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影像下的赏石趣味
2021-04-20李昌银byLiChangyin
文/李昌银 by Li Changyin
提到双重影像,不知道你想到的是什么?我心理比较阴暗,想到的是双重间谍。真不该看那么多没用的小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于提高赏石水平无益。无用的书看多了,的确误事;而自己本该铭记在心的年少经历,一个标准的双重影像,反倒漏记了。
读中学的时候,临近高考一个月前,教室里挂满了战斗的口号。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和蔼可亲地走进来——我当时的记忆里,班主任这么亲切地看着我们,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老师走进来,拿出一块木板,木板上用粉笔画着一匹马。
我一看就知道,这画是他自己画的,因为这画的水平,能超过语文老师的最低水平。
安静了一会,老师问我们,“这是几匹马?”
“嗯?什么意思?”我一下子懵了,没控制住自己的嘴,竟脱口而出,“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就一匹马。”
同学们的眼睛齐刷刷地转向我,还能莫名其妙地讨论起来了,讨论老师画的是一匹马还是两匹马。
“我的个天呐,这还要讨论嘛!”我简直觉得自己跟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
但仔细一想,我感到一阵恐怖:“这难道是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老师说:“认为是一匹马的同学请举手。”
包括我,我的同桌,还有后排三个练体育的傻大个,一共五个人,哆哩哆嗦地举起了蜷曲着手指的手。
不用说,其他的人都认为老师画的是两匹马。
然后,老师说:“大战临近,现在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眼睛都疲劳了,产生了双重影像,把一匹马,看成是两匹马,孩子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别在最后一刻把身体搞垮了。”
停了一会,老师放下画,就是那个木板,用腾出来的手敲了一下桌子:“你们,五个家伙,都给我站起来,从今天开始,晚上12点前不许睡觉。”
——那神情,像极了前一段时间很火的那个小男孩钟美美(网上模仿老师的小学生)。
倒霉,没想到老师的“地雷”埋在这里了。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双重影像是咋回事了,原来是一种病。不过,有病的没事,没病的得治。
生理因素可以导致视错觉,刚才说到的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的现象,就是复视视错觉。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视错觉。
啥心理因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知识阅历、兴趣点不同,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关注点不同,导致我们在看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大脑中的成像却有差别;不同的人看同一事物有差别,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差别。
艺术欣赏,本质上就是一种视错觉行为,当我们欣赏一幅画的时候,请注意,你实际看到的是二维平面作品,但是你感觉到的却是三维立体作品(平面作品除外)。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在心理因素支配下,眼睛会在适应、调整过程中产生视觉误差,这种错误的视觉印象,会颠覆我们大脑中事物的客观形象,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空间幻觉、形象幻觉和感受幻觉,从而完成艺术欣赏过程。
1892年幽默周刊《飞叶》杂志刊登了一幅画《兔鸭图》(图一),你看看像啥?
图1 兔鸭图
是兔子,还是鸭子?
这种利用视错觉技巧创作出伟大艺术品的艺术家中最伟大的当属萨尔瓦多·达利。
西班牙画家达利在这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是有道理的。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所追求的就是绘画的非理性,虚无,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感,和表达思想的无限丰富性。超现实主义绘画,连接梦幻与现实,相对容易创造出双重甚至多重影像,而这又客观上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加了无穷的趣味。
艺术作品,表达上越简单越好,意蕴上越丰富越好。中国文人画所孜孜追求的就在于此。双重影像艺术作品,为另一种风格,却也具有这一鲜明的特点。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观赏石,也很难得的具有这一特点。有的石头,也有可能像上面《兔鸭图》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具有不同的形象。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不是把石头“掉个个看看”。当我们拿到一块石头的时候,发现石头正着看是一个形象,翻过来看又是另外一个形象,这样的石头很多(这里就不举例子了),这种石头不是本文所说的双重影像一类的观赏石。本文所说的双重影像,不是指两个客体分别形成的影像(包括一块石头两种摆放方式形成的两个影像),而是一个客体在我们大脑中产生的两种影像幻觉、感受幻觉。像《兔鸭图》一样,不管你把图片看成是鸭子还是兔子,变化的不是图片本身,而是你大脑中形成的感受影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实际上是心理学上的“选择性注意”。
看看下面这个石头。
图2 题名:【双重影像·猪羊图】 石种:灵璧石
图二,如果你把注意点放在左边,石头就是一个猪头,如果你把注意点放在右边,石头就是一个羊头。有趣的是,两个影像共用一个眼睛,一个耳朵;当成猪头的时候,左边的裂隙是嘴巴,右边的裂隙是喉咙;当成羊头的时候,刚好相反。整个石头笔墨非常简洁,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地方。
图3 题名:【龟山】 石种:灵璧石
图4 题名:【龟山】 石种:灵璧石
下面给大家看的这几个石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兼具象形与山形双重影像。
这几个石头,连同上面那个石头,全部出自安徽灵璧县,图六一般称为灵璧蛐蟮石,其他为灵璧磬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璧石。
在自然界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大山模模糊糊地具有象形的特点,而我们也很乐意地为它们取一个形象的名字,比如卧牛山、威虎山、象鼻山、狼牙山、龟山等等;在观赏石中,当然也会有一些神品出现。从图三到图八,我们也可以分别取名龟山、龟山、金牛台、卧牛山、卧牛山、威虎山。
这两组石头,都具有双重影像,但特点却不一样。
图二,是由于我们选择性注意点的不同,产生的两种幻觉形象,看到了两个形象;图三到图八,我们并没有看到两种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却能让你有一种恍惚感,一会感觉它是乌龟,是头牛,是只老虎,一会感觉它是座观景台,是座巍峨的大山。这不是视力所及的形象幻觉,而是灵光乍现的感受幻觉。
图5 题名:【金牛台】 石种:灵璧石
图6 题名:【卧牛山】 石种:灵璧蛐蟮石
不管是第一类石头,还是后一组石头,由于这些石头的审美取向是“简洁而意蕴丰富”,所以我们不能再要求这些石头像工笔画一样面面俱到(中国文人画亦如此);恰恰相反,应该是越简洁越好,尽可能少用笔墨,忽视掉繁冗,把欣赏者的关注点尽快引向主题。这也是这一类极品石头具有无穷韵味的原因所在。
图7 题名:【卧牛山】 石种:灵璧石
图8 题名:【威虎山】 石种:灵璧石
尤其是第二类石头,兼具象形与山形双重影像,象形一定不能太具象,只能神似,太具象了,就很难再产生恍惚感,再具有双重影像的韵味。
本文中只出现一个具有两种形象的双重影像观赏石,却列举了六个“象形叠加山形”的双重影像观赏石,可能会给人以误解,以为后者相对容易形成,甚至这样认为:山无定式,后者具备一个形象既可,前者得同时具备两者,是否如此?
如果你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藏品有高要求,你会发现,哪一类别的极品都是不容易得到的。
山无定式,但并不是堆积即成,在大家的心目中,完美的山形还是有一些共识,而且比较难以形成的。就像画鬼一样,谁都没有见过鬼,但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鬼的形象,而每个人心中的形象,差距不是很大的。你把张飞的画像改成鬼,添几笔即可,你要把貂婵的画像改成鬼,就颇费笔墨。好的山形,本就难得,好的山形形成双重影像,难上加难。本文不讨论山形欣赏,这个话题就此别过。
双重影像一类的石头,我们平时在收藏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希望大家注意,这种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石头,未来也一定是具有广阔价格空间的石头。
不谈石头了,咱们拉拉家常。
其实,重影现象不是那么神秘,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只是需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双重影像艺术家,重影艺术践行者,这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能力。
比如生儿子,儿子的形象应该是你和媳妇两个人的重合,看起来既像你也像她。如果不是,那你就得警觉了。仔细看看周围的每一个人,发现有谁跟你儿子长得像,越看越像,那你就得回家好好锻炼身体去啦,一个月后找他打一架,不会错的。
——打架这事,我只喜欢围观,不喜欢参与;不是我胆小,而是我眼神不好,怕拖错后腿,把你拉倒了。
你自己上吧,如果眼睛被揍,你可能会产生双重影像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