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本书,我们两次进ICU
2021-04-19
2020年11月,由中信出版集团24小时工作室出版的《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入选第十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
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既适合青年医生、医学生,同时更适合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大众阅读的医学通识类书籍。谈及这本书的出版历程,编辑们感慨万分,为了做这本书,我们曾两次进入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走近本书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的工作生活。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我们得以窥见医学的本质。
1 希波克拉底誓言从不曾褪色
很难忘记第一次进入ICU的场景,那是一个连月光都没有的夜晚,只有门上的窄窗射出一缕光。门外,是疲惫的、倚着墙席地睡去的身影,无法入睡的,都趴在窗前,睁着盛满焦虑和急迫的双眼。门内,手拿各种设备和抢救药物的医生匆匆走过,太过匆忙,透过门缝甚至看不清医生脸上的表情。ICU的门,分隔了病人和家属,又似乎分隔了生死两个世界。生与死,无时无刻不在这里上演。
合上ICU的大门,穿过过廊走进更衣室,换上消毒服和白大褂,薄世宁医生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他说,每天看到门外那些焦急等待的、躺在冰冷地面上的家属,我们做医生的,怎么能不好好给人家的亲人治病呢?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ICU里,生活区和病区之间有一条蓝色的隔离带,医生们可以在隔离带外的办公室吃饭、小憩、更衣等,但是一旦踏进隔离带内,就是和死神抢时间。
薄医生在这里工作近20年了。每一天,整个医院最危急、复杂的病例都会被送到这里。在这里,他每天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救命。
医院外,很多灾难现场我们可能只是听说过,他却都曾亲临一线,参与救援救治,他是专家组成员:四川雅安地震、广西柳州连环爆炸、江苏盐城龙卷风……
在一次地震救援过程中,薄医生正在当地的临时医院工作,傍晚,突发剧烈余震,病人们惊慌失措,有病人吓哭了……但是薄医生说,当时医生一个都没有动,继续手上的工作。
“我们是医生,我们慌了病人更怕,我们跑了病人怎么办?但我们也是人,说完全不害怕是假的。很多病人看到我们来了,热泪盈眶,抱住救援医生,仿佛我们就是希望。他们把信任完全交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守护这份信任。”
2 ICU里的生死時速
ICU是一场大型浮世绘。
多少生死瞬间就在眼前,多少情绪在这里被无限放大,生是喜出望外,死是万般滋味在心头。
薄医生见过了太多生与死。像话家常一样,他讲了个发生在ICU里的故事。他曾收治一位溺水的女大学生,由于缺氧时间太长,她被救活的希望十分渺茫。按压、给药、评估,坚持了十几分钟后,监护仪突然出现几个微弱的电信号。薄世宁医生立刻让护士给病人再注射提升心率的药,并判断只有先把血压提升起来,才可能给缺血的心肌供上血,心肌有了供血后才有可能恢复正常心律。
薄医生要求给病人注射升压药物,病人的血压快速上升,但是维持了不到一分钟又迅速下降。
接下来,必须持续用药升血压,这就需要快速建立一条深静脉通道。在短暂的按压间歇期,薄医生从病人的锁骨下穿刺,将一根静脉导管放进了连接右心房的大静脉处,顺利创造了持续给病人注射升压药的条件。最后,奇迹出现,这颗已经停跳了不知道多久的心脏,终于恢复了正常心律。
医生不是圣人,和你我一样同是血肉之躯,但是他们会尽己所能,从鬼门关不断地抢回生命。
薄医生说,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就是“生命第一”,为了让病人活着,为了病人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3 24小时:在医生工作的背后
我们造访的那天,薄医生刚会诊结束,又刚好赶上另一位医生找薄医生调班:“你今儿什么班,换一下?”“24。”薄医生脱口而出,云淡风轻。后来我们才知道,薄医生的工作机制经常是连轴转,整整一天一夜后才能结束,“24小时”是工作时间的基本单位。巧的是,《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也由我们所在的24小时工作室出品,这或许就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吧。
生活中的薄医生亲切、随和,但当讨论起这本书的内容时,他会立刻严肃起来说起“心脏直视手术开创者”李拉海的创举,他强烈要求编辑联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档案室获取那张记录手术过程的历史照片,也许是诚意使然,我们及时高效地获得了免费使用授权。
林巧稚医生的事迹也是薄医生坚持要放进书里的内容,他认为不要一提起医生就理所当然地想到男医生,女医生同样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自己的领域内默默付出。论及牺牲,薄医生还说,X射线发现之初,由于缺乏足够全面的认知,很多医生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遭受辐射,很多医生被截肢,甚至无法拿起餐具进食。
至今伦琴博物馆里都有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只截下来的手,以警示后人:如果忽视安全,任何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因为见过了无数的生死,也见过了无数因为缺乏医学思维和医学常识而带来的遗憾,薄医生怀着希望普及医学知识、减少遗憾的初心,一手持着手术刀、一手持笔,写下了《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医学,之于非专业的你我,或许更多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利器。爱护生命的基础是理解生命,对抗疾病的前提是了解疾病。无论你对医学、疾病与健康的认知停留在何处,《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都将是非常值得参与的一场科学探讨,我们都可以在阅读中成为旁听者,甚至是一些问题的回答者,抑或是这些医学答案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