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假定垄断者测试模型实践应用的评析

2021-04-19王居乔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0期

王居乔

摘要:判断是否垄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相关市场。假定垄断者测试和临界损失分析法都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界定相关市场的重要工具,但是两者都在实践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分析了两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能够促进两模型在反垄断运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假定垄断者测试;临界损失分析法;相关市场

一、引言

相关市场界定是分析垄断类案件的基石。在实践中,不论是行政执法机关还是司法机构也都在积极探索运用经济学原理界定案件涉及的相关市场,以推动案件公平公正审理,且随着反垄断经济学的发展和反垄断实践经验的积累,许多重大案件中都运用了假定垄断者测试,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SSNIP及执行方法,对有关各方未来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发挥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假设垄断者测试

假定垄断者测试(HMT),是美国《横向并购指南》 ( 1982 年)提出的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之一,该界定方法不仅用于企业合并审查案例中,同样也被用于其他反垄断案件中。HMT是将相关产品市场定义为最小的一组产品,考察其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卖方(假设的垄断者)是否可以施加并维持一个小幅、显著和非暂时的价格上涨(SSNIP),而通常以5%的价格上涨作为价格涨幅作为SSNIP基准。如果价格上涨,垄断者仍有利可图,则假定垄断者所处的市场将构成相关市场; 否则,应当拓展预先假定的产品或地域范围,直到垄断者可以在涨价后有利可图为止。假定垄断者测试从实践的角度上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有学者认为HMT不具有操作性,因为很难获取该模型所需要的精确数据,但是实际上,作为界定市场的一种方式,HMT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就像已有的案件中所显示的那样,但是该模型得出结论的准确度会随着数据的精确度变化。

(二)是否以当前价格作为基准价格?

HMT模型界定市场范围是在一个基准价格的基础上加上5%的涨幅来判断企业是否有利可图,这里基准价格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竞争下的价格,但是这种价格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所以运用此模型时更多的是适用当前价格。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在当前价格已经趋近或者就是垄断价格时,以该价格作为基础价格会導致如同United States v. El du Pont de Nemours & Co 351 US 377(1956)(“杜邦案”)中的“玻璃纸谬误”(Cellophane Fallacy)。在该案中,杜邦(玻璃纸生产商)认为该案涉及的相关产品市场时软包装材料市场,这里包括了其所生产的玻璃纸,以及其他软包装,如铝箔、蜡纸何聚乙烯等。杜邦作为玻璃纸的唯一生产商,其已经将玻璃纸的价格设定为垄断水平上的价格。消费者是在垄断价格水平上更易将其它产品考虑为替代品的,也就是说,在垄断价格水平上在增加5%的价格增幅,消费者更容易转向其他产品,HMT的计算结果会显示垄断者在5%的价格增幅下是无利可图的,玻璃纸无法独立构成一个单独的相关市场,需要扩大产品市场范围。反过来说,若玻璃纸是在一个竞争价格上,小幅度但有意义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不会转而使用如蜡纸等其它包装,HMT会得出玻璃纸足以构成一个单独产品市场的结论。因此可以看出,在垄断价格为基准价格时,HMT界定的市场明显较为宽泛,从而难以察觉出垄断者行为对市场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实践中对于基准价格判断的关键是在于当前价格时处于垄断价格和竞争价格这个区间的哪个位置上,这直接影响HMT模型最终结论的准确性。

(三)SSNIP的范围是否一定?

目前各国对HMT中SSNIP的普遍认知是“持续1年的,5%~10%的价格上涨”。对于5%~10%的幅度,若价格上涨不足5%就已经达到垄断价格,是否就可以认为该假定垄断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实践中如何判断价格上涨到何时假定垄断者已经实现利润最大化。此外,5%~10%作为一个价格涨幅区间,很可能的是假定垄断者在6%的涨幅下被认定成一个相关产品市场,但是在7%的情况下出现需要扩大市场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不同的价格涨幅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相关市场,该模型没有进一步给出判断何种市场更优的方法,这都是实践中SSNIP范围含义模糊所带来的问题。

(四)初始假定市场范围

《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第十条规定,“假定垄断者测试一般先界定相关商品市场。首先从反垄断审查关注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目标商品)开始考虑,……”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是一定的,但是如何将具体茶品进行归类存在一定的困难,以360投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是相关市场界定为终端软件、即时通讯、网络即时社交工具抑或是其他?一定程度上,相关产品市场的范围决定了需求价格弹性。

总地来看,考虑到传统HMT模型在界定相关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像是对数据准确性要求高、基准价格难以确定、模型重要参数取值对结果影响较大且无法衡量优劣、对初始假定市场范围界定依赖度较大等,中国执法机构也许多重要案件中开拓使用其升级版模型,如伊士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中采用的临界损失分析法。

三、临界损失分析

临界损失的概念来源于欧盟和美国竞争法,而临界损失分析是Barry Harris和Joseph Simons提出的,在界定相关市场和评估集中竞争影响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该模型的基本思路简单,即“如果价格上涨X%,那么销售量损失是多少时才能使此次价格上涨无利可图?”这一损失被称为“X%价格上涨的临界损失。”如果实际损失少于临界损失,则本次价格上涨是有利可图的,反之亦然。简单来说就是,价格上涨会导致垄断者失去部分销售量,但同时,他们也通过更高的销售价格获取到更多的利润。如果因销售量减少而损失的利润少于因价格上涨而获得的利润,则涨价将是有利可图的。临界损失就是某一销售量损失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垄断者对提高价格和不提高价格都漠不关心。临界损失的公示可以表示为:

y=t/(m+t)

其中,y=即销售量的变化率;

t=即价格增长率;

m=即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为边际贡献率。

由此计算出的临界损失与通过估计需求函数或问卷调查等方法估算实际损失比较大小来界定相关市场。

临界损失分析有其自然的优势,该模型弥补了假定垄断者测试等主流界定相关市场方法中的一些缺陷,如界定时过度考虑产品特性和绝对的价格差异,忽视了价格增幅带来的额外盈利能力。临界损失分析方法是相对较为简单的计算模型,其对数据的要求更低且容易获取,像是可以用平均可变成本代替边际成本,计算简便。

此外,临界损失分析还也可用于越来越受到反垄断关注的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经济,即双边市场。有的互联网平台的收费对象是来自供应商和消费者两方面,也就是说互联网平台同时拥有这两个客户群体,其一段时间内小幅度显著涨价所带来的销售减少也将面临的是这两个客户群体销售量的同时流失,因此,应当将这两方客户的流失同时计入损失,在判断是否存在可以纳入相关市场的其他替代品或地域范围。而有的互联网平台只向单一方向的客户群体进行收费,比如像是酒店预订平台只向酒店方收取服务费,酒店平台增加服务费虽然指向的只有酒店企业,但是酒店企业很可能会将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包含在其向消费者收取的费用中,这种传导机制和反馈效应决定了仍需要将酒店方和消费者两类客户群体的损失都计入损失当中。

但是,在运用经济模型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该模型存在的问题:

(一)临界损失对于产品组合而非单一产品是否仍有效?

根据临界损失公示需要带入毛利率进行测算。如果假定的市场范围中的所产品有一样的毛利润率,则用销售量的变动率来衡量临界损失是适当的。但若不是所有产品的毛利润是相同的,则用销量变动衡量损失就会出问题,这时,用销售額的变动来衡量损失相对更为客观准确。①

(二)如何对毛利率取值进行有效估算?

临界损失分析的难点就是关于毛利率的取值。如上文所述,可以选择平均可变成本估算毛利率,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便利计算,但是若平均可变成本的取值位于其曲线最低点的右侧,则平均可变成本将明显小于边际成本,且该差距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造成平均成本代替边际成本后毛利率计算后的得到的结果将大于实际值,临界损失的计算结果则偏小,实际损失会更容易大于边际损失,由此模型使用者会界定出范围过大的市场。为了增加界定市场结果的准确度,如果只用边际成本计算毛利率,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正如学界所承认的,边际成本是毛利率计算的难点,至今没有普遍承认的好办法来解决。所以实践中,多用企业财报中收入和成本数据来计算毛利率。

(三)如何准确判断实际损失?

实际损失的估算也是利用临界损失分析法界定相关市场范围的关键要素,目前计算实际损失的方法主要是三种:一是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或查阅相关企业近年财务数据文档等方法直接估算实际损失;二是以价格需求的价格弹性来估计,即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乘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由此得出销量的变动数据;三是建立经济模型,根据 Lerner 函数,商品毛利润越高,往往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弹性系数越小,一般情况下企业实施涨价行为后的实际损失越小,但是无法确定在需求弹性影响下,实际损失的减少是否一定会比临界损失还要小,这就需要更细化的经济模型来处理。

此外,在判断企业面对SSNIP时的实际损失还需要考虑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间的交叉需求弹性。现实中,企业往往并不只依靠单一产品经营获利,当其拥有多种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时,一种产品的涨价会促进消费者将对该产品的需求转移到同公司的其他产品上,发生产品需求的内部转移,因此相比单一产品的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的企业在面临同样价格上涨幅度时,遭受的实际销售损失更小,这又大大增加了准确判断企业实际损失的难度和可行性。

综合来看,临界损失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假定垄断者测试,但是其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临界损失和实际损失的取值计算方面,如模型本身强硬的假设不贴合现实情况、毛利率的选取、实际损失的获取方式等,除此之外,其他企业的因素,如产品的定价、质量、功能、客户忠诚度、企业商誉,还包括涨价时间的长短等也都可能导致临界损失的计算结果不准确。

四、结语

假定垄断者测试对相关市场界定的贡献度是值得肯定的,也确实为实践中市场界定问题提供了更为量化科学的指标。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种基于众多假设的经济学指标,以及该公式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且可替代性较低,假定垄断者测试分析得出的结果应当人为审慎判断,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分析后,方能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黄坤,张昕.竹盲人摸象与相关市场界定——假定垄断者测试及其执行方法的一个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13(07):28-36.

(作者单位: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