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2021-04-20支华耿合雷顾卿先

杂草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

支华 耿合雷 顾卿先

摘要:以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踏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凯里市20个乡镇(街道)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共77种,隶属于30科65属,其中菊科为优势科,达18种,占总入侵植物的23.38%;其次为禾本科,达13种,占16.88%。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美洲和欧洲。将凯里市外来入侵种划分为7类:恶性入侵类(1级,24种,占31.17%)、严重入侵类(2级,16种,占20.78%)、局部入侵类(3级,7种,占9.09%)、一般入侵类(4级,10种,占12.99%)、有待观察类(5级,4种,占5.19%)、建议排除类(0种)、中国国产类(7级,16种,占20.78%)。在生活型上,二年生草本、藤本和灌乔植物较少,而一年生草本优势明显,共42种,其次为多年生草本,达28种。研究该区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等特征差异,以期为后期林业工作者有效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生态安全;生活型;凯里市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21)04-0017-07

Investigation on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Kaili City

ZHI Hua,GENG He-lei,GU Qing-xian

(Qiandongnan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anning Institute,Kaili 556099,China)

Abstract:The specie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20 towns (streets) of Kaili City was conducted and their sources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investigation with inspection and interview. There are 77 species,30 families and 65 genus in Kaili City.Among them,Compositae with 18 species is the dominant family,accounting for 23.38% of the total;Followed by 13 species of Gramineae,accounting for 16.88%. And the most alien invasive plants are native to America and Europe. The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Kaili are divided into 7 categories:malignant invasive specie (grade 1,24 species,accounting for 31.17%),serious invasive specie (grade 2,16 species,accounting for 20.78%),local invasive specie (grade 3,7 species,accounting for 9.09%),general invasive specie (grade 4,10 species,accounting for 12.99%),a left specie with unknown damage wait for further observation (grade 5,4 species,accounting for 5.19%),recommended exclusion class (grade 6,0 specie),and Chinese domestic products (grade 7,16 species,accounting for 20.78%). In terms of life form,biennial herbs,lianas and shrub-trees are fewer,while annual herbs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with 42 species,followed by perennial herbs with 28 species. The view of the differences on the types and life forms of invasive plants in this area was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forestry workers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he later period.

Key words:alien invasive plants;ecological selectivity;life form;Kaili City

收稿日期:2021-08-30

作者簡介:支 华(1990—),男,贵州盘州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保护工作。E-mail:2294359026@qq.com。

通信作者:顾卿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区系地理研究。E-mail:635180792@qq.com。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等因素,由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传播进入另一个生态环境中定植、繁殖、扩散,并对传入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一定威胁的植物[1-2]。外来入侵植物主要通过有意引入、无意引入和自然扩散3个途径侵入[3-4],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5]。外来入侵植物可以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来排挤本地种[6],通过形成新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直接影响土著种,也能通过对资源的干扰和破坏间接影响土著种[7],常常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最终导致生态系统退化[8],严重的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9],甚至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10]。作为对外来种到来的响应,土著种也会形成新的适应性进化特征[11],伴随着生物入侵的发生,特定生物类群的进化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12]。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是贵州省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沪昆高速、夏蓉高速公路、湘黔铁路株六复线及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全境,是外来客流、物流进入云贵川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此频繁的客流及贸易往来,增加了外来植物入侵的机会,严重影响到凯里市的生态安全。本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摸清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以期为科学治理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提供本底数据,对凯里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凯里市(107°40′58″~108°12′9″N、26°24′13″~26°48′11″E)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为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情况,对凯里市所辖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门街道、湾溪街道、开怀街道、洗马河街道、白果井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旁海镇、湾水镇、万潮镇、龙场镇、凯棠镇、大风洞镇、鸭塘街道、白午街道、下司镇、炉山镇、碧波镇等20个街道和乡镇进行调查,调查地点主要包括荒地、空地、水旁、火车道沿线、高速公路沿线、汽车站附近、公园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踏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不同地形、沟系,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线路调查。踏查时,咨询当地的护林员、村组干部、村民等,了解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情况,重点调查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状况、生长和危害情况。

1.3 外来入侵植物鉴定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生物》[13]、《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14]确定入侵植物名录和危害等级,其中根据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自然地理分布、入侵范围及其所产生的危害,将凯里市外来入侵种划分为7类:恶性入侵类(1级)、严重入侵类(2级)、局部入侵类(3级)、一般入侵类(4级)、待观察类(5级)、建议排除类(6级)和中国国产类(7级),依据《中国植物志》[15]确定外来入侵植物的产地、分布,依据《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16]确定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和来源,对入侵植物按照生活型分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组成

通过对凯里市20个乡镇、街道外來入侵植物的全面调查,初步查清了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共77种,隶属30科65属(表1),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为美洲和欧洲。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菊科,达18种,占比23.38%;其次为禾本科13种,占比16.88%;茄科6种,占比7.79%;豆科5种,占比6.49%;旋花科4种,占比5.19%;唇形科、大戟科、藜科、蓼科、苋科、锦葵科各2种,各占比2.60%;酢浆草科、车前科、雨久花科、落葵科、满江红科、葡萄科、莎草科、商陆科、玄参科、仙人掌科、天南星科、牻牛儿苗科、伞形科、石竹科、桑科、紫草科、紫茉莉科、马齿苋科、柳叶菜科各1种,各占比1.30%(图1)。

2.2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状况

根据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自然地理分布、入侵范围及其所产生的危害,将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7类:恶性入侵类(1级,24种,占31.17%)、严重入侵类(2级,16种,占20.78%)、局部入侵类(3级,7种,占9.09%)、一般入侵类(4级,10种,占12.99%)、有待观察类(5级,4种,占5.19%)、建议排除类(0种)、中国国产类(7级,16种,占20.78%)。总体而言,约74.03%的种类已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仅25.97%左右暂时处于有待观察阶段。

恶性入侵类分别为一年蓬、小篷草、三叶鬼针草、大狼把草、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三裂叶豚草、豚草、飞机草、微苷菊、钻叶紫菀、银胶菊、胜红蓟、毒麦、蒺藜草、日本菟丝子、裂叶牵牛、圆叶

牵牛、五爪金龙、土荆芥、空心莲子草、凤眼莲、落葵薯、大藻。严重入侵类分别为牛膝菊、野茼蒿、铺地黍、两耳草、假高粱、野燕麦、喀西茄、水茄、曼陀罗、白车轴草、含羞草、美洲商陆、仙人掌、野老鹤草、野胡萝卜、紫茉莉。局部入侵类分别为孔雀草、毛花雀稗、假酸浆、刺槐、斑地锦、苋、粉花月见草。一般入侵类分别为欧洲千里光、棕叶狗尾草、紫苜蓿、小藜、野西瓜苗、红花酢浆草、香附子、婆婆纳、繁缕、土人参。有待观察类分别为地毯草、珊瑚豆、绣球小冠花、五叶地锦。中国国产类分别为苍耳、牛筋草、狗尾草、看麦娘、五节芒、龙葵、紫苏、风轮菜、泽漆、酸模、尼泊尔酸模、野葵、车前草、满江红、葎草、田紫草。

2.3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分析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非常丰富,包括热带美洲、热带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地中海、秘鲁、西亚、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来源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共42种,占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54.55%;其次为来源于欧洲和地中海的种类,共11种,占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14.29%;非洲4种,占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5.19%;亚洲22种,占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28.57%,其中原产地为中国的共16种,占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20.78%。

2.4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引入途径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主要有无意引入、有意引入和自然扩散3种方式,本研究77种外来入侵植物当中,有意引入的有29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的37.66%;无意引进的有28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的36.36%;自然扩散的有20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的25.97%。

在凯里市有意引入的外来植物中,白车轴草、五叶地锦、刺槐、加拿大一枝黄花、红花酢浆草、珊瑚豆、紫茉莉、圆叶牵牛、仙人掌、孔雀草、裂叶牵牛、含羞草、落葵薯等原本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空心莲子草、大藻、凤眼莲等是作为猪饲料引入的;飞机草是作为香料引入的;曼陀罗、土人参、红花月见草是作为药用植物引入的。无意引入的植物中,三裂叶豚草、欧洲千里光、三叶鬼针草、苋等杂草是通过物流、旅游、交通、农产品等被无意引入的。自然扩散植物中,一年蓬、小蓬草、狗尾草、大狼把草等是通过自然扩散引入的。

2.5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生活型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可分为草本、藤本和灌乔3类,草本植物又可细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其中一年生草本42种、二年生草本2种、多年生草本28种、藤本2种、灌乔3种(表2)。

3 讨论与结论

凯里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共77种,隶属于30科65属,这与凯里市旅游、交通、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茄科、豆科、旋花科,生活型以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为主,原产地主要为美洲和欧洲。比较现有外来入侵植物从南到北报道的有广东省乐昌市104种,隶属于36科81属[17];浙江省宁波市93种,隶属于31科71属[18];辽宁省大连市53种,隶属于19科42属[19]。这3个地区与贵州省凯里市共有外来入侵种数占该地区入侵植物总种数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连市(35.84%)、乐昌市(31.73%)、宁波市(24.73%),共有种数占该地总种数比例均较小,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1)贵州省凯里市地处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而广东省乐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浙江省宁波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辽宁省大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2)贵州省凯里市地处内陆,距海较远,而其他3个地区距海较近,且交通发达,物流、旅游、人口流动都较频繁。(3)贵州省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最高点为南部的够末也峰(海拔 1 447 m),最低处为清水江出境处(海拔529 m);大连市平原的海拔高度为20~60 m,山地海拔为1 000~1 500 m;乐昌市境内最高峰老蓬顶,海拔为1 737 m,最低处在长来镇,仅有85 m;宁波市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只有3~6 m,其中市区海拔4.0~5.8 m,郊区海拔3.6~4.0 m,而山区的海拔为100 m左右。

部分外来入侵植物种在凯里市20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如三叶鬼针草、空心莲子草、小蓬草、一年蓬、紫茎泽兰、美洲商陆、牛膝菊、胜红蓟、土荆芥、野茼蒿、繁缕等,这些物种入侵时间长、繁殖能力强,普通的防治方法难以根除;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分布区域还未扩大,如孔雀草、凤眼莲、大藻、满江红等物种尚处于入侵定居阶段,但未来有可能广泛传播,有造成生态破坏及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对已在其他地区发生成灾的生物种类,检疫部门应在高速路口、汽车站、火车站等检查点加强检疫,防止外来植物传入凯里市,农林部门应加强宣传,让老百姓深刻认识到外来植物的危害性,只有全民参与进来,才能将外来入侵植物拦截在凯里市外,并将已入侵的外来植物控制在生态安全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王有兵,杨建军,李子光,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入侵植物种类概况[J]. 杂草学报,2020,38(3):1-6.

[2]舒易星,施祖荣,王连水,等. 外来入侵植物及其生物防治[J]. 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3,26(1):64-71.

[3]于 飞,吴海荣,吴福中,等. 潼湖生态智慧区外来入侵杂草调查研究[J]. 杂草学报,2020,38(4):20-25.

[4]周曙东,易小燕,汪 文,等.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与管理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0):19-23.

[5]吴晓菊,马继英. 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樣性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2017,37(6):206.

[6]李 博,徐炳声,陈家宽. 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J]. 生物多样性,2001,9(4):446-457.

[7]Simberloff D. The role of propagule pressure in biological invasion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09,40(1):81-102.

[8]Mckinney M L,Lockwood J L. Biotic homogenization:A few winners replacing many losers in the next mass extinction[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1999,14(11):450-453.

[9]Mack R N,Simberliff D,Lonsdale W M. Biotic invasions:Causes;epidemiology,global consequences,and control[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0,10(3):689-710.

[10]Dennis N. Expanding trade with China creates ecological backlash[J]. Science,2004,306(5698):968-969.

[11]Whitney K D,Gabler C A. Rapid evolution in introduced species,‘invasive traits and recipient communities:Challenges for predicting invasive potential[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2008,14(4):569-580.

[12]Maron J L,Vilà M,Bommarco R,et al.Rapid evolution of an invasive plant[J]. Ecological Monographs,2004,74(2):261-280.

[13]徐海根,强 胜.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4]马金双,李惠如.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6]马金双.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7]皱 滨,李仕裕,郭亚男,等. 乐昌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2):34-42.

[18]宝超慧. 大连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1.

[19]朱俊熠. 宁波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其入侵风险评估[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1.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
试论城市森林体系中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意义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生态安全及障碍因素分析
基于突变理论的新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运行机制研究
关于生态安全法治化的初步思考
抗菌纤维的抗菌机理、加工方法与生态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