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探讨
2021-04-19黄薇
黄薇
【摘 要】语文这门课程是一个需要很强思维能力的学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看待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自己了解过程。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不只是汲取语文知识的,还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思辨能力。当学生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学习知识、阅读文章、看待问题,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阅读文章,在考试中更是有阅读题型,所以很多的学生都会觉得为难,是因為不能正确的找到文章的主旨,以至于没看懂题目要求而弄错。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分析、推理、判断问题,从而提升阅读成绩,推动语文课程的快速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主动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起来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以至于学生的成绩得不到提高,进而认识能力得不到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增多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升了。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至此学生也就能够不断地培养思辨能力,从而实现独立自主的分析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的脉络,然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勤劳一生,在文中有哪些事例来表现母亲的勤劳,进一步提问学生在文中出现许多的议论性的语句,让学生结合前后文来理解它们的含义,等等,通过这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二)创设情境模式,引发学生思想认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的情景是学生无法体会得到的。当他们不能够体会到文章的背景,就不会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情绪,从而意会不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章的背景文化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一篇文章就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
(三)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局限于文章中去思考问题,并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回答的问题也就是片面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思考问题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去分析,要结合所有的可能性去推理实质性的问题,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答案。这就是利用思辨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事物,所以学生不能够局限于课文中去想,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反复的训练当中养成好的思维能力,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何诗人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不免会得出几个答案,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作者是属于哪里人再去分析,最后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有一个一致的结果,作者想表达的更多的是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愁。通过这些指导、分析让学生发散着思考问题,让他们慢慢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思辨能力
要想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运用才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实践才能从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并逐一解决,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来查缺补漏,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在一次次历练中得到提升,从而拥有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辩题,然后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进行答辩活动,在他们各自的争辩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仍因思考不到位而失败,因此他们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更加全面,解决问题时更加完美,拥有思辨能力能够让今后的学习生涯更加的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郑沂.思维,教学的抓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9):13-14.
[2]陈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23):51-52.
[3]刘爱青.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语文天地,2020(2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