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养利:莎泉岭上闯出小康路
2021-04-19
开栏话
小康承載希望,小康属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本报记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选取个人、家庭、企业、社区、乡村等典型,以生动视角展示人们身边的显著变化,形象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即日起,本报开设“同心奔小康”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三晋儿女积极投身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从2008年12月成立养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栽培黑木耳开始创业算起,到现在已近13个年头了。”站在大同市广灵县莎泉岭上,望着绵延几公里的数百栋高标准大棚和园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山西省广灵县华丽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高养利激动地拉住记者的手说。
2009年,他租赁本村莎泉岭的35亩农民承包连片地块,建起了28座标准化食用菌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当年产销优质黑木耳10余吨,净收益8.8多万元。高养利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了艰辛与坎坷。2015年,他培育了50万袋香菇菌棒,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上局部气候原因,香菇产量低、品质差,市场价格上不去,一下子赔了80余万元。
目前,公司已成为集种植、加工、研发、培训、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直接带动150多名农户脱贫致富,每人年均收入从十年前的1万多元逐步增加到现在3万元以上,间接辐射带动周边乡村1000多名农户增收。
“企业现主打产品定位在加工生产黑木耳、羊肚菌、草莓、绿色蔬菜上,种植的原味西红柿在京、津、晋、冀市场颇受青睐,豆角远销上海、广州等南方主要城市。”高养利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他在原来养丽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广灵县华丽农业发展公司,实现“三就地”:社员就地变股东,农民就地变农工,田地就地变工厂,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奔小康,在莎泉岭上成就他更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