 开展领军人才地方行,助力人才新项目产业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调研发现,随着科技创业人才企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进行区域业务拓展和新项目产业化落地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希望吸引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携带项目到地方产业化,以推动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此纷纷出台各类招商招才引智政策。然而,各类招商引才政策纷繁复杂,在没有信任的机构和人介绍的情况下,科技创业人才落地新项目时会有很多担心,比如项目后续发展、产业配套情况、政府承诺兑现等,一些中介机构许诺帮助人才获得政府支持,前期收取高昂的中介费用。为此,笔者依托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的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定期组织开展领军人才地方行活动,举办科技创业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实地考察地方科技园区和产业配套设施,对接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宣讲产业环境,解答支持政策措施;同时,根据地方征集的当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生产制造难题,匹配推荐合适的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校院所专家共同深入企业现场咨询问诊,促成了很多新技术新项目合作对接,推动了地方产业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自2014 年以来,依托全国36 个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先后组织了200 余场领军人才地方行活动,走过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四川、深圳、青岛、重庆等14 省31 市和11 个区县,科技创业人才和专家与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达成合作100 多项。如:合作共建了新能源汽车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院,军民融合产业园,合作开展医养结合项目和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或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了智能机器人汽车板材激光切割系统、数学化矿山、循环经济科研平台、激光加工产业应用、智能(A Ⅰ)声学联合试验室、煤矸石应用、乌贼饵料研发、高性能负极材料等项目。

4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科技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四方面的培育实践探索,这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一是侧重科技创业人才相关能力的提升和内生动力的激发,而非单纯的外部资源给予;二是政府角色以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协调促进为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营造服务科技创业人才的生态,实现各方互利互惠。然而,由于人手限制和资金等问题,目前这些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比如目前的培训范围和规模还不够,培训对象以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创始人、CEO 等)为主,缺乏针对企业科技创业人才高管和科技创业人才梯队的培训辅导,特别是对一些有意向有潜力但是还未出来创业的科技人才缺乏前期培训辅导;人才联盟由于没有正式注册,还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相关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发挥更大效果;领军人才地方行的后续跟进服务还不够深入,地方迫切需要对科技创业人才及项目的落地和引进工作在观念和措施上给予更多指导等等,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