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中国知识转移研究热点与展望

2021-04-19梁晶璇宋慧琪陈佑成郑琼娥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研究企业

梁晶璇,宋慧琪,陈佑成,郑琼娥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泉州 350000)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知识转移是知识接受者获得与知识源相同认识的认知过程,是组织获取所需知识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有效的知识转移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提高组织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关于知识转移研究较全面的综述集中于2009—2015 年[2-5],尚未加入近5 年的研究文献。最新2019 年的相关综述侧重于国内企业的知识转移[6],然而近年来知识转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企业间的探讨,图书馆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目前对现有国内各视角知识转移的研究综述有待完善。本文将应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主题知识图谱,进而由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对知识转移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获取样本,检索主题含“知识转移”的文献,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CSCD 来源期刊,检索时间为2020 年3 月20 日,获取全部参考文献,最后共得到自1998 年至2020 年的2 854 条全记录。

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通过经验统计定律探讨文献分布的定量分析知识载体。知识图谱作为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综合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目前较为成熟的可视化软件有ArnetMiner、CiteSpace、VOSviewer 等。相比之下,CiteSpace 软件汇集了聚类、社会网络等分析方法,侧重于探索研究前沿的演变路径,分析各研究前沿间的逻辑关系[7]。本文应用CiteSpace 软件对知识转移进行文献计量研究,通过分析以主题词为中心的相关知识点脉络,研究共被引网络关系并将其可视化,显示知识结构与发展网络,绘制二维、三维图谱,从而可视化处理研究脉络和知识结构并得出研究热点与趋势。

3 知识转移的研究概况

3.1 载文期刊涉及领域稳定

统计知识转移研究的高产期刊载文量,进而分析知识转移的研究热度概况。表1 为以知识转移为主题的载文量前10 的期刊及载文量。CNKI 期刊来源的知识转移研究相关论文共2 854 篇,载文量排前10 的期刊发文110 篇占比近3.9%。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 《科技进步与对策》,共发文224 篇;其次是 《科技管理研究》 和 《情报杂志》,发文量分别为183 篇和145 篇。高产排名前五的期刊以科技领域为主,此外,排名前10 的期刊分属科技和情报领域,由此可知知识转移的研究方向稳定于这两个研究领域。

表1 知识管理研究高产期刊 单位:篇Table 1 High-yield journal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3.2 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分散

根据科学史学家普赖斯的论文数量计算方法:N1=0.8(Nmax)1/2,计算核心作者应达到的发文篇数[8]。N1是核心作者应发表的论文篇数,发文篇数多于N1即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Nmax是高产作者第一位的发文篇数。在知识转移研究的2 854 篇文献中王斌是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发表知识转移研究的相关论文34 篇,可知Nmax为34。通过上述论文数量计算方法得N1≈4,即发文数量为4 篇或以上可视为知识转移领域的核心作者。知识转移领域有112 位作者发文4 篇或以上,总发文篇数812 篇,占知识转移研究文献总数的28%。构成核心作者群体,需使发文占比高于50%,目前的数值与目标数值有较大差距。由此可知知识转移的研究尚未出现核心作者群体。表2 为知识转移研究领域发文篇数高于10 的核心作者,共计20 位。

3.3 机构以经济管理学院为主

在本文采集的2 854 篇知识转移研究样本文献中(表3),有834 篇来自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数量前20 位的学术机构,占比29%。从发文量来看,前20 位的发文机构以各高校的管理学院为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位居前三。机构地域来看,以陕西省、江苏省、湖南省为主,其中发文量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3 省的机构占比近50%,体现了其在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4 知识转移的研究进展

4.1 研究热点词前沿突现

关键词可以判断该领域研究方向的丰富程度以及学科研究活力。统计知识转移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依词频对前50 位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表4)。词频最高的是知识转移,其次是知识管理、影响因素、隐形知识、跨国公司、知识共享、图书馆、技术转移、吸收能力、系统动力学等。按关键词类型来看,在知识转移研究的知识内容中,以隐形知识、逆向知识转移以及知识溢出的研究为主;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知识转移效率等同样是研究热点;常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社会网络、实证研究等。

表2 知识转移研究高产作者 单位:篇Table 2 Highly productive autho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表3 知识转移研究核心学术机构 单位:个Table 3 Core academic institutions for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突现词指在一个时间段内快速增加的关键词,研究前沿指不断突现的不同概念和研究方向,表现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9],突现的测度对象有关键词词频和文献被引数等变化率。运用CiteSpace 对关键词词频、文献被引等统计得到的各关键词突现强度可表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图1 为知识转移研究前25 位突现词。

表4 知识转移研究高频关键词数量和中心性统计 单位:个Table 4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and centrality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图1 知识转移研究前25 位突现关键词Fig.1 Top 25 emerging keywords in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从研究前沿的持续性来看,创新绩效的研究前沿持续期限最长,从2011 年延续至2020 年,长达9 年之久;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和社会网络的研究前沿持续期限均为7 年;知识、创新协同和系统动力学持续期限为6 年;知识产权、跨国公司和产学研为5 年。

从研究前沿的动态性来看,知识转移研究的前沿出现于1998 年,第一位关键词为知识产权,随后相继突现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知识转化、知识整合等。关于前沿的最新动态,创新绩效、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协同创新和系统动力学至今仍是研究热点。

从研究前沿的内容来看,涉及企业中知识转移的理论,如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知识转化、知识整合、组织学习、SECI 模型和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内容的类型,如隐性知识转移、逆向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对象,如跨国公司、转型企业、图书馆、咨询团队、创新绩效;知识转移的方式,如合作创新、产学研、跨国并购、社会资本和协同创新;知识转移的研究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

4.2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可视化分析知识转移关键词共现图谱与聚类图谱可把握知识转移领域内热点格局。设置时间切割为1年[10]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通过log-likelihood ratio 算法得出图3 的10 个热点领域聚类标签:“#0 知识转移”“#1 知识共享”“#2 图书馆”“#3 影响因素”“#4 跨国公司”“#5 知识链”“#6 技术创新”“#7 组织学习”“#8 机制”“#9 代际传承”。根据聚类中的高中心性关键词随时间的动态演化路径绘制出图4。

图2 知识转移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of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图3 知识转移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Fig.3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图4 知识转移研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谱Fig.4 Timeline map of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0 知识转移”,1998 年最早出现最大聚类关键词:知识转移;随时间推移出现关键词群:系统动力学[11]、演化博弈[12]、转型企业[13]、产学研合作[14,15]等;近年来开始出现组织情境、战略学习等。由聚类关键词可知,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演化博弈为主,研究对象以企业为主,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以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1 知识共享”,2001 年最早出现知识创新,2005年后出现虚拟企业、企业管理,而后出现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供应链、团队[16]、知识协同等,2010 年后出现创新集群、合作网络、师徒制[17]等,2016 年出现创业生态系统、创业。在“#知识共享”的聚类中,研究主体以企业为主,注重团队间的知识传递,探讨合作网络、师徒制等传递路径方式,多以社会网络为重要研究视角,研究趋势向创业领域扩展。

“#2 图书馆”,2000 年最早出现关键词知识存量,2002 年出现隐性知识[18]、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显性化、粘滞知识、知识联盟、高校等关键词。2012 年开始出现元分析、科研团队、大数据等,近年来出现科技转换成果[19]、创业教育[20],2019 年最新出现师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知识转移”视角下的“图书馆”领域,对显隐性知识的研究较多,并侧重分析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发展革新,近年来对高校的科研转化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中知识转移的应用较为普遍。

“#3 影响因素”,2005 年首先出现企业网络,而后出现知识活动、实证研究、ERP 实施、全球价值链、中小企业[21]、知识转移绩效[21]、拓扑结构[22]、小世界网络等。2013 年后依次出现共同体、创新联盟、过程模型、动力模型等,2019 年最新出现新兴技术、军民融合和民参军[23]。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关注网络体系视角的知识转移绩效,研究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和跨国企业,最新前沿涉及军民融合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研究。

“#4 跨国公司”,2002 年出现知识获取,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网络组织、知识溢出、母子公司[24]、创新能力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知识保护、知识质量、战略管理知识、技术能力、跨国并购案例、进化博弈、外派人员治理机制[25],近年来出现中介作用、网络嵌入性、看门人角色[26]、研发国际化。可以看出,在跨国公司的建设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需要大量知识转移的创新实践以完成技术的转移与创新,在跨国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强调知识保护的重要性。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路径研究以网络为主,多探讨转移过程中的中介因素影响。

“#5 知识链”,2001 年最早出现知识转移成本、知识扩散[27],2002 年出现知识管理,2004 年后依次出现知识整合、知识流动、知识网络、产业集群[28]、知识嵌入性、知识资源。随后出现社会网络分析[29]、区域创新系统、动态关系、异质性。近年来出现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标准化。“知识转移”的研究热点出现“知识链”聚类,由此可知知识转移研究对在以网络为依托的相关研究对象的关键作用,研究方法多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6 技术创新”,1999 年最早出现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2002 年出现基础研究、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出现知识资本、知识分享结构模式[30]、联盟网络[31]、结构方程模型、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新服务开发、国际转移。2019 年最新出现科学关联度、跨国知识转移水平[32]、地理多样性。在技术创新的知识转移研究中,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资本的投入,近年来对国际间技术知识转移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方法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7 组织学习”,2002—2004 年出现技术转移、ERP、隐性知识转化,随后出现转移过程、知识属性、SECI 模型、知识图谱[33,34]、知识流[35]、利益分配绩效评价。近年来出现关键词:调节作用[36]。可以看出有大量学者对组织学习研究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是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的热点视角。据关键词类型,看出知识转移研究的组织学习聚类,基于网络与系统视角,对知识转移的调节作用研究热度递增。

“#8 机制”,2005 年开始出现关键词知识供应链、效率,随后依此出现学习、校企知识转移、科技信息、职业教育、转移渠道、校企合作[37,38]、学习机制、互动机制[39]。由此可知,知识转移机制的体系构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校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尤其受到重视。

“#9 代际传承”,关键词群集中在2007—2013 年,有默会知识、家族企业、中介效应。可以看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在知识转移视角下有较大研究空间。现有研究阐述了在实践社群环境中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机制的实现形式[40],指出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关键在于企业家隐性知识代际间的有效转移[41],并探讨基于希望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影响[42]。

5 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

纵观知识转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演进动态,依据“#0 知识转移”“#1 知识共享”“#2 图书馆”“#3 影响因素”“#4 跨国公司”“#5 知识链”“#6 技术创新”“#7 组织学习”“#8 机制”“#9 代际传承”十大聚类中的关键词,从研究对象、原理分析、转移路径、研究方法4 个方面探讨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

5.1 研究对象

5.1.1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企业作为知识转移的研究对象,现有研究主要包括跨国公司[43-45]、虚拟企业[46-48]、涉农企业[49-51]、校企合作[52-54]等方面的成果。

关于跨国公司,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特征入手,研究了战略管理知识转移过程[44],并以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样本,探究了跨国技术探寻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同质东道国、异质东道国分别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成正向和U 型关系[45]。关于虚拟企业,构建了知识转移信任机制在虚拟企业组织间的模式[47],同时根据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特点,从虚拟企业知识缺口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管理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开展知识学习社区、学习会、组织培训,构建内部知识网络、知识地图,在虚拟企业内部广泛应用IT 技术[48]。关于涉农企业,研究了技术知识在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间的转移方式,并探讨了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在此过程中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50]。此外,分析了农业企业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51]。关于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企合作中的信任模式结构[53],指出开展校企知识转移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4]。

5.1.2 图书馆的知识转移

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的研究对象,目前主要有图书馆咨询团队[55-57]、图书馆联盟[58]和图书馆隐形知识[59,60]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图书馆咨询团队方面,研究设计了图书馆咨询团队的知识转移绩效调查问卷[56],从而分析了图书馆咨询团队在知识转移绩效视角下的运行控制机制[57]。在图书馆联盟方面,王纪坤指出图书馆联盟知识一般可分为4 种:即馆员知识、图书馆知识、价值链知识和联盟知识,图书馆联盟内主要有3 种知识流动:个人间的知识流动、图书馆间的知识流动、个人与图书馆间的知识流动[58]。在图书馆隐形知识方面,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层次,并构建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组织机制管理体系[59]。贺巷超指出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因知识载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隐性知识空间转移和隐性知识人际转移等方面[60]。

5.2 原理分析

5.2.1 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

作为因变量,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探讨知识转移绩效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上。研究发现组织学习能力、成员互动性、自组织性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受到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的负向影响[50]。潘辉等探讨农业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模型,提出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相关建议[51]。现有研究运用“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方法论分析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57]。此外,在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中,网络合作规模、主体融合开放度与知识转移绩效呈正相关关系[61]。

5.2.2 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作为自变量,目前较为关注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的平衡流动对员工创新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和协同作用:当知识流动保持较高水平和平衡状态时,员工具有较高的创新行为倾向[62]。郭磊按照相对于母国的技术接近性,将后发企业技术探寻的东道国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两类,实证研究发现:同质东道国、异质东道国的知识转移水平分别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成正向和U 型关系[45]。

5.2.3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有大量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的研究。关涛等揭示了跨国公司高级转移活动,是人员、惯例和复合嵌入类知识转移的有效中介[63]。余向前等指出在任企业家交班意愿对诚信好学要素转移和成功传承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41]。王文亮指出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通过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36]。刘芳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通过界面协调的显著中介作用,对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64]。李志宏等探讨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转移机会、动机和吸收能力起到正向显著的中介作用[65]。曲刚等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与团队知识转移的关系中,交互记忆系统具有完全中介作用[66]。

5.3 转移路径

5.3.1 知识载体的形式

在知识载体的形式上,现有研究侧重于知识链[27,31,67,68]以及知识网络[22,69-71]的组成。

关于知识链的相关研究,认为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网链结构模式,具有价值增值功能[27]。其中,图书馆知识链由知识个体、知识种群与知识群落间的知识构成[68]。张华等研究发现由知识源与信息服务机构组建创新联盟是分散决策下知识链的最优联盟策略[31]。关于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发现知识网络中关系嵌入型、结构嵌入型和文化嵌入型是知识流动的主要类型[70],并且运用知识转移理论、网络组织理论的方法研究知识网络中知识离散性问题[71]。现有研究构建了总线型结构、树型结构、星型结构和网状型结构等企业知识转移的结构模型,探讨知识转移的拓扑结构模型的选择和企业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发现结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体现具有层次性,不同的层次中企业拥有的知识和所要获取的知识是不同的,导致了知识转移的方式不同,所运用的拓扑结构也随之改变[22]。

5.3.2 转移方式的探讨

在转移方式的探讨上,先前研究以师徒制[17,72-74]和团队[16,66,75,76]的知识转移方式最为突出。

有关师徒制的知识转移方式研究,曹连众等以竞技体育实践中师徒制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师徒制模式下隐性知识转移机理,提出运动项目组织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该模式转移隐性知识的顺利进行[73]。孙玺等结合企业师徒制知识转移的特点以及一般有效性的内涵,明确师徒制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定义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7]。目前研究通过师徒接纳度、知识转移意愿强度、知识差异契合度分析师徒间的契合度,构建了企业隐形知识转移中师徒制的衡量体系[74]。有关团队的知识转移方式研究,指出团队内社会网络是影响团队内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16],社会资本是促进团队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66],并从教学团队形成、激励机制设计和合作精神培育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促进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路径[75]。

5.3.3 知识转移的机制

在知识转移的机制上,现有研究侧重于知识转移机制内涵的探讨,同时涉及知识转移机制体系构建的研究。

现有研究将虚拟企业的组织间信任分为初始信任阶段、信任发展阶段、信任维护阶段、信任再发展阶段等4 个阶段,建立了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转移信任机制的模型[47]。在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内部化、组合化、外部化以及社会化[77]。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影响因素,可归纳总结为4类:网络组织的结构性因素、网络知识的特性因素、网络成员的容斥性因素以及网络成员的个体性因素[78]。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因知识载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隐性知识空间转移、隐性知识人际转移、知识的语言转移、知识的文献转移、知识的网络转移等[60]。牛桂卿分析了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层次并构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组织机制管理体系[59]。

5.4 研究方法

5.4.1 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

目前在知识转移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和成熟。相关研究建立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的因果关系图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使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 实现各研究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结合演化博弈理论[12],分析跨国企业[79]、R&D 联盟企业[80,81]、转型企业[82]、虚拟企业、校企合作[53]、农业产业[83]以及组织系统间[84,85]的知识转移行为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轨迹,指出影响系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5.4.2 结构方程模型与实证方法

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也是该领域较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目前该方法应用于高校的科研团队[86]、技术联盟[87]等组织的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校企双主体的产学研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研究[15],团队的知识转移过程中交互记忆的影响作用探讨[66],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嵌入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58]以及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探讨[88]等内容的研究。

5.4.3 社会网络方法

社会网络方法是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近年来运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热点[89]。个体是组成社会网络的主体,社会网络是个体之间发生知识转移的重要媒介。现有研究对社会网络影响个体间知识转移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90],相关研究有待一进步深入探讨。

5.4.4 扎根理论方法

现有的知识转移研究中,扎根理论方法较为少见,主要应用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研究领域。先前的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图书馆作为整体环节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二是图书馆作为单独机构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现有研究对两方面的作用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91]。

6 知识转移的研究热点展望

根据知识转移的研究热点回顾,构建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框架,对目前知识转移的研究可从研究对象、原理分析、过程路径、研究方法4 方面进行了总结,如图5 所示。在现有研究中,对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包含了原理分析与过程路径的各个方面;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研究,涉及原理分析中的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过程路径中的知识载体的形式、知识转移的机制。

图5 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框架Fig.5 Research system framework of knowledge transfer

相比国内知识转移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视角主要为信息技术学、行为学和传播学。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外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在个体、团队(或组织内部单元)、组织、组织之间均有涉及[92-95]。在原理分析方面,侧重于知识转移的层级、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知识转移成败的因素等方面[96-103]。在过程路径方面,主要围绕NONAKA 提出的SECI(“知识螺旋”)模型[104,105]和SZULANSKI 提出的交流模型[106]对知识转移的过程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以理论研究为主,而实证研究较少。

根据对知识转移国内研究热点的回顾和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对中国知识转移的研究做以下3 方面的展望。

(1)基于企业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展望。目前关于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体系已较为成熟,传统企业的相关研究已趋于完备,推测未来企业知识转移方向的研究将集中在新兴企业类型方面。①产教融合背景下对校企双主体的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知识转移在校企间的运行机制与绩效分析有较大的研究空间。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经济的研究日益增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现有研究对涉农企业的相关研究有待完善,推测涉农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③在网络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企业运行模式兴盛,在其中新出现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关于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结构方程模型和实证方法为主流,社会网络方法作为较新应用的研究方法,也将得到广泛运用。

(2)基于图书馆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展望。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企业而言,现有知识转移的研究对图书馆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可借鉴企业知识转移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判断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涉及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地应用到了扎根理论方法,但鲜少采有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结构方程模型与实证方法、社会网络方法,未来图书馆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可丰富以上研究方法的应用。

(3)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展望。与知识、技术、信息等在群体间的传递相关的议题,均可引入知识转移的研究,实现跨学科的研究创新。比如教育学领域,可分析师生或学生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又如农业技术领域,探讨知识转移视角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以及知识转移的师徒制方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再如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知识转移视角下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实现研究的创新,探讨新的研究成果,解决更多科学问题。

猜你喜欢

图书馆研究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