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是传奇

2021-04-19

科学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艺泥人泥塑

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泥土,是天地间最平凡、最常见的所在,可以滋养植物、泽被苍生,也可以构筑房舍、庇护生民,还可以烧制陶瓷、点亮文明之光。与此同时,泥土还激发了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从而诞生了泥塑艺术。泥人作为泥塑艺术最常见的展现形态,造型或憨态可掬,或逼真传神;色彩或浓重华丽,或古朴天然,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之一。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万物有灵,譬如泥土,也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在中国的创世神话女娲补天当中,女娲就是用泥土比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泥人艺术就是将原本蕴藏在泥土中的生命重现出来。

从古至今,中国的泥塑艺术从未间断过,历代的泥人作品也不乏传世精品。秦汉的泥人作品多见于墓穴的陪葬品,造型多为兵士、仆役和随从,体现了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各类服务于宗教的泥塑作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宋代,小型泥塑玩具逐渐发展起来。北宋时著名的“磨喝乐”,是七夕节前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泥人玩偶。宋以后,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这其中,又以北方的“泥人张”、南方的惠山泥人为代表。

泥人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原料制作、塑形和彩绘等。将常见的泥土变成一件传神的艺术品,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在选材上,要选择黏性强、含沙少的特殊黏土。采集回的泥土,要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变成可用的泥料。

塑形的过程奠定了整个作品的比例和特点,经过细节的精细雕琢,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或动物造型。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小小的泥人却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人的特征,敏锐捕捉人物的神态是塑形的关键。靠着泥塑艺人的一双巧手,把内心构思的造型巧妙地传达到泥塑原料上。

之后的彩塑过程,运用绘画的技法,为捏塑成型的泥胚添加丰富的细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物的点睛之笔,为静态的泥塑带来了鲜活传神的灵动。民间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可见彩绘在泥人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6年,泥塑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泥人早已不单纯是可供把玩的寻常玩具,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经过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郸城泥塑的沿革流变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10?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为距今7?000年至6?000年。泥塑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唐代、宋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到19世纪末期,经过中原泥塑世系第25世传人、郸城泥塑第二代传人于钦占悉心研究,以民风、民俗为题材,造型、神態、着色、肢体语言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全国独树一帜的泥人流派——郸城泥塑。郸城泥塑主要分布于郸城县城关镇及以东地区,在历史上为繁荣我国的民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郸城泥塑,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极具喜庆生活气息,人物表情丰富、本土气息浓厚,题材撷取社会底层的豫东农村人物,往往捕捉生活中最具动感和情趣的瞬间。造型古拙、朴实、夸张,“眯着小眼,咧开大嘴”是其标志性动作。这样的定格看似傻呵呵,其实是豫东农民的生活哲学——苦尽甘来、知足常乐,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

郸城泥塑塑造的乡村人物是厚重的,粗粝的表象背后是细腻、敏感、丰沛的精神世界,再现了黄土地上快要消失的民俗风情。郸城泥塑第五代传人张振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吸收了黄土画派国画的艺术营养,使作品更具有张力,更加逼真。他创作的有关豫东地区农村劳动场景和生活画面的作品,如《盛世欢歌》《去田间》等泥人作品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1993年以来,泥塑大师张振福先后免费培养了600多名徒弟,其中有曹仁奎、葛志兴、张东东、张亚萍、梁亚鹏、张步军、张艺平、刘盼盼、丁贝贝、霍现杰、宋智慧等。目前,张振福所收的600多名徒弟都能单独完成传统泥塑佛像的制作,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泥塑的制作技法,其徒弟张艺平、葛志兴、张东东、张亚萍现在已成为制作郸城泥塑的著名艺人。

传承谱系

第一代:李有军,男,1830年生,1846年开始学艺;

第二代:于钦占,男,1847年生,李有军之徒,1867年学艺;

第三代:张守荣,男,1889年生,于钦占之徒,1899年学艺;

第四代:张连起,男,1927年生,张守荣之徒,1945年学艺;

第五代:张振福,男,1967年生,张连起之徒,1978年学艺。

猜你喜欢

学艺泥人泥塑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小熊学艺
胆大镇的泥人
泥塑作业
胆大镇的泥人
郑人学艺
老虎学艺
面馆惊魂
泥人章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