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张掖属国相关问题考辨

2021-04-19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掖八卦匈奴

金 玉 璞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属国是秦汉时期处理归附的少数民族人群而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属国的设置最早始于秦,《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1]其中已经明确“典客”“典属国”皆为秦官,且分别管理归附的蛮夷和归降的蛮夷。《汉书》卷六《武帝纪》载:“秋,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2]176可知,元狩二年(前121年)秋,武帝为安置归降人群,增设属国,且在武威、酒泉郡地界内。师古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载:“乃分处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师古注曰:“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3]2483可知,属国仍然保存自己的习俗文化,只是在行政编制上属于汉朝管控,其与汉朝之关系,类似于当今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关系。

基于张掖属国的设置年份、地点及安置人群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多年的问题。2014年高荣先生发表《汉代张掖属国新考》[4],其中就在李并成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张掖属国的设置年代及设置目的提出新观点。而后陈金生先生发表《两汉张掖属国述论》[5],文中对张掖属国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与治理,进行研究叙述的同时,提出新的理解。2018年黎明钊先生发表《秦至西汉属国的职官制度与安置模式》[6],从具体的职官制度及治理模式的方向出发,探讨属国内附的游牧族群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近年来考古发掘所出土的新资料,以及相关科技手段,对张掖属国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考辨,并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一、关于张掖属国设置地方的探讨

张掖属国所在地区,管辖范围,其都尉城址所在等问题,史书均无明确记载。李并成先生认为,“张掖属国既以张掖命名,则必居于张掖近侧。”[7]根据近年对民乐县周边考古调查及勘探发掘情况,认为李并成先生的观点无误。《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志五》载:“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8]可知,属国应该与郡同级别,并且分郡县之地以设置,更像是郡县的附庸,而其国名也多与所属郡名相同。所以,张掖属国应在张掖郡附近。

《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载:“明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他……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9]依前文推算,此事件发生于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犁汙王进攻日勒(今山丹县东南)、番和(今永昌县西)、屋兰(今甘州区东)时,张掖属国都尉郭忠才就近与张掖太守一起迎击,说明张掖属国确实在黑河上游地区。氐池、日勒、番和三地亦位于黑河上游地区,且三处地方相隔中部地区面积甚广,黑河两岸没有设置行政单位,以故判断张掖属国地界极有可能与氐池、日勒、番和三处地界相交。

氐池县内有一城,名永固城。春秋战国时期,月氏在氐池(今民乐县)建立月氏东城,用以统辖黑河以东湟中地区的月氏部落[10]。此“月氏东城”是为永固城。至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遣其子右贤王进攻月氏,月氏大败,一部分月氏人逃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后老上单于将永固城建为单于王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此时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霍去病历五国,出扁都口,攻打单于王城,过焉支山千里有余,解除匈奴对月氏东城及黑河以东地区的统治,而后向北进发,破匈奴西城(月氏西城),次年浑邪王率众投降。因永固城为月氏东城、匈奴王城,以此地为中心建立属国,故此将永固城设为都尉城址是合乎情理的。

永固古城北邻祁连山,西靠焉支山,处于农牧交错地带,适合游牧民族生活。城东北向约七公里处有八卦营古城,两城间夹童子坝河。八卦营古城初为霍去病攻打永固城时,屯军的前哨阵地;永固城作为汉军总部,八卦营城则是汉军前哨和烽火通讯系统中心[11]。根据考古勘探与发掘表明,永固城位于今张掖市民乐县永固镇南关村中,其西北近处,发现永固汉墓群,八卦营城今位于永固镇八卦营村西北,其东南近处,发现八卦营汉墓群。再根据2014年出版《民乐八卦营——汉代墓群考古发掘报告》显示,八卦营汉墓群与八卦营古城有关,以平民墓为主,多有简葬,墓葬中出现少数民族葬式、葬俗,随葬品也多出现少数民族特征器型,如具有匈奴文化特征的双耳瓮,及具有四坝文化特征的双耳罐等。可以推断八卦营古城为平民或戍卒居住之地,为多民族混居,而作为永固古城的附属设置,可以推测永固古城应以贵族居住为主,且之前为单于王城,城中基础设施、防御设施等皆近完备,并且永固城自汉以后直到清末仍在使用,足以说明其重要性。所以,永固城应该就是张掖属国的都尉城址(如图1)。

根据前文所述,并结合西汉行政区划制度及周围地理因素,可以推断张掖属国的范围是以永固城与八卦营古城一带为中心,北至焉支山,与删丹交界;南以祁连山脉为界,东与日勒交界,也极有可能范围抵达番和、骊靬界;西与氐池交界(如图2)。

图2 张掖属国范围示意图(1)此图改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二、关于张掖属国居住人群的探讨

张掖属国之范围,史书无明确记载,前文中已论证其都尉城址所在,此处便以其为中心讨论张掖属国中心地带所居人群的问题。《穆天子传》载:“甲午,天子西征,仍绝阝俞之关阝登。已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12],岑仲勉先生考证“禺知”便为月氏,说明周穆王姬发西征途中便已见过月氏人,张掖一带应该为月氏人故居,而后月氏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永固城。前元四年,匈奴人占领此地,月氏人逃遁。而后,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出陇右,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西汉版图,永固城中匈奴残众随浑邪王降汉。此时武帝并未打算自己经营河西走廊,进而派张骞二次出使,至乌孙,以求乌孙进入河西走廊地区,隔绝羌胡的联系。但是,乌孙拒绝提议,致使武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派大量汉民进入河西走廊,屯田戍边,建立防线。

元狩二年,霍去病占领永固城后并未停留,而是直接北上攻打月氏西城,此间小月氏人北上,进入永固城居住。小月氏人乃是匈奴占领月氏人故地后,一部分月氏人南下进入祁连山与当地人群结合形成的族群,《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载:“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上曰:‘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逐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觻得……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3]2480可以证实,小月氏人确在张掖郡附近的祁连山一带居住。自前元四年到元狩二年,共55年,至少经历四代人,所以这一批月氏人很大程度上是有家族记忆的,形成的小月氏人也会带有家族记忆。匈奴被汉人击退,进而攻至祁连山,他们降汉返回故土也是合乎情理的。

高荣先生认为张掖属国正是为小月氏的降众而设,其根据西羌反叛“五六年乃定”后的元封四年(前107年)恰好有“蛮夷降者”来归,而此年又有小月氏二王被封侯,判断此归降者乃是小月氏人,而张掖属国则是元封四年为这群小月氏人而设立的[4]。据《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騠茲侯稽古姑,以小月氏右苴王将众降,侯,千九百户。四年十一月丁未封,三年,太初元年薨亡后。”又“瓡讘侯杆者,以小月氏王将军众千骑降,侯,七百六十户。正月乙酉封,二年薨。”[13]在元封四年确有小月氏王降汉被封侯,而根据前文小月氏人在元狩二年开始回归永固城一带区域居住,在其降汉后应就近归置。所以可以肯定小月氏人在张掖属国内居住,但是,张掖属国到底是不是在元封四年针对这群小月氏人独设,此观点则稍待商榷。

《汉书》卷六《武帝纪》载:“秋,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2]176元狩二年秋,昆邪王率匈奴四万余人降汉,学术界多认为其“四万余众”应该是所有的匈奴人,但是根据民乐八卦营墓地的发掘资料显示,八卦营墓地近一半墓葬无论形制、葬具、葬式、随葬器物皆具有匈奴文化因素,与陈阳川墓地、倒墩子墓地、德列斯图伊墓地、伊沃尔加墓地均有相近之处。所以,可以推断张掖属国境内仍然居住有一部分匈奴人。

从墓葬形制来看,竖穴土坑墓以八卦营M19为例,墓圹平面呈梯形,自头部至脚部墓圹变窄,与德列斯图伊M119形制相近,相较于M119葬式过于简单,人骨腿部下方有一方形坑,内置陶盆1件。偏洞室墓以八卦营M44为例,竖穴墓道,平面近曲尺形,口、底同大,直壁,于墓道底部一侧掏土构筑偏室,偏室平面呈圆角方形,其长度与竖穴一致,弧顶、平底,与倒墩子M10相近,且随葬陶器单一。可以看到,包括德列斯图伊墓地、倒墩子墓地典型的匈奴文化墓葬即使随葬器物简单,但是会随葬牲畜,这是一种游牧文化的象征,而八卦营墓地带有匈奴文化因素的墓葬,并未有发现随葬牲畜的现象,这说明八卦营一带生活的匈奴人不仅在葬风葬俗上受到影响,也在生活方式上同样受到影响,侧面反映出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匈奴人占少数(如图3)。

墓葬形制墓地 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偏洞室墓八卦营墓地M19M44德列斯图伊墓地M119倒墩子墓地M10

八卦营墓地随葬陶器无论在器型、纹饰等方面皆与伊沃尔加墓地、倒墩子墓地相近,具有浓厚的匈奴文化因素。八卦营墓地出土陶瓮多饰弦纹、绳纹、垂幛纹,倒墩子墓地出土陶瓮多饰弦纹及绳纹,而伊沃尔加墓地出土陶瓮多饰弦纹和波浪纹,与八卦营墓地垂幛纹相似。可见八卦营墓地随葬器物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又没有完全摒弃匈奴文化因素,而是在此之上加以改进或演变。八卦营墓地与倒墩子墓地出土陶瓮,多细颈较短,圆腹较鼓,下腹多为弧收或内收,器型整体展现出一种大气、敦实的感觉,而伊沃尔加墓地出土陶瓮多颈部较粗,鼓腹,下腹多斜收,展现出一种小巧、细腻的感觉。可见八卦营墓地随葬陶瓮多已经失去原始的匈奴文化,根据地域与生活方式的影响,瓮器的用途也随之改变。由此可以说明作为永固城的附属八卦营城中居住有匈奴人,且多为平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匈奴文化(如图4)。

器型墓地 随葬器物器型八 卦营墓地M58 M48 M57伊沃尔加墓地倒墩子墓 地M1∶1 M10:18

陶质陶色的区别并不在于制作原料的差异,而在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人群,拥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方法。八卦营墓地多出土有橙黄色陶质器皿,其具有四坝文化特征,是四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说明当地居住有四坝文化后裔,但是史书并未有明文记载。八卦营墓地如M10、M32等诸多墓葬中发现羌文化因素,与大通上孙家寨羌文化墓葬颇为相似,又如M3、M11等墓葬中发现有人殉现象,可以说明当地延续了大量土著文化和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变化较慢,贫富分化明显,与“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的特征相契合。以故可以判断,月氏人南下祁连山很有可能就是与四坝文化后裔以及部分羌人相融合,形成小月氏人,亦或是张掖属国内也存在有少数四坝文化后裔。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张掖属国应是为安置匈奴人和小月氏人而共同设立的。

三、关于张掖属国设立时间的探讨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志五》:“张掖属国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14]这说明,张掖属国在武帝时期便已建立,时间为前121年-前87年期间。谭其骧先生《长水集(上)》中据《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认为张掖属国应建立于汉武帝征和年间,即前92年-前89年。后陈梦家先生认为张掖属国应设立于汉武帝时期,至迟不过征和三年(前90年),但具体年份不详。而后李并成先生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148.1、148.2简:“征和三年(前90年)八月戊戌朔已未第二亭长舒付属国百长千长□。”认为征和三年已设张掖属国,此观点无误。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占领永固城后,一者此地应该是匈奴俘虏暂居之地,因为浑邪王已携大部分匈奴人迁徙长安,并安置在五属国,所以当时此地残留的匈奴人并不多。二者虽有部分小月氏人在此期间降汉北上,但规模不大,且可能多为平民。所以,没有理由建立一个属国对两者进行管控。而后元封四年(前107年)在两位小月氏王的带领下,绝大多数小月氏人降汉,汉庭为此对两位小月氏王封侯,并在小月氏人故地设立属国情有可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张掖属国确实在武帝时期设立,高荣先生认为元封四年(前107年)的设立时间应该无误,但张掖属国是为小月氏人及小部分匈奴人而设立,居住人群中很有可能存在本属当地的土著人群,即四坝文化后裔。张掖属国的范围基本可以推测在北邻焉支山,南倚祁连山脉,东至日勒、番和;西抵氐池,且以永固城与八卦营古城一带为中心,其所处地理位置既可以达到隔绝羌胡的作用,又与张掖郡联系紧密。

猜你喜欢

张掖八卦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大自然的调色板——张掖七彩丹霞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到张掖看黑河
大美张掖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