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黑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2021-04-19赵玲徐梓航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家公园

赵玲 徐梓航

摘要:国家公园作为重点生态区域,生态保护的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生态补偿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大连市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条件价值法研究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补偿价值的测算方法,并构建Logistic统计模型分析影响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具体因素,研究结果为:大黑山旅游生态补偿的人均支付意愿为12.27元,基于2016年的旅游人数,推算出大黑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为490.8万元。

关键词: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补偿标准;条件价值法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十九大强调“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出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表明中央更强调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指出“生态补偿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内容”。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在协调”方式,已经成为国家公园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补偿标准的准确量化及核算,是生态补偿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本文应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量化评估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补偿额,并分析影响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关键因素。

一、基于CVM的大黑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

(一)研究区域介绍

大黑山被誉为辽南第一山,坐落于大连市金州新区中心,占地23.79平方公里,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近年已不收取门票费用。

(二)數据来源

本文于2019年4月6日在大黑山风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17份,排除了16份无效问卷后,共有301份有效问卷。

(三)样本特征

绝大部分旅客来自大连市,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1.16%。女性占48.84%。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18~27岁(47.51%),28~45岁(40.20%),合计87.71%。学历水平整体较高,大学本科或专科占比为55.48%,研究生及以上占比为12.9%。职业分布结果显示公司或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比最多,为28.24%。月平均收入以中等收入为主,月收人为2000~5000元的人占总人数的49.5%。

(四)模型设计

本文选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游客的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进行研究。模型的因变量选择为游客对大黑山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即愿意和不愿意。自变量有旅行满意度、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学历六项。

二、大黑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价值结果分析

(一)游客生态补偿相关认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72.76%的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及相关政策表示“不了解”,了解及以上的游客仅占所有游客的21.26%,生态补偿的概念普及度远远不够。在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方面,46.51%认为政府应是首要主体,排名第二的选项是“每个公民”,占总旅游者人数的23.26%,而旅游企业、社会团体和旅游者各自的比例分别为12.96%、4.98%和12.29%。在资金来源方面,56.81%的游客认为政府应当是最主要的补偿来源,认为应当从门票抽取和征收生态税的游客分别占16.61%和14.62%,而认为应主要来自于社会捐款的游客占总游客的7.64%。在筹集资金的使用方面,选择主要用于植被土壤恢复的游客最多,占总游客数的41.86%,其次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占比22.26%;选择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11.63%和14.95%。

(二)支付意愿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207名游客愿意为大黑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支付一定的资金,占总人数的68.77%;31.23%的游客选择了不愿意,原因主要有“应由政府支付”、“个人经济能力有限”等。在支付的金额方面,选择5元、10元和20元的人数较多,其中占比最高的是10元;最高的支付金额为100元,仅有4人选择此项。选用平均价值法来计算平均支付意愿,公式为:

E(WTP)=Piβi

式中,E为支付意愿期望值; Pi为选择该支付意愿金额人数的分布频率;Bi为支付意愿金额;n为可供选择的支付意愿选项数。

根据公式,计算出大黑山游客平均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为12.27元,对比文献综述中所列举的其他学者的计算结果,这个数值较为合理。2016年大黑山景区总旅游人次为 40余万人次,以此来计算总的旅游生态补偿总支付意愿为490.8万元。

游客拒绝支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应由政府支付”,占拒绝支付游客数的31.57%;其次是“经济条件有限,无力支付”,占比22.8%;“担心所缴金额无法应用到景区生态保护上”的选择比例为19.29%,认为“门票中应当已经包含相关费用”和“应从税收中抽取相关费用”的分别占11.4%和7.89%,对此“不感兴趣”的占4.38%。由此可见,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还是认为这是一项应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但同时也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资金去向有着一定的怀疑。

(三)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意愿支付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纳入的几个自变量中,学历(EDU)、职业(PRO)、满意度(SAT)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根据模型,可以看出性别对支付意愿并无显著性影响。男性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3.96元,女性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0.18元。男性的支付金额高于女性,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喜欢爬山这类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所以平均支付金额略高于女性。

年龄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平均支付意愿最高的是18~25岁的青年组和26~40岁的中年组,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接受了很多环保教育,有着良好的环保意识;中年组则已有稳定工作,愿意支付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高龄组平均支付金额较低的原因正好与之对应。

学历对支付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方向为负方向。这与其他学者的结果正好相反。得出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高学历的人去过更多更好的景区,对大黑山的保护热情和喜欢程度并不高。

职业对支付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学生以及从事教、科、医行业的人员、企事业人员支付意愿较高。学生由于在校接受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教育,同时对新兴事物接受度也很高,所以支付意愿较高;后两类工作的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到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关内容,所以支付意愿较高。

月收入对支付意愿并无显著影响,中等收入游客的人均WTP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高收入的游客更倾向于去其他水平较高的旅游景区和国家公园,因此对大黑山风景区的支付意愿并不高。中等收入的游客支付意愿要高于低收入水平的游客,這一局部现象符合基本经济学理论。

游客满意度对支付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方向为正相关。对出行感到满意的游客会更愿意支付一定金额用于大黑山的生态环境改善或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出行不满意的游客或许再也不想来到这里,所以不愿意支付。说明需要改善大黑山的环境状况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游客满意度,从而使游客更愿意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一定的资金。

三、结语

本文研究了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主要采用条件价值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游客拒绝支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条件限制、对政府责任的依赖、对管理机构的不信任和纳税人定位等,计算得出大黑山旅游生态补偿额度为490.8万元。应从明确界定补偿主客体、完善补偿监督机制、创新补偿方式、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李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支付额度与调整目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2):1-9.

[2]吴耀宇.浅论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旅游经济,2011(02):167-168.

[3]蒋依依,宋子千,张敏.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3,35(11):2194-2201.

[4]张冰,申韩丽,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01):68-75.

[5]陈海鹰,杨桂华,曾小红,李鹏,游长江.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类别构成及核算模型[J].旅游科学,2017,31(04):15-31.

[6]杨小杰.四川省生态旅游补偿额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 (11) :139-142.

[7]胡欢,章锦河, 刘泽华,等.国家公园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 (12) :2012-2022.

[8]石玲,马炜,等.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经济价值评估——以武汉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02):180-186.

*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生态补偿标准评估的辽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策略”(L19BJY009)。

(作者单位:赵玲,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管理学院;徐梓航,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玲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国家公园
美国巨人柱仙人掌国家公园历史与现状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功能评价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国家公园建设模式比较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国家公园建设模式比较
科学与美国国家公园发展
境外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冲突:表现、溯源及启示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比较研究
旅游视角下的国家公园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