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推动作用分析

2021-04-19高秀玲

考试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语文

高秀玲

摘 要: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总体上还不够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教材中相关考点的学习,而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同时,学生对于教材文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灌输式”讲解,缺乏独立思考文本,深入感受文本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将语文学科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以丰富的知识拓展和画面营造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文章主要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首先能够接触丰富的课外知识,形成开阔的认知视野;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将语文文本中的片段以画面的形式进行播放,提高学生阅读的生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练习题目,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论坛进行知识探讨,形成乐于探究的品质。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一、 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因而经常会在课下借助辅导书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而不能在课堂中积极调动思维,紧密配合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活动,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将文本中的有趣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现,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文本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截取“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等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观看海水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海岸边树木葱茏,花草丰茂的场景。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是什么地方呢?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学生能够通过画面产生身心的愉悦,从而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又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曹操,大家以往认识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有没有了解到他是一位诗人呢?”在学生认为曹操是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曹操文学方面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曹操文学方面的创作生涯,以此让学生产生惊奇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对曹操的了解兴趣。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课前导入中,信息技术能够将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内容提前展示出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学习趣味,促进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 知识拓展,解决疑难问题

初中语文文本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学生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不仅能够了解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够对物理、历史、建筑等多种学科进行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拓展,从而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另一方面解决学生因为知识素养不足产生的学习困难,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文主要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要真正了解物候现象,需要哪些知识呢?”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农业、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素养的贫乏。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比如,对于“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一段,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从而对古代农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又比如,在阅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沿海和内陆的气温比较图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直观理解,提高学生对物候现象认识的深刻度。在这样的知识拓展中,学生能够不断打开视野,以联系的眼光看待语文知识,提升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

三、 情景营造,进行生动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知识都是以文字分析和总结的形式展开,学生容易产生困倦的状态。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文本中的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以立体的方式感受文字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身心融入文本之中,深入感受文本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人物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情景营造,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首先,对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等句子,教师可以播放秋季狂风怒吼,一片荒凉萧瑟景象的视频,让学生快速融入诗歌之中。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中进行体会:“这样的场景描写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生活状态,心境是怎么样的?”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画面自然地体会到作者漂泊无依,惆怅孤独的状态。接着,对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段,教师可以展现儿童们抢夺茅草的图画,并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这里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了吗?”学生结合画面中破败的茅草和作者踉跄的步伐能夠体会到作者更多的是表达对儿童不懂事行为的气愤以及自己无依无靠的愁苦。同时,教师可以搜索展示茅草屋内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现,让学生从杜甫的艰苦生活中体会杜甫具有的不畏艰难,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在这样的情景营造中,学生能够立体地阅读文本内容,不断提升文本解读的深度。

四、 多样练习,有效提高成绩

在目前的语文题目练习中,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来探究答案;另一方面教材中的练习题目过少,难以让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训练。而网络中有着丰富的题目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丰富题目的搜索,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以相应类型的题目进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猜你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