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勇:以平凡之心铸不凡之事
2021-04-19秦改梅
秦改梅
《珐华莲池鸳鸯纹罐》,距离上一次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看到它已有一年之久,但它在灯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的色彩之美依然令记者印象深刻。就是这件出自高平张勇勇团队的珐华罐除了引得观众的驻足围观,更经楼阳生书记点赞,在文博会荣获金奖。
随着高平珐华器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被定义为“山西三宝”,张勇勇和他的“朝元窑”仿佛一夜走红,各路媒体纷至沓来,珐华器成为众人关注的文化热点。而不为外界所知的是,珐华沉寂了近300年,耀世重现的背后是张勇勇和“朝元窑”日日夜夜锲而不舍的坚守。
走过那段无人问津的煎熬岁月,如今被更多人关注,正如张勇勇所说:“暗夜终要到黎明,乌云遮天还有日出时。我们要创造更多真善美的作品,回馈世界的爱与温暖。”
“曾经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
从太原出发,记者一行人一大早驱车前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三甲镇邢村的珐华研究基地。在这里,有张勇勇创立的“朝元窑”,还有一座刚落成不久的高平珐华艺术馆。在采访前,虽然记者已通过VR看展进入数字虚拟的艺术馆观摩过其中的部分作品,但当它们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流光溢彩的惊艳之美还是会震撼到你。
艺术馆的设计简洁大气,一件件精美的珐华艺术品部分裸展,部分精心陈列在玻璃展柜中,展厅优雅清新的布置令人赏心悦目。张勇勇告诉记者,艺术馆是于山老师一手设计的。于山是张勇勇的合作伙伴,毕业于中央美院设计系,也是“朝元窑”的主要成员之一。
张勇勇和于山结识已有数十年,对于珐华这一文化瑰宝的消逝,两人都痛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渴望从中找回珐华消失的历史文化根脉,这样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从最初的家具发烧友发展成为如今的合作伙伴。两人达成一致默契,张勇勇“主内”,于山“主外”。于山作为中国首席设计师策划过多个大型国际会展,他的加入为“朝元窑”注入了强大的创造力,推动着团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出生于山西南太行的小山村,父亲是退伍军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张勇勇最初是在县城里从事金银器加工,因喜欢山西的旧家具经常到晋南地区收购家具做收藏。
有一次,张勇勇到北京寻找修复家具的师傅,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同样对晋东南家具有着浓厚兴趣的于山,两人在一起从家具聊到家具的器物,有时也会谈到珐华器,他们欣赏珐华超凡脱俗的艺术美,常常感叹珐华釉烧制技艺的失传。
早在2005年,张勇勇在北京的一个古玩市场无意中看到了一件造型为菩萨立像的珐华器,独特的色彩令他着迷,继而查阅资料,拜访琉璃艺人,得知珐华由琉璃演变而来,而且是山西独创的,晋东南就是珐华的原产地,高平是珐华烧制的核心地区。
“根据考古研究,山西晋东南一带寺庙建筑最多,有寺庙才有珐华市场,珐华器最早是宗教的礼器。遗憾的是在雍正年间,珐华被粉彩所取代,失去了市场,逐渐销声匿迹,保留下来的珍品并不多,而且好的作品在民国时期都流失到了海外。”张勇勇遗憾地说。
对珐华多一点了解,张勇勇心底就多滋生出一分热爱,日积月累,这种热爱最终变成了一个宏大的夙愿:“我要重新复烧珐华!”
2009年,张勇勇独自回到家乡高平,着手准备复烧珐华。
“珐华断烧近300年,难道这么长的时间里就没有人尝试复烧过吗?”记者很是好奇。
“也曾有人尝试珐华技艺的探索与复烧,但珐华釉色配方失传,珐华釉有它独特的质感和特色,市面上烧出来的颜色都达不到珐华古物的色彩高度。宝石之蓝,翡翠之绿,金珀之黄,紫晶之紫,那种摄人心魄的釉色始终烧不出来,好些人最后都放弃了,我们就是一根筋地钻牛角尖,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张勇勇回答。
复烧珐华首先要突破的是釉色的调配,相比于琉璃比较简单的黄、绿、白色调,珐华的色类多达50余种。老的样本是最好的老师,张勇勇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珐华器残片作参考,多方查阅资料,并根据资料配色。
张勇勇说,曾有人把古代釉片上面的釉剥下来,拿到景德镇去化验,化验出每种成分之后把这些成分组合到一起,但是发现根本烧不出古釉片上的颜色。所以说珐华釉色调配的真正技术不能靠理论,也完全不在于书本,而要靠实践,于是他就一遍一遍地去试色。
“釉色配制所用的矿料完全是没有色彩的,烧制完成之后颜色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整個调配相当于是在盲调。配色的过程会预判可能会出现什么颜色,有时候颜色烧出来超乎想象,所以要多次试验,从中寻找问题,不断调整,继续推进。我们花费的代价相当大,光试釉片和烧废的材料就有20多吨。”张勇勇说,釉色试了有成千上万次,想釉色想到走火入魔的境界。
那时候“朝元窑”试釉的窑有两三个,每次同时开,用坏了简单把炉丝接一下,再试,把炉都烧废了。直到2017年5月,釉色基本调制成功,张勇勇复烧出50多种珐华釉色。如今,部分烧坏的残品和颜色试坏的釉片有意散落在展厅一角,像是在祭奠那一段复烧珐华的艰苦岁月。
在无数次失败中最终复原出张勇勇心目中理想的珐华釉色,这种釉色要满足观赏者极高的视觉要求,在旁人看来有些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就比如在展厅中,记者看到一组单色珐华彩作品,它们散发出翡翠般的色泽和质感。张勇勇说这种单色珐华釉叫“翡翠绿”,这种绿如同古诗中所描述的“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绿”,这样的解读让记者深感珐华色彩的高贵与神秘,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意境之美需要用心静静感悟。
“我们要把珐华艺术推向历史新高度”
2018年,“朝元窑”烧出了一批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于山有了一个想法:“珐华可不可以作为2018年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上的国礼?”
原定的国礼是由故宫博物院配送的,后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看到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时,惊讶地问:“中国的珐华还没有人能做出来,这件珐华是从哪里烧出来的?”惊叹赞美之余,将它认定为当年论坛的国礼赠送给与会的各国政要。
时隔一年,张勇勇带领“朝元窑”携一尊耀眼夺目的大型珐华塑像《文殊菩萨乘青狮》亮相2019年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再一次惊艳了众人眼球,这是一件在尊古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经典传世之作。记者在展厅内有幸看到了它,抬头仰望,身披华服的文殊菩萨半跏趺倚坐于庄严肃穆的青狮之上,五彩斑斓的珐华彩散发出宝石般的光泽,更显作品之高贵与神秘。
张勇勇说,这件珐华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珐华造像,全部净高达1.85米,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古人没有达到的悬空式烧制,是中国珐华文化里程碑式的标志。
造像由下部的坐骑狮子和上部的文殊菩萨两部分分开烧制组合而成,光是坐骑狮子就有200多千克,狮子的四足之间完全是镂空的,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填充物,这在古代大型塑像中是没有的,超越了古代珐华造像技艺的最高境界。
“古人的珐华造像技艺水准已经很高,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我们要创造当代珐华艺术的新高度、新境界。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更好的传世作品,让它们在博物馆呈现,让后世看到艺术的延续,我们要延续的是珐华艺术的精华,而不是表面的皮囊。”张勇勇告诉记者。
从造型艺术到色釉调配,这件珐华造像是张勇勇团队自主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宗教、绘画、色彩、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塑型开始,整个创作过程长达18个月,倾注了团队成员大量的心血。
“它糅合了古代绘画中所表现的宗教色彩,在色彩上借鉴了敦煌壁画中色彩的运用,颜色虽多,却艳而不俗。器物周身璎珞上的珠子有将近5 000颗,都是大家一颗一颗手工搓出来的。它的塑胎比较软,入窑烧到一定温度也是软的,成功之前烧坏了5个,这费的可都是人力啊!”张勇勇陪着记者在这一尊神圣的珐华造像前驻足了片刻,只言片语讲述着作品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对于团队为此而付出的辛苦,他依旧感到心疼,“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加班加点去突破,常常累到头晕目眩,当时我们差一点就要放弃。”
对于失败,张勇勇的态度永远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源于内心的坚定与自信,他相信既然命运把这样一份事业交给自己,那么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是天赋异禀,有卓越能力的,所以要相信自己。
从最初攻破珐华釉色的调配到之后挑战成功悬空式烧制,张勇勇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困难一直都有,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最终都迎刃而解。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为珐华艺术的延续做了一件不凡之事,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幸运相伴,只不过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计得失地付出罢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张勇勇常常用来劝慰自己的话。
“如果没有烧成功,那说明自己德行还不够,成功不是光靠努力就行。只有用纯净的心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作品。”张勇勇说,他常常告诫团队成员,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去做作品,等心情愉悦的时候再去进行,人的情感会通过双手传递到作品中。他希望团队成员在创作时,能将内心的喜悦传达给作品,从而赋予作品生命。说着,张勇勇顺手指了指旁边普贤菩萨乘坐的大象,“即便是一只动物,一只大象,你看它也是以慈善的微笑示人的。”
“朝元窑”,这是张勇勇起的名字,“朝”是指初升的太阳,希望复烧成功的高平珐华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生机;“元”是指万物复始,寓示着“朝元窑”新的开始。张勇勇希望团队以工匠之心担当起复兴珐华的责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朝元窑”,把珐华这项独特的技艺发扬光大,并千年万年地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从在山西文博会初识精美的珐华器,到对话它的创作者张勇勇,继而欣赏到更多出乎意料的珐华艺术品,内心是喜悦且感到无比幸运的。由于采访时间有限,记者一行当日便要返回太原,与张勇勇的交流过于短暂,面对珐华艺术馆里琳琅满目的作品,大多也只能匆匆瞥过,未能细细凝神观摩,这是令我感到略为遗憾的地方。
珐华在张勇勇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它代表着很高的技艺和艺术水准,“朝元窑”要做的就是挖掘珐华艺术的文化精髓,创作出遗世独立的好作品。可是在珐华成为“山西三宝”之后,有不少人为蹭热度、争利益,混淆珐华的概念,导致大众对珐华的认知有误。这给真正传承珐华技艺的人造成了阻碍,这种混乱的局面让性格坦率的张勇勇有些无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珐华正名,纠正人们对珐华的认知误解,让珐华这一沉寂了近300年的国之珍宝不负盛名。
传承人档案
张勇勇,1976年1月出生,山西高平人,“山西三宝”高平珐华器创始人,高平市珐华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收藏家会员,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高级杂项鉴定评估師,晋城劳模,三晋工匠。2016年,张勇勇在高平经济开发区三甲园区正式成立并设立窑口——“朝元窑”。2017年,张勇勇成立高平市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技术总监。目前,公司开创了“珐华传统艺术类作品”“珐华炎帝文化类作品”“珐华现代艺术类作品”“珐华宗教类作品”“珐华文创类作品”五大创作系列,致力于把珐华技艺打造得炉火纯青,不断提高高平珐华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珐华技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