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线、面之间书写无悔人生
2021-04-19解莹
解莹
在起伏中坚守
冯怀林喜欢做手工,平时在家就常做些木质家用器具。有一年春节前夕,他凭借祖传的几张宫灯设计图片,制作出了一对宫灯,以此作为春节礼物送给儿子。1996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冯怀林辞去教师工作,专心投入到对宫灯的研究、制作上。在这期间,虽然波折不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1997年,他从报纸上看到山西省农业厅征集民间工艺品的消息,为此精心制作了一对宫灯。他的宫灯在省城太原受到好评,并创造了一定的收益,此后,他便更加坚定了传承宫灯艺术的决心。
“玻璃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门类,它和我们平时画画不一样,通常我们画一幅画是要把颜色根据要求一层一层地涂上去,而玻璃画是反着画。也就是说,在画之前就要把整幅画所需要的各种颜色设计好,然后按照先后顺序逐步完成。”随着对宫灯的进一步研究,冯怀林掌握了更多的技艺,绘画、书法、雕刻、油漆样样精通。
冯怀林于2006年成立了新绛县冯氏宫灯研制所,希望借此平台扩大宫灯艺术的影响力。他结合多年制作经验,确定了冯氏宫灯的制作风格——设计大气,用料上乘;形态多样,内容吉祥;做工精湛,典雅华贵。
2014年,冯怀林遭遇了制作宫灯以来的“滑铁卢”,一年来做的灯到年底都没有卖出去一对。由于没有收入,全家只能靠妻子打工挣来的钱勉强维持生活,有时还得向亲友借钱。临近春节时,有一个村民找他写春联,写完后给了5元钱。回想起当年的境况,冯怀林有些落寞:“当时女儿放寒假回来,她说,‘爸,这就是你今年一年的收入,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冯怀林重拾信心缘于一笔外地订单。2015年10月,冯怀林接到一个太原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户说从互联网上看到了冯氏宫灯的信息,想要订购一批灯。不曾想,顾客一次性预定了8万元的灯,这令冯怀林激动不已。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受到了肯定和歡迎;另一方面,这笔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让他有了进项,还清了之前所有的欠款。
在忙碌中蜕变
作为山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新绛县从2011年开始举办“一村一品”展示交流会。以此为平台,冯怀林的宫灯艺术在县域范围内大放异彩,他本人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后来,县里又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西安、重庆、厦门等地举办的工艺品博览会,冯氏宫灯逐步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随着名气大涨,冯氏宫灯需求量猛增,曾出现一度脱销、一灯难求的盛况。
2018年,冯怀林注册成立了新绛县冯氏宫灯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有员工7人,其中木工2人,雕刻工2人,镂空工1人,油漆工1人,绘画工1人,年制作宫灯20~30对。制作好的宫灯主要销往山西、陕西、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在制作、销售宫灯之余,冯怀林始终不忘传承。现在,他担任三所学校的宫灯艺术辅导员,定期给学生讲解宫灯制作技艺。他说:“现在最值得我骄傲的是我把这项古老工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宫灯传承后继有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在思考中升华
回顾20多年的宫灯制作历程,冯怀林感触颇深,他总结了以下三点:其一,只有追求精美,才能飞得高,走得远。冯氏宫灯的用料、选材非常讲究,虽然成本高,但受市场欢迎,销售面越来越广。其二,必须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其三,参加展会是学习的好机会,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年,冯怀林积极参加全国性展会,既投放精品推介自己,又借机学习借鉴相关技艺的技法,以此升华宫灯艺术。
2008年,冯怀林被评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2016年,被运城市文化局授予“市级非遗传承人”证书;同年,在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获优秀奖;2019年,获得“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说起这些成就,冯怀林特别要感谢一个人——妻子段金菊。段金菊不仅在口头上鼓励他,而且在行动上支持他,跟他一起制作宫灯。冯怀林曾用文字赞美妻子,说妻子是“一个用锯子作画的人”,如此深情,令人欣羡。
当被问到是否后悔当年弃教从艺的选择时,冯怀林坚定地说:“一把钝刀将无数的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一支秃笔把传统艺术的画卷描绘得五彩缤纷,点、线、面的延伸与扩展成就了我无悔的人生。”
传承谱系
第一代:冯继良,1896—1947年,善于雕刻。
第二代:冯改名,1916—1976年,精于榫卯结构。
第三代:冯怀林,生于1962年,冯氏宫灯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